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亮
摘要:陳列展覽作為博物館最基本的職能之一,是博物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最常見、最直接的載體,也是博物館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的直接載體和最佳切入點,博物館的陳列展覽水平是其核心競爭力的主要構成要素。本文主要分析研究了提升博物館展覽水平的主要策略,希望能促進展覽與觀眾的交流,努力形成二者的良性互動。
關鍵詞:陳列展覽;博物館;展覽水平
中圖分類號:G2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06-0278-02
一、前言
近年來,隨著人們文化水平的提升,精神世界的富足成為人們不斷追求的目標,在這樣的背景下,博物館作為收藏展示文化遺產的重要公共場所,其受關注程度明顯增加。博物館的陳列展覽是直接面對公眾的部分,是博物館的社會功能得以實現的重要方式和途徑。而博物館的展覽水平是博物館職能的重要展現,直接關系到博物館的核心競爭力,提升博物館的陳列展覽水平對博物館建設的影響至關重要。
二、加強對博物館館藏文物的研究
陳列展覽是博物館與觀眾交流最主要的方式,高水平的展覽所涉及的不單單是陳列設計和展示方式,還應該是博物館各項工作綜合作用的結果。這些工作應該包括藏品的質量、研究程度和對觀眾的研究程度等多個方面。這就要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要加強對藏品的研究,深入挖掘藏品的文化內涵。
首先,要加強對單個藏品的研究,細致地做好藏品編目工作,建立和健全藏品檔案,從而更準確、充分地揭示藏品所蘊含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內涵。其次,我們要加強對一系列或一個類型的藏品研究,挖掘藏品的內涵,從而更加深入地了解歷史的發展沿革和人物的思想變化。第三,要將單個藏品放到當時的歷史大背景之下去研究,因為任何一個藏品的產生和使用,都是在一定的歷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之中,與當時的國家形勢和人們的觀念息息相關,所以不能脫離了歷史來研究藏品。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為觀眾呈現出一段立體的歷史或一個豐滿的人物,這樣的展覽才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因地制宜、因時制宜
展示手段的應用不能僵化,不能千篇一律,要針對不同的展覽目的采取不同的展示手段。目前的展覽類型大概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種是為了凸顯展品藝術價值的展覽,如各種類型的器物展:另一種是為了說明一段歷史或表達策展者一種訴求的展覽,如近現代人物生平展或者歷史類展覽。
為了凸顯展品的藝術價值而策劃的展覽,這種類型的展覽其主要目的是向觀眾展示出展品本身的美,通過策展者的引導,讓觀眾欣賞到展品的材質美、器型美、工藝美,甚至是工匠賦予器物的內涵美、精神美、文化美。這種展覽在展示手段上要強調對展品本身的展示,要以展品為中心,通過照明、道具等多種輔助手段,向觀眾努力展示出展品的美。
為了說明一段歷史或表達策展者一種訴求而策劃的展覽,這種類型的展覽其主要目的是向觀眾進行講述和傳達,通俗的說就是給觀眾講故事,通過展覽讓觀眾了解一個人物、一個事件或者一段歷史。這種展覽在展示手段上一定要注意邏輯和結構的安排,展品只是敘述過程中的一些要素,為了讓這些要素更好地說明問題,可以適當地采用一些輔助展品和輔助展示手段,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策展者的意圖。
四、正確處理基本陳列和臨時展覽的關系
基本陳列是博物館陳列的主要組成部分,直接決定了博物館的類型,也蘊含了博物館的文化內涵和獨一無二的風格,臨時展覽是博物館陳列的必要補充,靈活性、針對性都很強,是博物館展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博物館的陳列展覽方面,基本陳列居于主體地位,具有鮮明的個性色彩,包含著歷史、文化等多種信息,而且展出時間較長,占用展覽空間較大,可以長期接待觀眾。但是由于藏品、場地、資金等條件的限制,基本陳列在一段時間內都相對固定,這樣其展覽內容、陳列設計等方面,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漸漸失去感染力。而且,由于基本陳列的主題、內容、陳列設計的局限性,許多精美藏品沒有被納入基本陳列,許多專題也沒有被深入的挖掘,這就需要以臨時展覽作為補充。臨時展覽,即臨時性展出的展覽,亦稱短期專題展覽,它具有展出周期短、選題靈活、題材更新快、時效性強等特點。臨時展覽能夠緊跟時代的前進步伐與節奏,滿足觀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引起觀眾的興趣和參觀的欲望。而且臨時展覽一般專題性很強,可以對某一事件或文化現象進行系統而充分地展示,能夠給觀眾提供大量的、直觀的素材,從而使觀眾獲得更為系統而深刻的感性和理性認識。
