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維平
摘要:民俗藝術是我國幾千年優秀文化的傳承,其在歷史中出現、發展、積累、傳承,是我國自古以來社會生產生活狀態的藝術反射,而戲曲是民俗藝術的主要表現形式。中華民俗文化博大精深,戲曲在發展過程中受到了理、情、性等儒道佛三家的影響,在三者相互對立的精神中經過戲曲文化的融合形成了有效的整合,因此本文以戲曲藝術為入手點,對中國民俗藝術進行了簡單的分析,試論戲曲藝術功能為我國民俗藝術的優良傳承、發展提供保障。
關鍵詞:民俗藝術;戲曲;藝術功能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06-0094-01
一、前言
自古以來,我國戲曲藝術以高雅與通俗共存,而戲曲清新流暢的唱腔,明亮典雅的曲調,貫穿內外、融匯古今的表現形式,質樸包容的文化風格,與社會基層緊密相連的文化架構,受到了我國社會居民的熱烈歡迎。而戲曲藝術功能可以促使人們在欣賞相關戲曲作品時,產生進一步的領悟,為戲曲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保障。因此對戲曲藝術功能的深入研究非常重要。
二、民俗藝術的內涵
民俗藝術主要是我國現階段所有民間技藝、民間工藝、民間藝術的總和。其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含義,從廣義上來說其包括民間音樂、戲曲、美術、雜技、口技、舞蹈、曲藝等。從狹義上來說其主要是以手工藝和美術為主的民間造型藝術。民俗藝術自身的發展特性決定了其休閑娛樂及趣味質樸性,民俗藝術的表演對象主要以我國社會基層民眾為主,因此民俗藝術的主要發展依據是我國社會基層民俗的實際生活和思想變化。戲曲更是與社會基層民眾息息相關的,“心曲自來唱”是戲曲這種民俗藝術的主要表現形式,因此社會上就出現了專門以藝術表演、設計、創作為行業的“藝術家”,從而為民間藝術更加系統的傳承提供了依據。
三、民俗藝術中戲曲的藝術特點
民俗在發展過程中,受中國傳統精神文化的影響逐漸形成一種獨特的表達形式。而戲曲則是民俗藝術與社會民俗之間溝通的重要渠道。在戲曲文化中將大眾文化與精神文化進行了有效的整合,這就決定了戲曲文化特征的多樣性,即有陽春白雪,如昆曲中的《牡丹亭》、豫劇中的《孔雀東南飛》等;又有下里巴人,如京劇《野豬林》、豫劇《打金枝》的等。我國戲曲禮樂合一的表現形式對整個社會人們的精神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影響,我國居民往往在幼兒時期就通過戲曲對傳統文化有了簡單的了解。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我國民俗藝術中戲曲的表達形式也從面對面的表演,有了更多樣的表達形式,如通過進一步的藝術加工,增加了戲曲藝術自身的主觀教育性及敘事性。不同的劇目表現了以往社會生活狀態及歷史事件,如建國以來,在以往的戲曲形式上,又出現了豫劇中的《紅燈記》、評劇中的《劉巧兒》、京劇中的《沙家浜》、昆曲中的《笛聲何處》等,同時通過借鑒其他國家的經營創作出了新的藝術形式:歌劇,自《白毛女》開始,歌劇這種新的藝術形式在我國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江姐》等一系列優秀作品的問世為戲曲民俗藝術的發展添加了新的活力。
戲曲自出現以來,在我國社會得到了大面積的蔓延,由于我國民族眾多,地域寬廣,不同地區的文化背景和地理特征對當地戲曲藝術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如在我國北部有河南的豫劇、北京的京劇,而在我國南部有四川的川劇、安徽的黃梅戲等,同時根據我國民族風土人情的區別還出現了侗劇、傣劇、白劇等少數民族戲曲。戲曲在漫長的時間長河中遍布了鄉村、城市、街邊、茶館、廟宇等,同時也壟斷了情感抒發、節日慶典、婚喪嫁娶等社會居民的文化空間。隨著人們審美角度的變化,也導致戲曲體裁的豐富多樣,如描繪歷史故事的《趙氏孤兒》、描寫神話故事的《白蛇傳》、描寫人們生活的《過壽圖》等。
四、民俗藝術中戲曲藝術的功能
(一)戲曲藝術是傳承優秀文化的重要渠道
