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榜玲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推進,在高中階段開展美術欣賞教學課程來培養學生們的審美能力不僅是教育形勢所趨,也是學生們未來發展的必經之路。審美能力的培養為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而努力,也為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本文主要講述了審美能力的概述以及在高中美術欣賞課教學過程如何培養學生們的審美能力的相關措施分析。
關鍵詞:高中美術欣賞教學;審美能力培養;措施
中圖分類號:G633.9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06-0213-01
一、前言
隨著新課改的提出和實施的逐步推進,素質教育是教改的重點。而審美能力的培養則是素質教育中被引起重視的一點。因此,在高中美術欣賞課的開展時,對于學生們的審美能力的培養的教學目標,每一個教師都必須積極引導學生們逐漸樹立正確的觀念,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創造基礎。
二、對于培養審美能力的相關概述
1.審美能力的概念。所謂的審美能力是指對于周遭美的事物的鑒別、感受,從而引起內心的共鳴,逐步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念。從人的主觀出發去認識客觀存在的美,去感受美的魅力,從而去實現其他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能引起學生們學習的興趣還能為學生們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2.關于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性。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提高學生們的學習技能不再是教學中追求的唯一目標,而發展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則成為重中之重。審美能力屬于綜合素質培養中的一個分支。只有學生們能夠對周遭事物有一個基本的鑒賞、辨識能力,才能逐步正確形成相關的價值觀、人生觀。因此對學生進行審美能力的培養是必不可少的。在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過程中,首先教師要和每一位學生都進行良好的溝通,充分了解每一位學生對待美的認識的不同差異,然后制定適宜的教學方案,從而促進學生們去進行學習、去深入感受。其次,教師還要在美術欣賞課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引起學生們學習的興趣,從而使得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體會美的魅力,去發展自己的創新能力,去逐步形成自己內在的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念。
三、關于培養學生們的審美能力的措施分析
1.通過作品背景培養學生們的審美能力。在高中美術欣賞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對作品的背景進行介紹從而逐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作品背景為學生們展現的是當時作品創作的社會,是作者當時的境遇和感受。通過熟悉作品的背景,在美術欣賞課上學生們能夠對作品有著更直觀的感受和認識,從而不斷理解作品的深層次內容,不斷培養自己的審美能力。例如在課堂上講述傳統工藝中的陶器的過程中,通過視頻和圖片以及所查到的背景資料,學生們在感嘆古代工匠的鬼斧神工之時,也可以不斷培養自己的審美能力,逐步學會鑒賞美的事物。
2.通過鼓勵學生們發揮想象力來逐步培養學生們的審美能力。想象力對于學生的發展來說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在美術欣賞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不斷鼓勵學生們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對所看到的事物不斷進行聯想和想象,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們的審美能力的目標。例如在對青銅器一課進行教學時,老師可以不斷鼓勵學生們對司母戊鼎上的花紋進行想象,想象花紋的內涵和它內在的故事情節,同時在課堂上說出自己的想法。古代的事物上所雕刻的花紋一般都具有神秘的色彩,因此,通過鼓勵學生們去對神秘事物進行想象,按自己的感受去描述不同的畫卷。這不僅提高了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促使著學生們去花費時間挖掘其內在真實的故事,還使得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想象力得到顯著的體現,從而不斷達到培養學生們審美能力的教學目標。
3.通過設定一定的情景逐步培養學生們的審美能力。在高中美術欣賞教學過程中,枯燥乏味的講解不僅不能引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甚至會適得其反,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因此,在欣賞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根據教學的課程來為學生們創設不同的情景。同樣以青銅器教學課程為例,青銅器發展鼎盛的時期是夏、商、周至戰國早期,主要應用在宗教祭祀方面。
在深入學習過程中,老師可以使用多媒體將課堂模擬為鼎盛時期,讓學生們能夠親身感受當時的那種社會氛圍,感受青銅器鍛造的過程,花紋雕刻的過程,從而逐步培養他們的審美能力。帶入情景式的學習不僅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吸引學生們學習的注意力,還使得學生們有了相對的親身感受,“真實”地踏入那個時代,去感受那個時代的魅力,從而不斷提高鑒賞美的能力。
四、結語
隨著新課改的發展,審美能力的培養逐步成為了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一個重點。在美術欣賞教學過程中,老師要不斷地創新教學方式,改變傳統枯燥的教學,這樣才能不斷地引起學生們學習的興趣,從而達到培養審美能力的目標。審美能力得到了培養才能實現學生們創新能力的擴展以及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的建立。老師的責任重大,因此在教學時老師要努力做到最好,為學生們的未來發展盡一份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