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俊亭
摘要:“新民謠”是一種原生態意識形態,其藝術性遜色于主流音樂,藝術想象和加工并不濃厚,因而更貼近現實生活,也就是說“新民謠”是一種接近于口語化的生活音樂。
關鍵詞:民謠;新民謠;民謠歌手;生活;精神內涵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06-0066-01
“新民謠”僅僅是很多個中國現代城市文化意識里的一個,也許以后我們還會碰到無數個的這樣的概念:“后民謠”,“非民謠”等等。歸根結底,“新民謠”是個塑造幻想的過程。目前,幻想還僅僅屬于少部分人,也就是我們通常說民謠是小眾的。但是,“新民謠”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我們身處在一個浮躁的年代,我們還有良心不用奴才的心態去聽音樂。“新民謠”需要更多的人一起來幻想。
“新民謠”與現實生活的復合也是形成現代意識的原因。“新民謠”是一種原生態意識形態,其藝術性遜色于主流音樂,藝術想象和加工并不濃厚,因而更貼近現實生活,也就是說“新民謠”是一種接近于口語化的生活音樂。從內容上看,歌詞簡單明了,非常口語化,缺少藝術加工的痕跡,而創作視野也較為平民化,題材大都來源于實際生活,創作形式則呈現出簡單化的特點,“新民謠”回歸現實生活,具有濃重的生活氣息。
何為“新民謠”?“新民謠”到底是什么?與之對應的“舊民謠”又指哪些?是炒作也好,是商標也罷,今天的民謠《南山南》、《當你老了》、《成都》與當初的《鄉間小路》、《小芳》、《同桌的你》,不同在哪里?說法有哪些?“舊民謠,進入內地流行音樂領域是上個世紀末期的事情,有校園民謠、城市民謠等很多派別。魔巖三杰里的“張楚”和《我的1997》的艾敬等歌手被定義為中國流行音樂中的城市民謠,而高曉松率領的老狼和葉蓓則是校園民謠的發起者。而我們今天認識的“新民謠”,是更新的民謠形式。如今的民謠不在村里,不在校園,不在澎湖灣。它在北京、在酒吧街、在各類演出現場。他們不再白衣勝雪,反而面目蒼涼,穿粗布棉衣,戴氈帽彈吉他吹口琴,他們以酒吧演藝、網絡直播、小型演唱會的方式被大家熟知。
隨著搖滾樂逐漸消退,接過接力棒的是民謠,憤怒控訴現實的激烈搖滾終于也把舞臺讓給了清澈憂傷的校園民謠。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是高曉松、老狼、葉蓓等,他們風輕云淡的歌聲使得各種各樣的人都從里邊找到了安慰,想起初戀的愛人,想起睡在上鋪的兄弟。
1995年是民謠年,《同桌的你》、《戀戀風塵》等唱片的推出,使民謠迎來了它的全盛時代。但是民謠在短短幾年之后一樣無可奈何的走向了沒落。民謠的創作者多數是年輕的大學生或者剛走出校園的年輕人,題材單調,幾乎都是哀嘆著青春的脆弱與易逝,風花雪月之外,再無任何涉獵。同一風格的音樂在經過大批量生產之后必然會造成人們的審美疲倦。
在民謠風靡大街小巷的同時,必然會有許多跟風作品。這些跟風作品質量不高,拉低了整個民謠的水平。而市場經濟在這時對人們精神生活的負面作用也慢慢浮現了:浮躁,沉不住氣,急功近利……這樣的社會狀態中的人們是無法沉下心來認真聆聽民謠的,民謠逐漸沒落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沒有找到過任何能夠像搖滾或者校園民謠一樣打動人心并且有自己獨特風格的音樂。
民謠中的“民”,指的就是民生,歌的內容多是關于人們生活、社會疾苦的,中國所謂的民謠里更多的是從自身的角度出發。比如周云蓬、趙雷、馬條、郝云、趙照這一類我認為還很優秀的“民謠”歌手,他們的唱法曲風上都很接近真正的民謠,但內容上又稍微偏離實質,多的是個人的心情感受。他們的歌曲有最早民謠折射出的內容風格,比如一些生活化的、關心社會的歌詞,但缺乏的是真正民謠的手法和唱法。
可現在我接觸的部分民謠歌手,大多在這方面不是特別努力,大多都在揮灑自己的才華,消耗自己的才華。他們其實已經有自己的聲音特點了,但在編曲、旋律,節奏這些方面都不是很好,使用吉他或者節奏樂器出現了銜接不自然等問題,我一直在想,怎么能以他們能接受的方式鼓勵他們加強學習。
其實,無論是“民謠”還是“新民謠”,被確認的潛規則就是被大眾們所廣泛流傳、經久不衰地傳唱,從這個角度上看,中國的“民謠、新民謠”就更不成立了,現在被加上這倆標簽的歌曲,有哪一首被廣泛傳唱過呢?《當你老了》?《南山南》?《成都》?“新民謠”的美,在于清澈,在于平淡的憂傷,會讓你想起很多貼近生活的點點滴滴,想起那些純美的歲月,發自肺腑,情不自禁想要淚流滿面。而在它們之后的流行音樂卻總有一種無力感,浮于表面,像泡沫一般,看似熱鬧,卻容易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