王廣楊
【摘 要】畢淑敏的小說創作具有比較突出的典型性,盡管她本人并不認可屬于哪個類型,但無論是傳統型作家還是新時期作家,都有一些與她相似的創作特點。這表明當代中國文壇不乏與她相似的作家,他們的廣泛社會影響也表明中國社會存在著與么適應的大量讀者。特別是作為50后的作家、出身略為商等的作家,他們有著大致共同的身世經歷和社會觀念,甚至在創作思想和藝術追求方面也很接近,也寫出過相近主題的作品。因此,對畢淑敏小說創作的探討,有必要以整體性觀點加以考慮。
【關鍵詞】畢淑敏;小說;歷史觀
首先,為了從根本上理解畢淑敏的小說創作所涉及的當代文學得失問題,有必要提出歷史范疇不可逾越的觀點,送樣做會改變以往存在的很多謬誤觀念。本文所持的具體觀點是,歷史是客觀實存的,其客觀性著重表現在歷史規律的不可變易性和基本歷史范疇的不可跨越性,這是超越人類意志的鐵律。其次,要理解藝術,須首先理解歷史。
本文認為,歷史的構成一般包含兩種因素:一個是歷史本身的本體論性質,另一個則是屬人的、既內在于歷史又時刻傾向于超越歷史的主觀能力。由于人的社會行為的目的性往往極為強烈,便常以為歷史只是人的意志所努力的結果,別無他物參與其間。卻不知人的意志只是歷史的客觀傾向的一部分,是包含在歷史可能性之中的一種變量罷了。事實上,這變量的作用無論多大都無法精確揣測歷史的深奧,也無法改變歷史的運動規律,更無法超越歷史的客觀傾向所規定的可能性范圍。然而,人類常常不認可或不自覺這種歷史運動機制,且常以自己的意志取代歷史的客觀傾向,甚至在違逆歷史運動的客觀規律時,常常誤以為自己是在按照歷史的客觀傾向而行事,結果只能落在歷史認可的祀也之外,徒勞無功。
這種歷史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性的重要表現之一,就是歷史范疇不可逾越的規定性(這里的歷史范疇一詞主要指歷史發展規律所規定的歷史道路和化會形態)。在具體的歷史道路的選擇方面,人們可以主張歷史范疇的多元說,或選擇自己的主觀意愿所認可的歷史范疇。但多元說并不能否定歷史范疇不可逾越的規定性,因為無論如何多元化,人類所須遵循的最基本的歷史方向和基本路徑是不會改變的。這正是原始社會一旦發生了向等級社會轉變的過程,就不會再返回原始而要沿著文明的方向發生社會的進化的原因所在,也是人類社會歷史從來不是人類意志一廂情愿的選擇,而是社會運動自身規律的體現的道理所在。
其次,從目的論的角度看人的歷史活動,合乎歷史客觀傾向者,更容易實現,反之則更容易失敗。但經過人的正確的主觀努力,歷史卻可能實現出一個更好的結果。送便是歷史的決定論和相對論的統一。
例如,每一社會進步都毫無例外地取決于先期的社會運動所創造的條件,有了這個條件,其結果遲早通過后來的杜會進步顯示出來。關于這一規律,我們可以舉近代以來西方資產階級革命的牡會歷史積累為例,只要考察其手工業、工業、商貿業、金融業、教育、文化、宗教、政治等各方面的歷史成就,考察其社會主體所經歷的歷次磨碩和自覺,理解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和最終勝利,便不難找到歷史的見證。僅就西方社會的資產階級政治革命來說,中世紀后期的各種化會進步,特別是生產力的發展,便已透露出了新社會的信息。在12至16世紀的400年間,歐洲社會不斷發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的變革,資產階級市民的每一次斗爭和每一分努力——無論其自覺或不自覺,都為資產階級革命準備著條件。事實證明,只要阻礙或破壞生產力發展,任何制度或政權都不會長久,且要糾正到必然的歷史軌道上去。由于中世紀封建的巧會制度和生產關系日漸阻遏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且無力接受中世紀后期以降的歷史進步的挑戰,因此資產階級革命才終于應運而生,最終遍及全歐。