因此,要正確處理基本陳列和臨時展覽的關系,在舉辦好基本陳列的同時,加強對臨時展覽的研究與探索,以更好地服務于廣大觀眾,要充分地研究社會,研究觀眾,提高理論水平,辦出一大批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觀眾的臨時展覽,從而實現博物館與觀眾之間的良性互動。
五、運用現代化展示手段
現代化展示手段的應用,突出了內容的亮點,拓展和深化了主題,較傳統的陳列藝術有很大突破,并且適應現代人的審美意識,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吸引力和觀賞性,受到社會各界的歡迎,產生了較好的社會效益,是博物館發展的大趨勢、大方向。目前廣泛應用于博物館展示的多媒體技術主要有多媒體音頻技術和多媒體觸屏技術。
近年來,數字展示手段也悄然興起。數字展示是指以三維數字圖像為主要內容,通過觸摸屏、傳感器以及投影等硬件設備進行展示的方法。數字展示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將信息可視化,無論是文字資料,還是設計構想,都可以通過三維數字圖像直觀地展現出來,使觀眾以最快的方式獲取信息。數字展示可以以多媒體數字設備構成零實物展品的展示。如中國國家博物館數字展廳展示的《乾隆南巡圖》第一卷,采用數字科技制作了巨型動態版數字展覽,動態地再現了畫中恢宏壯觀的歷史情景,從而讓觀眾能夠全面、深入地領略這個展品的風采。隨著技術的發展,以后還可以實現觀眾使用肢體動作,與周邊裝置或環境互動,并且應用虛擬現實技術,利用電腦模擬產生一個三維空間的虛擬世界,提供參觀者關于感官的模擬,讓使用者如同身臨其境一般。
這些現代化展示手段在應用過程中也要科學合理,不能為了現代化而現代化,要處理好實物展品與現代化手段的關系。實物展品應該是主體,現代化展示手段應該作為物的補充,起輔助和烘托作用,不能喧賓奪主。
六、大力發展移動應用
移動應用是以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為載體的應用。到2013年,手機已成為人們最常用的上網方式,人們已經習慣于隨時應用手機來獲取信息,在博物館展廳內頻繁使用手機已成為博物館觀眾的常態。博物館“移動應用”的開發顯然迎合了現代觀眾的行為習慣。在過去的幾年,博物館主要將移動應用服務應用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開發手機應用程序。博物館開發的手機應用程序是作為博物館闡釋和教育的補充,拓寬觀眾獲取博物館信息渠道。許多博物館都開發了手機應用程序,如國家博物館的展覽簡訊,可以提供國家博物館簡介、參觀須知等實用信息和重要展訊的推送服務,并且可以預覽展品圖片,并查詢到該展品的位置。如故宮博物院的《胤稹美人圖》《韓熙載夜宴圖》,觀眾都可以隨時隨地近距離、全方位地欣賞名畫。
第二,開發微信公眾平臺。微信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1月推出的一款為移動終端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應用程序,一經推出,迅速得到人們的熱烈追捧,截至2013年11月,微信注冊用戶量已經突破6億,是亞洲地區最大用戶群體的移動即時通訊軟件。微信公眾平臺則是騰訊公司在微信的基礎上新增的功能模塊,可以實現和特定群體的全方位溝通、互動,提供便捷服務,推介自身。
目前博物館應用微信公眾平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信息推送,用戶訂閱了公眾微信號以后,即成為訂閱用戶,可第一時間收到館方通過平臺推送的信息,如基本陳列信息、臨時展覽信息、社教活動等。二是自定義回復,可以根據觀眾的常見問題,如開放時間、門票、交通等,提前設定自動回復的信息,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和觀眾的溝通效率。三是微信導覽,在展品旁設定微信導覽編號,觀眾只需發送相應的展品編號,即可獲得該展品的圖文及語音信息,進行“自助式”游覽。對于觀眾而言,微信導覽節約了時間成本帶來了更多的參觀自主性,同時提高了信息獲取效率。對于博物館而言,微信導覽豐富了博物館的導覽體系,同時節約了成本,擴大了受眾群體。
七、結語
博物館是社會公共文化服務機構,肩負著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以及中華文明傳播的重要使命,而展覽是博物館實現其社會功能的主要方式,是博物館特有的語言,運用高效、現代化的手段,積極提升博物館展覽水平,能令公眾更好的理解展覽所傳遞出的信息,拉近與社會公眾之間的距離,最大化的實現其展陳的社會教育和宣傳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