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清文
【摘 要】《九九艷陽天》是建國初期知名度較高的一首通俗歌曲。筆者結合當時的大時代就《九九艷陽天》這首歌的背景進行分析。
【關鍵詞】九九艷陽天;歌曲背景
引言:
通俗音樂不同于古典音樂和嚴肅音樂,它是指輕松活潑、易學易唱、廣泛流傳的音樂,《九九艷陽天》就是流傳至今的典型通俗歌曲。《九九艷陽天》這首歌是在一定時代背景下產生的。
一、《九九艷陽天》歌曲及作者介紹
《九九艷陽天》的填詞人為胡石言和黃宗江,譜曲人為高如星,由禹鼎、潘文林、呼廷生、孫佩華演唱的經典曲目。呼廷生女士,她是一位著名的歌唱家,出生于1932年,一生都在致力于鐵路建設事業。她最大的成就在于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和三八紅旗手。她的嗓音異常獨特,音域較廣。而填詞人黃宗江先生少年多志,十歲時就以“春秋童子”的筆名在《世界日報》上發表獨幕劇,他是我國最年輕的編劇。黃宗江曾說過:“演戲比讀書重要,戀愛比演戲重要”,他一生創作了很多感人肺腑的愛情故事。
很多人認為《九九艷陽天》中的“九九”是農歷九月初九,其實不然,“九九”指的是農歷中的“九九”,我國古代將夏至和冬至后的八十一天分成九個部分,分別稱為“一九”“二九”“三九”……直到“九九”,而歌名中的“九九”則為“冬九九”,氣溫逐漸回暖的時期。而“艷陽天”則指風和日麗的春天,“艷陽”一般即形容春天的詞語。
二、《九九艷陽天》的藝術特色
《九九艷陽天》這首歌的歌詞大量運用了民間的素材和民歌中的問答、賦比興和重復等表現手法,曲調選自江蘇民歌。“旋律是歌曲的生命”,這首歌的旋律優美動聽,曲調活潑清新,歌詞中透露的真情實感真摯淳樸,即使到如今也是傳唱度較高的一首經典歌曲。這首歌的歌曲調式以傳統的五聲調式為主,音域跨度不大,曲調以級進音型為主,穿插有小跳,使節奏明快輕松,婉轉悠揚,富有感染力。五聲調式又被稱作“中國調式”和“民族調式”,即由五個音構成的調式,這種調式廣泛應用于我國古代音樂和民間音樂中,而且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富有民族特色的音樂理論體系。五個音分別是:宮、商、角、羽、徵。從歌詞方面來說,《九九艷陽天》歌詞中“東風呀吹得那個風車轉哪,蠶豆花兒香呀啊麥苗兒鮮”,生動形象的描述了春耕時分的農村忙碌景象。
三、《九九艷陽天》的歌曲背景分析
(一)愛情與軍規的矛盾與選擇
《九九艷陽天》這首歌是由八一電影制片廠出品的1957年上映的《柳堡的故事》電影的插曲。《柳堡的故事》是由王蘋執導的電影,由徐林格和廖有梁主演,該影片改編自胡石言的同名小說。這部電影主演講述了1944年的春天,我國尚處于抗日戰爭時期,江蘇省寶應縣柳堡地區解放了,新四軍戰士作風嚴謹、紀律嚴明,真正為貧苦大眾著想,很快就使百姓心中的擔憂和顧慮一掃而光,新四軍與百姓打成一片、其樂融融的故事。新四軍班長李進在其養傷期間與村民田學英發生兒女私情,但為了革命事業,李進毅然選擇放下感情、南下作戰,五年后兩人又為了愛情在一起的美好故事。《柳堡的故事》這部電影無論在主題、表達情感還是風格表現方面都與《九九艷陽天》有相通之處。影片中的《九九艷陽天》不是連貫的唱完整首歌,而是將每一段分別插在電影的前段、中段和結尾環節,讓這首歌和電影融為一體,相得益彰,交相輝映。《九九艷陽天》不同于一般的電影插曲,它代表了淳樸、纏綿、真摯的愛情,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電影中描述的愛情大部分都是為革命理念而提供服務的,超越階級的愛情主題電影幾乎不存在,愛情這個浪漫、展現人性最真情感的主題淹沒在革命的激情洪流之中。在我國成立初期,愛情與戰爭向來是不平等的,愛情一直是最被壓抑的、被無視的情感,與愛國情、民族情相比,愛情渺小的像一粒沙。