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龍
摘要:博物館是提高人類文化修養的重要場所,是青少年感知歷史、探索未來的重要文化殿堂,對青少年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人文、科學知識的積累和思辨能力的提高產生重要的影響。本文深入指出了博物館與青少年教育融合的作用,并提出兩者相融合的策略,為博物館成為社會教育的重要承擔者提供動力。
關鍵詞:博物館;青少年;教育
中圖分類號:G2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06-0191-02
一、前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文化的需求將會越來越迫切,越來越豐富。當前國家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大發展大繁榮,博物館作為為青少年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文化教育機構,在新形勢下其建設和發展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如何有效實現博物館對青少年的教育,把博物館建設變成青少年提高思想品德、文化素質和陶冶情操的教育基地,是每個博物館人需要認真思考、深入探索的問題。
二、博物館與青少年教育相融合的作用
一方面,博物館是青少年教育機構。學校是人在一生中最為完善的知識體系來源,但其教育模式實際上是被動式教育,這樣極易讓學生產生依賴。博物館則能彌補該缺陷,因為文物和其他類型的展覽品秉承知識的直觀性、真實性,使青少年一目了然。這種直接的接觸是任何文字、語言、圖片都不可比擬的,知識通過青少年的眼睛直接進入腦海,產生聯想,培養創造力。另一方面,博物館和青少年存在互動關系。青少年不僅活動量大,且思維相當活躍。他們經常會提問,在增進交流的同時獲取新知識。很多博物館就針對青少年的這一特征,推出可動手的展覽活動,鼓勵青少年參與展覽,生動而直觀地了解展品的知識,增添參觀樂趣,寓教于樂。這充分體現出博物館與青少年之間是互動的,兩者的融合也變得必要而迫切。博物館是拓寬青少年知識面的最佳陣地,博物館的發展也不能忽略青少年的實際需求。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博物館的發展伴隨著青少年的成長,青少年的成長也能推動博物館的發展,兩者是相互依存的,融合博物館與青少年教育至關重要。
三、博物館與青少年教育相融合的策略
(一)融合課堂學習,發揮博物館內容優勢
博物館是青少年教育的活教材、第二課堂,博物館利用藏品實現與青少年課堂學習的融合,比青少年坐在座位上聽教師講抽象概念更有吸引力,學習效果也會更好。所以博物館要充分發揮自身內容優勢,積極探索與青少年教育的融合方式,不斷進行新的嘗試,通過互動的、趣味的課堂教學形式走進校園,讓青少年在校園里就能玩轉博物館。例如,博物館可嘗試和當地中小學簽署館校共建協議,廣泛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的實踐活動,把文物知識講座、書畫鑒賞以及制作年畫、表演皮影、剪紙藝術等互動項目帶進課堂。讓青少年和文物零距離接觸,從中有所發現和收獲,致力于讓更多青少年了解博物館、愛上傳統文化,分享學習的快樂。為確保博物館與青少年課堂學習的順利融合,博物館人員認真研究青少年學校教育要求,反復調整融合方案,深度挖掘博物館文化資源,設計制作版式活潑、圖片精美的PPT教材,適應青少年的欣賞愛好、求知習性。博物館的講解員也逐漸轉變成社會教育工作者,通過在課堂上為青少年講解趣味生動的歷史故事或表演舞蹈動作,讓青少年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博物館教育的人性化與新穎性,激發青少年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
(二)舉辦趣味展覽,激發青少年的主動性