在近代中國,由于民族資產階級的興起和俄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影響,在危機深重的南方首先由平民與資產階級聯合締造的社團與政黨發起了政治革命運動,繼而在鄉村興起了農民與貧民暴動的風潮,這不能不說是自然社會解體帶來的變革要求的體現,也是鄉村自然經濟遭到嚴重打擊及嚴重破產的結果。由于中國社會沒有充分的工業化過程,中國的資產階級自誕生之初便已形成的先天不足,中國資產階級政黨在組織了對封建勢力的武力討伐不久,便發生了其政治代表蔣介石等人的向右轉,如四一二政變等,便是這一歷史缺失的政治表現。由于多年的列強入侵和社會動蕩,生產力發展受到嚴重阻遏與破壞、農村急劇破產,因而共產黨利用全民抗戰的機遇,依靠廣泛深厚的民眾基礎奠定了自己的政治基礎,從而在有利的國際反法西斯斗爭勝利的條件下,在較短時間內成功地奪取了國家政權,并按其歷史慣性展開了冒進的社會主義與無產階級專政相結合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樣一來,其結果必然是中國社會的曲折性和激進色彩變得極為強烈。
后來的一系列事實是,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被納入了憑借主觀設想建立起來的所謂共產主義的軌道,嚴重脫離了生產力發展和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所提出的思想綱領和社會綱領遠遠超出了物質和精神生產力發展的實際水平,超出了社會普遍道德和技術水平,因而出現了嚴重的人與自然的對立(生產力受挫)以及社會內部的對立(階級斗爭和政治動蕩)。最后的結果是,社會主體再次以真誠的理想騙過了自己,把自己引向了遠離基礎的境地,人的思想觀念與行為方式的嚴重的假性進步既壓制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又阻遏生產力的發展,更破壞優秀的思想文化傳統,因而導致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民生災難。再加不斷出現的國際形勢的挑戰,使毛澤東首尾難顧而遭致各種反對聲浪,于是只得以文革手段鎮壓之。整個建國后的治國失策,頗似己別塔的命運。由領袖的狂熱所體現的革命觀念完成了一個從奪取政權到喪失營理機能的過程,而農村也很快失去了領導地位。通觀中國近代歷史運動的整個過程,與封建社會歷史范疇存在密切聯系的農民群體的作巧正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二戰后的國際狀況表明,生產力的發展既是社會發展的保障,又是衡量社會進退的標準。一國的生產工具和手段可以相對落后,但生產者的社會歷史水平卻不可落后,因為它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有改造力的因素。所謂破壞或阻礙生產力發展,主要是指對生產者的打擊和破壞。因此,這一規律又是與異化學說、人的全面發展學說、人的杜會本質學說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的。
既然化會歷史范疇的觀念極為重要,而畢淑敏的小說創作又與我國狂會長期受到的困擾密切相關,因此,她的小說創作的觀念基礎就不免受到這一困擾的明顯制約,使她在作品中頻繁出現對中國近代社會性質和歷史要求的困惑甚至誤解。具體的表現就是,對歷史過程中的是非曲直缺少深刻的剖析,對歷史動力和歷史要求缺乏客觀的分析和辨證,結果造成她在創作觀念方面長期而簡單地信從占據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的影響(盡管文革和前文革意識形態內容業已退出歷史舞臺,如人定勝天、斗爭哲學、善惡果報、絕對真理等),阻礙了現實主義創作本應具有的現實批判力量和歷史生活啟示。而送一切創作上的教訓,使我們在此就有必要明確社會歷史范疇與時代創作成就之間的關系問題。
【參考文獻】
[1]曲芷萱.淺析畢淑敏小說創作精神論[J].山西青年, 2017(8).
[2]張亮.淺析生命美學觀照下的畢淑敏小說[J].安康學院學報,2015, 27(1):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