自從19世紀四五十年代我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開始,戰爭一直貫穿到新中國成立前,成為中國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而在戰爭結束后我國依然沒有擺脫戰爭的陰影和影響。戰爭對于我們這個由強變弱再到強的民族來說始終是一個無法釋懷的話題,解放勞苦大眾成為當時國內上下所有人的夢想,與這個偉大的夢想相比,愛情顯得微不足道。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到了20世紀50年代中期,人們慢慢擺脫戰爭的陰影,開始追求“人性”的光芒,而愛情就是最能體現人性光輝柔軟一面的情感。知名作詞人黃宗江和胡石言填詞,和知名作曲家高如星譜曲,合作完成這首歌。這首歌剛出來時,國人對這首歌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認為,這首歌歌頌革命戰士忘我的英雄氣概,富有“民間小調”的獨有風味,語言淳樸,口語話較多,通俗易懂。大部分普通大眾都比較喜歡這首歌。但批判這首歌的人覺得這首歌與當時的大背景格格不入。不合時宜,國家仍然還在警惕著西方國家和反動勢力的威脅和動亂。而歌詞中“等待你胸帶紅花呀回家轉”則表現了小英蓮對參軍的目的認識不明確,是一種小資產階級的愛情幻想。但是,這首歌所表達的情感是,當兒女感情與國家責任、與軍規向沖突時,男人毅然決然選擇放下兒女情長,報效祖國的美好情感,但這長期是人們爭論的焦點。
(二)文化大革命時期
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這部溫馨的電影被解讀為愛情和軍規的矛盾,所以在當時遭到了強烈批判,在強調階級斗爭的年代,《九九艷陽天》被戴上了“小資產階級情調”的帽子,在此后將近20年這首通俗音樂基本在大陸地區銷聲匿跡。在階級斗爭成為社會主題的時期,這部電影和《北國江南》一起成為政治氣候的風向標。作曲人高如星遭到造反派的突擊審訊,造反派的威逼利誘使得高如星交代“蘇修特務”的罪行,同時交代寫《九九艷陽天》靡靡之音的罪惡目的。
“蘇修特務”是文革時期出現的敏感詞,它是指蘇聯修正主義國家專門派來的特務,這是文革中捏造罪名、打擊異己的一種方法。對于氣節較高的高如星先生來說就是一種侮辱,所以高如星堅決不認罪,最后打成重傷乃至肺部受損嚴重又遭感染發生癌變。
(三)歌曲的影射與內涵
《九九艷陽天》主要歌頌了戰爭年代革命戰士的英雄氣概、自我犧牲的崇高精神和對待愛情的純潔和堅貞。《九九艷陽天》這首歌是在民間詞調的基礎上形成的,作詞人胡言石曾經被問到:“《九九艷陽天》這首歌為什么如此吸引人?”,他說是民歌幫助了他。民歌有著深厚的土壤,有著震撼人心的無形魅力吸引人民喜歡和傳唱。其實,這首歌并不是在寫談戀愛的故事,并沒有滲透愛情比責任更重要的含義,而是一直在表達家國責任的真情實感。在這首歌作為電影插曲被多次駁回后,黃宗江先生多次強調:“我們寫的不是戰士談戀愛,而是不談戀愛的故事。”但這種情感表達在當時甚至十幾二十年都不被理解,將《柳堡的故事》和這首歌結合來看,更能看出作者想表達的情感。
四、小結
對《九九艷陽天》這首歌的歌曲進行了解,更有利于把握這首歌的基調,感受這首歌所表達的情感,加深對這首歌的理解。對于每首歌的鑒賞、學唱和表演我們都應對其背景進行了解,才能更好的表現出這首歌所表達的情感來。
【參考文獻】
[1]張小芳.激情燃燒歲月的愛情頌歌–《九九艷陽天》背后的故事.黨史縱橫.2013年03期
[2]對“九九艷陽天”的兩種不同意見.人民音樂.1958年03期
[3]任衛新.九九艷陽天的故事.詞刊.2017年09期
[4]歌曲《九九艷陽天》.玖月奇跡演唱版.
[5]電影《柳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