為促進博物館與青少年教育的深度融合,博物館應積極舉辦富有教育作用的、趣味性強的展覽活動,進一步提升博物館對青少年的吸引力,促使青少年主動走進博物館,接受文化教育。現階段,很多博物館存在觀眾稀少、門庭冷落的現象,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博物館陳列形式公式化、內容雷同化,缺乏個性與創新。要想改變這種尷尬的、被動的局面,博物館不僅要把基本的陳列與展覽活動辦好,還要經常舉辦多樣化的、趣味性的展覽,激發青少年到博物館參觀的欲望與主動性,強化博物館的青少年教育吸引力。
例如,博物館可結合當地實際經常推出《民俗風情展》《少兒美術作品展》《外星科普展》以及《多彩寒假·暑假》等知識性強、內容健康的趣味展覽,打破傳統書法、繪畫、工藝品等文化藝術展覽形式單一、內容單調的局面,滿足青少年興趣廣泛、思維活躍的愛好需求,調動青少年走進博物館參觀的主動性、積極性。在豐富青少年生活、增長青少年知識的同時陶冶青少年的情操、提高青少年的素養,發揮博物館教育功能。當然,博物館的趣味展覽要廣泛涉及自然界、社會生活等領域,為基本陳列注入新鮮血液,滿足青少年的求知欲、好奇心。
(三)豐富活動形式,給予青少年綜合體驗
青少年有很強的好奇心,他們愿意甚至渴望嘗試新事物,重視感受快樂體驗,因而博物館要想贏得青少年的青睞,就需要融合青少年教育不斷豐富活動形式,為他們提供富有體驗性與創新性的教育服務,讓青少年獲得新鮮、驚喜等綜合體驗,培養青少年的創新能力,把博物館變成青少年激發、表現、傳遞創意的第二課堂。
例如,博物館可設計跨領域、跨學科的綜合性青少年教育活動,讓青少年了解博物館藏品深厚廣博的文化內涵,同時增長學習的興趣與成效,推動思維發展。博物館還可創設青少年教育情境,使其獲得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綜合體驗,把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具體、直觀,多感官吸收知識,提高學習效率。博物館具體可以傳統節俗為主題推出家庭日系列活動,以青少年和家長的互動為核心,依托看表演、聽故事、吃傳統節日食品、制作傳統節俗物品、參與節俗游戲等方式調動青少年的五官。在端午節,博物館可設計學習端午童謠、品嘗粽子、觀看屈原投江動畫視頻、巧手縫香囊、涂抹雄黃酒、射殺五毒、猜謎識五毒等家庭日活動環節:或在七夕佳節舉辦別具新意的彈琴說愛活動,邀請青少年近距離觀賞古琴,學習演奏古琴,聆聽經典琴曲等。讓青少年在形式豐富多樣的體驗活動中更直觀地感受傳統節俗,對傳統文化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全方位開發青少年的語言、認知、鑒賞、創造、社會交往等能力。
(四)打造網絡課堂,擴大青少年教育輻射
在網絡信息時代,青少年獲取信息的方式與途徑均發生巨大的改變,博物館也應順應時代發展需要,打造網絡課堂,擴大青少年教育的影響力與輻射力。依據國家對博物館網站的要求,博物館應及時改版現有網站,打造博物館綜合性網站,延伸、擴大博物館的教育宣傳范圍,提升傳播信息的能力與水平,實現博物館與青少年教育的線上融合。
例如,博物館可依托網絡課堂對青少年實施更有效的網絡宣傳教育:一是電教互動教育,按照青少年教育需求定期和學校溝通,及時掌握青少年的學習效果以及對知識的需求,不斷更新網絡課堂教育內容,形成優良的電教互動氛圍,通過博物館網絡教育平臺有機融合學校教育和青少年網絡教育:二是設置專欄教育,不僅為教師提供更多教學輔助資料,還為青少年提供查詢服務功能,在方便教師與家長的同時滿足青少年求知欲:三是網校同步教育,把博物館與學校教學等內容拍攝、制作成光盤,及時上傳到網站,擴大博物館青少年教育覆蓋面,切實擴大博物館的青少年教育輻射力。
四、結語
博物館作為青少年教育基地和第二課堂,在現代社會中承擔的教育功能和作用日漸突出,博物館應高度重視青少年的教育活動,充分利用自身獨特的資源,學習國內外博物館的先進經驗,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將青少年吸引到博物館,讓博物館與青少年教育融合,從而樹立正確的“三觀”為培養物質和精神雙豐收的新一代青少年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