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建聰 關曉輝
摘要:鄧村古法造紙是傳統歷史文化的瑰寶,其古老的造紙工藝已經成為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本文以傳統古法造紙為切入點,探討四會鄧村造紙的技術、人文價值和前景。
關鍵詞:四會鄧村;古法造紙;人文價值
中圖分類號:G63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06-0045-01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于西漢時期已有麻制成的纖維紙,東漢蔡倫改良造紙術之后,造紙工藝得到普及,紙業也得以蓬勃發展。四會古法造紙工藝保存良好及當地政府的支持,使得四會古法造紙具有保護傳承及文化消費的特質,而其傳統技藝與現代技術資源的結合也對其他具有同樣發展條件的傳統手工藝具有借鑒作用。
一、四會鄧村古法造紙技藝
鄧村以造紙而聞名,因地處四會,所產的紙便叫會紙。其基本原料是竹子,因而也稱為竹紙。鄧村人利用盛產竹子、水源豐富等有力條件,建起了灰池、作坊、曬場,開始從事生產竹紙,是全國最原始,廠場、從業人數最多的民間古法造紙著名古村落。鄧村古法造紙工藝流程沿襲1900年前蔡倫造紙法,與明代科學家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中記載的古法造紙基本一致,即浸、斬、干打、濕打、抄紙、松紙、曬等20多道工序,其中大致幾個步驟如下:
(1)拍竹:將砍好的竹子用錘子或斧頭鈍面砸破竹節破壞竹子結構并放置固定欄內,然后分扎捆綁。
(2)浸泡:將竹節放入浸泡池內,一層竹節敷一層生石灰,層層疊壓,將至池面時用卵石壓緊,然后在池內放入水中,長時間的石灰浸泡可使竹子變軟并腐爛,然后將粘連在竹纖維之間的果膠和木素等雜質除掉。
(3)曬竹:把泡好的黃竹或泥竹放入水塘用清水再浸泡后,再經過沖洗把竹中夾雜的石灰渣及其他雜質洗凈干凈之后晾曬10天至15天,除去熟石灰等雜質。
(4)打料:把洗凈的竹節斬成10厘米左右的小段,用外力反復搗砸碾碎,以達到造紙條件的黃色絲絮狀成漿。
(5)拌漿:把碾碎的成漿放入回形攪拌池中充分攪拌,讓竹纖維膨脹柔軟,完全散開交織,再根據情況另作處理。
(6)抄紙:這是造紙過程中最講究技巧一道工序,抄紙時手執懸掛于紙槽上方的木欄框,上下抖動竹簾,竹纖維均勻竹簾,待水稍瀝干,提起竹簾倒扣在垛板上,再揭開竹簾。
(7)晾紙:把初步做好的紙膜放置在通風的地方自然風干,達到充分干燥的程度。
二、歷史與人文價值分析
按鄧村當地族譜記載,會紙生產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延續至今已有七八百年的歷史。鄧村古法造紙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銘刻著中國傳統的造物思想。鄧村獨特的地理環境、自然環境,為古法造紙提供了獨特的原料和生產環境。鄧村古法造紙工藝是古代造紙術在現實社會的生動再現,是中國古法造紙的“活化石”。此外,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會紙為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延續,在保存和流傳人類文化遺產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會紙制作的整個過程沒有使用任何非天然的材料和現代科技成分,不使用機器動力,木機械全靠水力和人力推動,比較完整地保存了古代造紙術的精髓,鄧村如今都是以家庭作坊的模式進行加工,鄧村人從小幫助家中造紙,通過實踐操作習得會紙工藝,經驗性知識其蘊含的地方性知識也內化與鄧村人的文化意識中。
鄧村古法造紙蘊含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是對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一代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科學創新精神教育的生動教材。
會紙除了作為祭祀用品之外,還可作為制作面具、道具和繪畫、書法之用。2004年,廣東省美術館著名畫家李鋼用會紙創作了名為《2004雅典阿提亞視覺藝術的奧林匹克》的一組現代國畫,為我國7件參展作品之一。因此,四會古法造紙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科考教育價值。
會紙與現代工藝造出的紙張相比,會紙雖粗糙許多,但以其紙質疏松吸潮、價平,依然是包裝紙、紙盒紙板、爆竹紙、元寶紙的首選,在珠三角及港澳、東南亞等地有大量的銷路。鄧村在民間享有崇高的聲譽,許多游客慕名前來參觀。
2003年10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上通過,中國于2004年8月加入該條約。在2006年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關于造紙工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7項,而2011年7月29日,廣東省通過了《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由此可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造紙工藝對于研究中國紙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
近年來,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發展支持力度不斷增加,當地政府也在把鄧村民間古法造紙與當地的貞山風景名勝區一起,構筑四會旅游走廊,并構筑廣東古法造紙第一村的旅游品牌。目前,中國已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推向全面整體的保護階段,傳統手工紙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在現代化條件下所體現的文化性,更應被社會,政府所重視。以至成為國家,民族,社會文化建設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造紙技藝的前景展望
古法造紙大多采用家庭作坊式生產,其規模小,工序繁多,強度大,商業效益低,模式單一,缺乏創新性加上市場上受現代機械工藝造紙的影響,如不加以有效保護,四會古法造紙將會逐步失去其原始本色。
針對四會鄧村古法造紙提出幾點建議,首先,古法造紙魅力在于對古老工藝的傳承,過分考慮價格會喪失其品質,為了更好的賦予古法造紙的內涵,可以結合現代工藝進行改革,提升古法造紙的價值,開展傳統工藝走進課堂的形式,深入傳播鄧村造紙文化。
其次,古法造紙的定位應該在于古老工藝生產的手工藝品的深度開發,提升市場價值。這點可以在改進傳統紙品工藝的基礎上做出可行性的嘗試,尤其在各類的文創產品上運用。
紙品技藝改革與現代傳承創新理念結合,并不意味著對現代大機器生產的否定,相反,這是對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傳承的見證與現代工業文明發展演進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