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潤雯
摘要:傳統節日是民族文化的瑰寶,是民族凝聚力的維系,傳承和弘揚傳統節日文化是民族認同感和自信心的外在體現。當前在世界多元文化相融合的趨勢下,許多“洋節日”受到人們的追捧,這讓許多傳統節日相形見拙,同時也潛移默化的影響到了幼兒。幼兒對節日的喜好多數是從具體形象的事物和親身感受的過程中得到提升的,而現在的幼兒園傳統節日文化教育多偏向于形式主義,如何使傳統文化在幼兒內心發生自然的轉換,這與幼兒園、家庭、和社會的教育引導和文化傳播密切相關。
關鍵詞:幼兒園;傳統節日文化;教育活動
中圖分類號:G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06-0204-01
一、傳統節日文化概述
傳統節日文化是經過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積累和不斷變遷所形成的產物,不僅蘊含著世世代代中華民族精神的精髓,同時也體現了華夏兒女對多彩生活追求和獨具特色的民族藝術。我國的傳統節日有除夕、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等。每一個節日背后都有其獨有的節日文化習俗,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的認知,呈現出隨著年齡增長而提高的趨勢,但存在著較大的年齡差異。
人們耳熟能詳的傳統節日
春節,在老一輩人的心中有著無法捍衛的地位,貼春聯,掛燈籠,敲鑼打鼓,送舊迎新的各種活動熱鬧非凡。除夕之夜家家戶戶聚在一起吃年夜飯,我國北方地區必定要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而南方則有吃年糕的習俗,象征生活年年步步高。孩子們最喜歡的點爆竹、放煙花更春節必不可少的習俗。在快節奏生活下的年輕人則對這些傳統節日習俗漠不關心,現代生活條件的不斷提高,人們不再對春節“吃餃子,穿新衣”有特別的期待,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實現的愿望使得春節的吸引力不如從前,由于空氣質量指數逐年下降,禁放煙花爆竹的政策也讓春節少了一份色彩。所以人們都說現在過年“年味變淡了”,“過年越來越沒感覺了”。幼兒階段正是成長的關鍵時期,幼兒對傳統節日的了解多來自于外界社會的影響和幼兒園、家庭的教育,要傳承和弘揚傳統節日文化加強對幼兒的傳統節日文化教育是關鍵一步。
二、幼兒園傳統節日教育的現狀
節日慶祝活動是非常受幼兒歡迎的,但在幼兒園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存在著幾個不可忽視的問題。首先在節日選擇方面,幼兒園教師在選擇節日教育活動時多偏向春節,中秋,端午等傳統節日。而對于元宵節,清明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教育活動開展還存在欠缺,讓幼兒了解傳統節日文化,學習本民族的文化不應該有局限性。其次,傳統節日教育活動的開展形式過于固定,從節日環境創設來烘托節日氣氛,到觀看有關節日圖片、視頻,教師給幼兒講解節日來源、風俗習慣,最后教師帶著孩子們做游戲,進行活動總結。有些傳統節日會根據特定的習俗開展其他的活動,或是讓家長也參與進來。但總體的框架不會有太大的改變,雖然幼兒玩得很開心,但是很難達到節日教育活動的預期目標,無法讓幼兒真正產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內心感受。
三、傳承和弘揚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的建議
在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提到:“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傳統節日文化教育應引起我們的進一步重視,對于幼兒園老師來說要通過創新多種多樣的形式來提高幼兒的興趣,讓幼兒充分領略和體會傳統節日中蘊含的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動目標的確立要統籌兼顧知識技能、能力培養、情感態度三個目標和各個領域的具體要求,同時也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心理發展水平來分階段開展適宜的活動。
小班的幼兒應讓其充分參與節日慶祝活動、感知節日氛圍,活動中可穿插唱歌謠,畫畫等形式,例如:中秋節“中秋夜,月光光,家家戶戶賞月忙……”:中班的幼兒則側重于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對節日內涵的初步體驗與理解,例如:在漢代《西京雜記》中這樣寫重陽節“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可帶領孩子一起觀賞菊花,制作重陽糕,而不是單純給孩子灌輸美德教育,讓孩子知道重陽節要尊老敬老:大班的幼兒應注重審美能力和自身感情表達的培養,可以鼓勵和同伴合作參與,更好的提高幼兒社會性的發展,例如:清明節可以帶領孩子們走出校園一起踏青賞春,蕩秋千,放風箏,掃墓紀念先烈。
幼兒是祖國的未來,教育要從娃娃抓起,使孩子們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傳統文化的影響和熏陶,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幼兒傳統節日文化教育不只是幼兒園教師的責任更離不開家庭、社會的幫助和支持,傳承和弘揚傳統節日文化對于每一位龍的傳人都是不可摒棄的責任,對于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有著深遠而重要的意義。
指導老師:趙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