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可新
摘要:河北省寧晉縣被稱為“工筆畫藝術之鄉”,不但有專門的工筆畫學校教授這門藝術,還有大大小小的工筆畫作坊以此技藝來謀生,近幾年工筆畫藝術盛行,但是對于這種大眾口味的藝術很多人卻褒貶不一。本文通過討論高雅藝術與大眾化口味藝術之間的關系,以河北省寧晉縣的“工筆畫藝術品”為例,論證了藝術要符合大眾審美的重要性。
關鍵詞:工筆畫;大眾審美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06-0019-01
一、藝術不應該只有“陽春白雪”
藝術常常被定義成一種“陽春白雪”的境界,我們常說曲高和寡,藝術也是這種道理,太過高雅的藝術則很難被大眾欣賞,從而導致藝術不能得到很好的傳播。高雅藝術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它可能會引領一個潮流,但是也因為它的獨創性而導致了其價格高昂,比如說歐洲傳統的人物肖像油畫,這些油畫雖然流傳至今,可是它們絕大部分都是為貴族和宮廷而創作的,普通的民眾并沒有這個消費能力,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循環,越是有錢的人越能消費的起藝術,而藝術也只能被有錢人欣賞,這樣就阻礙了藝術的傳播,藝術變得很難平民化。
寧晉的工筆畫藝術雖談不上是“陽春白雪”,但也絕非是“下里巴人”。現在隨著人們欣賞水平的提高,對藝術品的要求變得更加豐富,這就刺激了畫師們的創作欲望,在不斷的學習著更高的技藝,工筆畫的暢銷同時也向國人展示了中國傳統繪畫語言的魅力,吸引了更多的人從事這個職業,同時也提高了國人對藝術的熱愛。
藝術首先是一種技術,古代人一般都“技”、“藝”不分,但并不是說這兩者之間就毫無區別,人類贊賞和崇拜高超技藝,這是一種普遍的社會本能,如果技藝能達到這種境地,就可以稱其為藝術了。這些工筆畫畫師們的技藝傳承也如同歐洲師徒相傳的美術教育模式一樣,與之不同的是,這些畫師是更加實用的美術人才,他們可能不是在單純的創作,但是他們的作品能夠成為商品而受顧客的追捧。
二、藝術的審美應該顧及大眾口味
文藝復興之后,藝術流派開始變的多元化,而表現形式各有不同,一直發展至今,繼畢加索之后,抽象藝術得到了熱捧,但是也有很多抽象藝術是在嘩眾取寵,因為抽象藝術并沒有固定的表現形式,它是觀者對作品的一種主觀意義上的感受,如今不少人覺得一些抽象作品實在是晦澀難懂,這些作品有的是作者確確實實經過一番精心布局所創作,有的卻是在渾水摸魚,更甚者認為只要畫的讓人看不出是什么就是好的,這其實是藝術審美的一個不良趨勢。正如清代文人龔自珍在其作品《病梅館記》一文中對當時社會賞梅標準的一段描寫“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賞梅固然以其體態為首但也不可矯枉過正。
電影分為商業片和文藝片兩大類,文藝片常常被認為是叫好不叫座的,因為其表演內容敘事性不夠強且情節發展緩慢,重于表述人物內心,這是大部分為了娛樂生活而觀影的群眾所不能接受的,而商業片往往卻能得民心,這并不是說所有的商業片都是值得推崇的,但是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問題,人們往往喜愛他們能夠欣賞的事物。
但是文藝片也不是不能做到貼近觀眾,像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第五代導演之一張藝謀,他所拍攝的《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菊豆》等優秀影視作品都取材于農村,都帶有一定的文藝色彩但是又不失商業性,無論是電影故事情節還是畫面感都做的相當精彩,這就是做到了符合大眾的審美情趣。
三、藝術能夠得到傳播的要素
縱觀歷史,文學作品所描繪的、藝術作品所展現的不管是雄偉壯觀的秦始皇陵還是巧奪天工的馬踏飛燕;不管是微妙傳神的《洛神賦圖》還是惟妙惟肖的《簪花仕女圖》;不管是王羲之的《蘭亭序》還是曹雪芹的《紅樓夢》無不體現這“眼光向上”的原則。這些藝術縱然精妙絕倫,但它還是少數藝術家“象牙塔”里的自娛自樂。真正的消費群體也只能是封建統治階級,因此凡畫作收藏者非富即貴,直到現代通過多種媒介傳播才是其為大眾所詳。
若想讓藝術真正的到傳播,那么就要讓人們喜愛它,寧晉的工筆畫能熱銷這并不是偶然,其原因無外乎兩點:(1)工筆畫作品以精謹細膩的筆法描繪景物的中國畫表現方式,符合了大眾的審美標準。唐代花鳥畫杰出代表邊鸞能畫出禽鳥活躍之態、花卉芳艷之色。作《牡丹圖》,光色艷發,妙窮毫厘。仔細觀賞并可確信所畫的是中午的牡丹,原來畫面中的貓眼有“豎線”可見。又如五代畫家黃筌寫花卉翎毛因工細逼真,呼之欲出,而被蒼鷹視為真物而襲之。而這又與民眾所喜好的畫作能反映物體的真實性不謀而合。(2)現代的畫廊分工經營運作模式大大降低了工筆畫的制作成本,但是又不失藝術品本來的手工特點,使藝術品更加貼近了普通而又龐大的消費群體。工筆畫作坊繪制出的作品以佛像、仕女圖、各種花鳥魚蟲圖為主,這樣的作品雖常見卻深受消費者喜愛,又能消費的起,懸掛于室內不但裝飾了房屋又彰顯了自己的藝術品味。
四、結語
我們常常說藝術來源于生活,那么藝術發展到最后究竟應不應該再回歸到生活當中呢?若藝術一直保持著一個高姿態,我想最終它也會慢慢被人們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