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紅
摘要:新聞記者能否做好自己的社會角色定位,關乎到我國新聞事業對人民的輿論導向問題。本文從新聞記者的社會角色說起,就新聞記者的角色定位和偏差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新聞記者;社會角色;角色越位
中圖分類號:G21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06-0277-01
一、引言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媒介為新聞資訊的發布創造了一個快速便捷的網絡環境。面對環境的改變,每一個新聞記者和信息傳播者都應該與時俱進,用新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同時,管理部門要積極構建科學合理的新聞記者角色定位的引導機制,共同創造一個健康和諧的網絡傳播環境。
二、新聞記者社會角色的雙重性
從社會群體的角度來看,新聞記者從屬于知識分子群體。知識分子群體實際上具有雙重性,這種雙重性不僅體現在職業方面,也體現在職業之外的其他方面。首先從職業方面來說,知識分子的職業主要是建立在知識基礎之上的,例如,知識教授者、知識傳播者等利用知識來為自身創造價值的職業。
新聞記者可以視為知識的傳播者,具有知識分子的基本特征。從其他方面來說,知識分子還要對社會承擔一定的責任。薩義德在《知識分子論》一書中論述到,知識分子在職業權利和義務之外要對公眾有一定的責任,同時要具有能力以及能夠代表公眾來表達意見、觀點等等。新聞記者的責任就是深度關注公眾的切身利益,同時堅持正義。新聞記者的責任就是讓社會更加進步,從這一方面來說,新聞記者與知識分子的權利和義務具有一致性。
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新聞記者這一職業在社會中的地位不斷提升。然而由于我國特定歷史時期的原因,在一段時期內新聞被定義為簡單意義上的政治宣傳,這導致將新聞記者的社會角色簡單定義為宣傳工作者。
改革開放后,新聞記者這一職業被賦予了新聞報道和傳播的意義,新聞記者對自身的社會角色定位有了更為全面的正確的認識,真實記錄和報道新聞是從事該職業的基礎和前提。新聞記者實際上是傳播新聞的主體,同時也是社會信息的推送者。新聞記者對新聞的真實記錄和報道是傳播的核心。所以,新聞記者有權利要求新聞當事人提供信息,也要報道真實、準確的新聞內容,為社會公眾傳播正確的信息,同時這也是社會公眾對新聞記者的角色認定。任何社會角色都有與之相對應的權利和義務,反之該社會角色就會失去其存在的意義。新聞傳播的優劣是評價新聞記者的主要依據。一名合格的記者必須認真、負責地收集新聞,及時地報道真實新聞。然而新聞記者也并非只有這一種社會角色,每個人都可以有多個不同的社會角色,新聞記者也不例外。
對于新聞記者來說,既是新聞傳播者,同時新聞記者在社會中也是一名普通的社會大眾,由于每個社會角色都有與之對應的權利和義務,雖然新聞記者的這兩種社會角色本身并不相互沖突,但是在特定的環境下,這兩種角色仍然會產生沖突。
三、新聞記者專業精神與社會規范的對立
從新聞記者的職業角度與非職業角度來說,其雙重社會角色的權利和義務在一定情況下有可能是對立的,要協調這對立并不簡單,讓其中一個社會角色來服從另一個社會角色的權利和義務是非常困難的。這就使得新聞記者難以抉擇,最終產生社會角色定位不準確的現象。例如,《紐約時報》曾經刊登過一組名為《饑餓的小女孩》的照片,這組照片一經轉載引起了世界人民的強烈反應。人們在同情非洲難民的同時,也在譴責當時拍照的新聞記者只顧拍照而不拯救小女孩。尤其是這組照片獲得了榮譽獎勵之后,更是激起了人們的不滿。照片的拍攝者也曾經向社會公眾解釋,在拍攝照片時自己的內心是非常糾結的,在做出拍照選擇后他也為沒能挽救小女孩而愧疚。但最終照片的拍攝者因為無法面對社會公眾的譴責壓力而精神崩潰,走向了自殺這條不歸路。事件發展成這樣一個結果,歸根結底是社會角色定位相互沖突,是專業精神與社會道德的沖突。