我國戲曲藝術在以歌舞演故事的基礎上,結合唱、做、念、打等表現形式將我國民俗文化進行的進一步的藝術加工,其豐富多樣的表現方式也體現了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歷程,因此通過戲曲藝術可以在提高社會居民對民俗音樂認識的同時,也可以促使其對我國民間藝術的傳承產生興趣,而通過對戲曲藝術的學習也可以促使人們的民族自豪感逐步增強。戲曲民俗藝術中不止蘊含了傳統藝術形式,而且還包含了歷史知識及傳統社會形態,這種藝術形式將我國自古以來的優秀精神、藝術追求進行了緊密結合。以戲曲藝術的學習為入手點進行民俗藝術的深入分析,可以對我國豐富的文化進行深入的了解。戲曲藝術獨具特色的表現形式也可以激發人們對我國戲曲藝術的興趣。通過對《沙家浜》、《白毛女》、《紅燈記》等戲曲藝術的了解,可以有效的激發人們的民族自信,為我國社會精神文化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一個優良的平臺。
(二)戲曲藝術動作的藝術功能
戲曲藝術是我國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動作創造環境的能力主要由大量的生活經驗及表演人員的進一步創造加工形成,而觀賞人員的鑒賞也對其創造優化提供了有力的借鑒,這些具有濃厚民族特征的創造形式造就了戲曲藝術鮮明的心理、歷史、傳統文化的印記。他國藝術由于不具有創造環境的能力及民族藝術特征,再加上表演情景的限制導致其僅僅是對人物性格、精神的表達及情感的抒發。而我國戲曲藝術可以在表現人物性格、情感、精神的同時,對表現環境及人物背景進行良好轉換,我國戲曲藝術獨特的表現形式也促使其可以良好的適應現階段社會的發展,為其進一步的傳承提供了依據。戲曲創造環境主要有觀看人員評價分析及表演人員的聯想再創造兩個方面組成。戲曲表演過程中表演人員的虛擬動作及內在含義組成了戲曲表演的重要部分。我國戲曲表演舞臺上除了演員的動作,一般只有一桌兩椅等基礎工具,因此演員的動作標志著特定故事背景的變化,如宮廷、廳堂、客店、山岳、橋梁等,同時隨著故事發展的變化,相關人員的生活背景也在不斷的變化,這種變化是較為迅速的,與表演人員的藝術創造及表現能力息息相關。在表演人員動作變化的指導下,在唱念中融合故事背景,從而顯示整個故事背景變化的過程。觀看人員可以從表演人員的動作為入手點,進而對人物環境、故事背景及演員創造能力進行鑒賞分析。因此戲曲動作與觀看人員的鑒賞是不可分割的。如《鬧天宮》舞臺表演時,面對只有一張桌子、幾把椅子的舞臺,或者只有演員的舞臺,觀眾需要根據表演人員的動作、唱念想象出海底浪尖、天際云端等情景,這就是我國戲曲藝術動作獨特的藝術能力。
(三)戲曲藝術功能的傳承與發展
現階段,由于戲曲藝術創造指導思想出現了一些問題,如對戲曲藝術功能的誤解、部分專家學者片面的分析評論,導致戲曲缺失了感人的能力,即藝術功能。部分戲曲劇本在編寫過程中僅僅對其教育功能、社會功能進行的深入分析,而對其藝術能力的忽視導致部分戲曲人物性格的發展及故事情況的進程出現了一些矛盾,影響了戲曲藝術的優良發展。為了促使這種問題有效的解決,就需要了解戲曲藝術功能的根本要求。休閑娛樂性為戲曲藝術與觀眾提供了聯系的渠道,而通過戲曲藝術的優良表達也可以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提高人們對“美”的正確認識。戲曲藝術的根本目的應是建立在娛樂性上的,在增加人們觀看欣賞興趣的同時提高人們的美學素養也成為其藝術功能的主要表達。戲曲藝術藝術功能主要體現在觀賞人員的欣賞、感悟階段,通過相應的藝術特征、藝術形象、故事情節促使觀賞人員在視覺、聽覺上得到美好的感受,從而進一步鼓舞觀賞人員的精神及情緒,為其產生獨特的藝術見解、生活感悟、道德理念提供重要的依據。因此在表演過程中,表演人員應注意在身段、唱腔優美的同時,對舞臺造型進行美化設計,促使其藝術功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從而為觀賞人員審美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
五、結語
總而言之,戲曲藝術是民俗藝術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其蘊含著我國幾千年優秀的傳統文化,有著豐富的文化魅力。為了促使戲曲藝術的優良傳承與發展,了解戲曲民俗藝術的藝術功能非常重要,戲曲民俗藝術的藝術功能主要是在休閑娛樂的基礎上,通過相關人物變化及故事情節促使人們進一步的體驗、感悟,進行建立正確的社會道德觀、生活觀,為社會的穩定發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