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淞
【摘 要】針對梧州學院的目前發展狀況闡述了開展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建設和改革的合理性、可行性分析。改革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對現階段培養方案的分析、修改和制定;如何整合和提高目前相對薄弱的師資力量;針對當前實驗室的現狀,提出搭建和維護專業實驗室的略;以及教材的優化選取方面的內容。
【關鍵詞】電子科學與技術;改革;培養方案;師資力量
電子科學與技術作為信息技術發展的基石,伴隨著計算機技術、數字技術、移動通信技術、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出現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從初期的小規模集成電路(SSI)發展到今天的巨大規模集成電路(GSI),成為使人類社會進入了信息化時代的先導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是國家重點扶植的學科,本專業作為信息領域的核心學科,培養國家急需的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高級人才。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開展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建設的改革與實踐研究是非常必要的,這對于培養出具有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微電子技術應用型創新創業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戰略意義。本文依據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生課程建設的實際情況,詳細分析了本專業在課程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關于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建設的幾點改革方案,并進行了一定的探索性實踐。
一、目前課程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在課程設置方面
與行業發展結合不緊密,缺乏專業特色和課程群的建設,課程之間缺少有效地銜接,難以滿足當前人才培養的需求。本專業的課程設置應當以培養具有扎實的微電子技術領域理論基礎和工程實踐能力,能從事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半導體器件和集成電路工藝制造以及相關電子信息技術應用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為培養目標來進行課程建設。
(二)在創新實踐教學方面
存在重理論教學和課堂教學,缺乏必要的實踐環節,尤其是創新實踐環節的教學,相關實踐和實驗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過于單一,僅在教師課堂教學講授范例和實驗過程的基上,指導學生進行課程實驗,學生按照課程實驗手冊上的具體步驟逐一進行操作,完成課程所要求的實驗[1]。單一的實驗和實踐教學方式難以提升學生的創新實踐和動手能力,更難以實現對所學知識的實踐和靈活運用,難以滿足當前強調以實踐為主,培養實踐型創新人才的要求。
二、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一)教師隊伍的建設是一切工作的基礎
由于電子技術行業的高速發展,技術進步日新月異,人才流動也非常頻繁。所以應首先注重提高教師的基本素質,如加強他們的思想品德、敬業和團隊精神、專業素質、語言表達能力等方面的培養;其次應該注重教師隊伍的梯隊建設和穩定性,即形成老、中、青三結合的合理年齡梯隊和相對的人員穩定;第三,應該注重教師的再學習,這包括對所要教授課程的學習與拓寬以及作為教師應該掌握的教育學和心理學方面的基礎知識。我國各個高校通過人才引進、原有教師進修深造,使教師梯隊整體的業務能力和綜合素質得到了提高。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現有的專職教師全部具有碩士以上學位,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10人,另有3名教師正在攻讀博士學位,他們的平均年齡在36歲左右。通過按課題組模式整合科研隊伍,加強科研梯隊建設,該專業教師個人的研究發展與學科專業發展方向一致,并形成了與之相關的一批研究成果,從而形成了“以學科專業建設,帶動師資隊伍水平的提高;以提高的師資水平,促進學科專業的發展”的良性發展態勢。同時,也促進了教師隊伍的相對穩定,減少了人才的流失。
(二)課程設置
我國各個高校根據不同層次學生(本科、研究生)的要求按需設課,首先,明確設課目的并注意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之間的學時比例;其次,隨著電子科學與技術的不斷發展,注重本專業課程設置的不斷更新和調整,增加選修課的數量;第三,課程設置注重教學和實驗兩個環節,加強實驗教學環節,對于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動手能力是十分必要的[2]。
(三)教材選擇
首先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及水平選擇合適的教材;其次,注重教材的通用性,即選擇本專業多數院校都采用的教材;第三,注重教材的經典性和新穎性。經典教材是國內或國外在本專業學習中長期使用并得到公認的優秀教材。學生通過經典教材的學習能夠較為全面、系統地掌握所學的知識并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材的新穎性是指新版和再版教材包含有本專業的最新知識和技術的內容,學生通過新版教材的學習能夠了解當今世界上本專業領域中的最新知識和發展方向,拓展知識面。
(四)教學方式
首先注重講課、實驗、考試、課下各個環節的相互結合,即課堂與課下相結合,講課與實驗相結合,平時與考試相結合;其次,講課中注重講解和啟發相結合,板書和多媒體相結合;實驗中注重方法和原理相
結合,知識和能力相結合;考試中注重面上與重點相結合,概念與計算相結合,開卷與閉卷相結合;第三,注重雙語課程的開設。應該指出的是,雙語課程是與國際上該課程水平的接軌,是學習國外的先進知識(內容、教材、方法)而不是科技英語。本學科《微電子工藝》和《半導體器件物理》在雙語教學中采用原版教材,取得了良好效果[3]。
(五)實驗室和科研基地建設
近年來,本學科針對學科發展的需要,圍繞學科研究方向進行儀器設備等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共享,根據教學和科研的需要,重新把實驗室劃分成:微電子工藝與電子材料測試綜合實驗室、先進微納米器件實驗室、電子元器件測試實驗室、電子器件工藝模擬實驗室、Mentor VLSI實驗室、華大EDA集成電路設計實驗室、單片機應用等專業實驗室,成為開展教學和科研工作的高層次人才培養的教學科研基地。此外,投入經費100多萬元對教育部IC設計網上合作研究中心的計算機等設備進行了更新,并將有關實驗室擴大面積200多平方米。目前,本學科實驗室面積達到1 200多平方米,固定資產累計達1 300多萬元,其中包括:準分子激光脈沖沉積設備PLD、磁控濺射蒸發臺、半導體特性測試儀、拉曼光譜儀、橢偏儀、掃描隧道顯微鏡STM、原子力顯微鏡、光刻機、半導體激光器、CVD管式爐、氧化爐、SUN Blade2500工作站等大型設備。其中,通過大學計劃購置(贈送)的明導(MENTOR)VLSI EDA軟件價值6 000多萬元、TCAD工程等[4]。
三、結論
綜上所述,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是信息社會人才的培養基地,為了實現培養寬口徑、復合型人才的目標,如何合理設置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以及實驗課的比例;如何充分利用信息社會的工具比如互聯網和多媒體等,開拓新的開放式教學方式;如何將傳統課堂教學與新型教學方式有機結合起來,體現出良好的教學效果;如何根據不同層次人才培養的需要,構建教材體系,統編成系列的通用專業教材,這些都是藝器件模擬軟件價值200萬元,為學科建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此外,本學科和國內外的大學、研究所和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研究關系,成立了校企合作的科研和實習基地,合作單位有香港理工大學、香港科技大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43所、第41所、兵器工業第214所、安徽國晶微電子公司、蚌埠雙環電子集團、黃山電器公司、德國斯圖加特大學、美國捷敏(GEM)微電子公司等。
【參考文獻】
[1]王偉,楊恒新,陳琳,劉芫健.面向卓越計劃的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與實踐體系建設[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6(23):88-89.
[2]王琳基,王蘇潭,操瑞杰.應用研究型的電子科學與技術課程設置若干問題的探討[J].機電技術,2016(02):153-155.
[3]劉一婷,李新,關艷霞.突出專業特色的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J].高教學刊,2016(07):74-75+77.
[4]朱祝林,鮑妍,徐玭,刁薇.基于市場需求的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培養方案研究——以南京市為例[J].電子制作,2015(18):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