針對新聞記者應該怎樣面對不同社會角色之間的沖突,在社會角色發生沖突的情況下應該如何選擇的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備受爭論的話題。在發生社會角色沖突時,社會公眾對新聞記者的希望是既能夠保持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又能夠表現出更多的社會道德與良知。新聞記者在完成自身職業任務的同時,其言行舉止也要遵守社會公共道德。一旦兩種社會角色發生沖突,新聞記者應該選擇堅守社會道德,暫時放棄專業精神。但是,解決專業精神與社會規范的對立問題,實際上沒有一個完全能夠適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情況的模式,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具體的分析,然后采取相應的措施。
四、記者角色越位通常是角色認知和期待偏差所致
對于新聞記者來說可能會經常陷入社會角色的沖突當中,也會對自身社會角色的認知產生偏差。有的新聞記者因為不能很好地掌握自身不同的社會角色,就會產生不符合自身社會角色的言行舉止,致使新聞傳播效果受到影響。
一般情況下,新聞記者對自身角色認知偏差的具體表現就是角色“越位”。新聞記者角色“越位”實際上就是記者在進行信息收集和新聞報道的過程中,其言行舉止超越自身的新聞記者身份,直接將自己當做是新聞當事人介入到新聞事件當中,在整個新聞事件的發展過程中,扮演了不應該扮演的社會角色。在現代社會中,新聞記者角色“越位”的現象應該說比較普遍。
在新聞記者角色“越位”的現象當中,最常見的是由于新聞記者的角色“越位”所導致的媒體功能“越位”。例如,“媒體審判”就是一種新聞媒體功能的“越位”。所謂“媒體審判”,實際上就是將新聞媒體的地位擺在司法之上。“媒體審判,所帶來的影響就是容易造成社會輿論壓力,從而使司法傾向于社會輿論,跟著‘民意,進行判斷,這一行為會直接影響司法的公平與公正。“媒體審判”的案例比較多。有的案件尚未受到司法處理時,新聞媒體就開始大肆宣揚和報道該案件,有的報道甚至直指當事人是“罪犯”。這樣一來,新聞媒體就充當了“審判者”的角色。對一個案件,法院還沒有開始審理,或者沒有作出判決,新聞媒體無論是進行有罪報道還是進行無罪報道,實際上都是不合法的,這不僅會使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而且會使司法機關受到的壓力倍增。有的案件則是在新聞事件事實尚未弄清楚之前,就有媒體進行定性報道了,這都是必須加以重視的問題。
新聞記者角色“越位”現象主要是受到我國傳統文化、傳統教育、傳統觀念的影響而產生的。此外,法律制度不夠完善也為這一現象的產生提供了條件。然而從新聞傳播學的視角來看,社會公眾對新聞記者的期待并不構成新聞記者角管“越位”的根本原因。新聞媒體本身具有一定的輿論監督作用,而當有人遭受到不公待遇,無法通過正常途徑獲得解決時,那么其申訴對象自然就轉移到了新聞媒體身上,希望通過輿論監督的作用來解決問題。在社公眾心目當中,新聞記者和新聞媒體是正義的,并且能夠為其主持公道,同時期待新聞記者不僅能夠報道事實,還能夠幫助自身解決問題。那么被社會公眾定位成“包青天”的新聞記者就會對自身的社會角色認識和定位產生偏差。社會的運行和發展必須依靠各組織協調、有序進行。新聞媒體只是社會環境的“觀察者”,其職能是向社會公眾提供真實、有價值的新聞信息。一旦新聞記者的社會角色產生“越位”,被認定為“審判者”,那么即使能夠解決一些問題,但是從社會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并不利于社會的健康發展。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的普及和信息技術發展的時代,新聞記者要肩負起傳播民意的社會職責,認清自身的歷史使命,順應時代發展的步伐,在實踐中不斷鍛煉實踐能力,提高自身職責素養,對自身進行冷靜的審視、重新界定新聞記者的角色定位,使其回歸記者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