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艷
作者:余艷,仙桃職業學院。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的四部合唱中最為著名的一首。在這首作品中,作曲家把西方的音樂文化融合其中,有著大量的西方復調音樂形態的出現。
1946 年冼星海在《現階段中國新音樂運動的幾個問題》一文中提出“處理和發揚中國音樂民族形式的初步,可以先用對位法, 然后用和聲法。調性方面可以采用固有的, 同時亦可以吸收最進步的。但曲體方面要創作新型的,不宜全盤西化, 也不宜純用舊形式”。正是在這種作曲的原則下,洗星海在他創作的大量音樂中,運用了許多的復調技法。
《黃河大合唱》第五章《河邊對口曲》,這是一首男聲對唱和二部合唱。采用民間敘事歌曲中“一問一答,上下對唱”的形式。隨著音樂的發展,由開始的對唱變成重唱,速度逐漸加快。在開始的男聲對唱中,由問答體的上、下句旋律構成。為了刻畫兩個老鄉的不同性格,前后兩句運用了民族調式中同宮轉調的發法,前句在宮調式上結束、后句在徵調式上結束。并且這兩句的旋律,音高之間大體是純四度的音程關系。
上句:

下句:

我的家,在山西,過河還有三百里。
因此,不論是在調式上還是音程上都很和諧。在經過多次反復后,作曲家隨意得將兩個曲調疊置起來,便構成了一個諧和的二重唱,從而形成了調式間的對比復調。

在模仿的手法中,最重要的便是卡農。由于卡農是一個固定曲調在不同聲部、 不同高度上,先后進行,形成連綿不斷的音效,所有由此看,輪唱也是一種卡農。在第七章中,就運用了卡農的創作手法。
第七樂章《保衛黃河》,這是一首進行曲式的輪唱曲,全曲斗志昂揚。洗星海運用輪唱的效果,形象地表現出革命的隊伍千軍萬馬與勢不可擋之勢。
在《保衛黃河》的處理上,由最開始的齊唱、二部輪唱到三部輪唱,最后發展到四部輪唱,聲部層層疊加,情緒也越來越激昂、越來越猛烈,很好的表現了中華兒女不屈的民族精神。
其中,二部輪唱中洗星海是運用的嚴格的模仿寫作的。

第一聲部S與第二聲部T前后間隔一個小節的距離,聲部間不論是從對位上還是和聲效果上都處理的非常完美,是典型的卡農寫作。
其后,由二部輪唱加為三部輪唱時,二部輪唱最后一句“保衛家鄉!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中,在“保衛家鄉”與“保衛黃河”之間原有的休止符為了更好的發展樂句給去掉了。

而后又在三部輪唱時,洗星海為了避免三個聲部間重復形態的音型,特別又增加了二小節有中國民間音樂特色的襯腔“龍格龍格”作為其對位聲部,表現出濃郁中國民族色彩的復調性多聲部合唱。這種作曲技法,充分的展示了洗星海扎實的作曲功底與發揚民族風格的原則。

復調,這種音樂形態在我國其實早就存在于民間音樂和曲藝音樂中,只是沒有形成系統的作曲理論。在此前,也沒有作曲家專門的運用復調技法來作曲,多是零星的出現,襯腔式支聲式的音樂形態。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運用留學期間所學到的歐洲作曲理論與中國傳統音樂相結合的產物。他在曲調與旋律上,選用中國傳統民族調式與中國素材。寫作上,運用歐洲復調理論與技術的精華,使得《黃河大合唱》成為近代全中華民族的音樂瑰寶。是高度概括抗日戰爭年代,中國人民反帝斗爭中,里程碑式的代表作品。
參考文獻
:[1]冼星海: 《現階段中國新音樂運動的幾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