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靖
作者:葉靖,字詩勇,號蕭乙,別署抱素齋主人,大學本科,蚌埠畫院,中國書協會員,安徽省美協會員。
無論是工筆還是寫意,都是中國繪畫的兩種表現手法或者表現方式,其本質還是還原為繪畫本體—情感表達。詞源學意義上,“繪”和“畫”各為一義。《論語》“繪事后素”和《考工記》“畫繢之事”,“繪”是指涂顏色,“畫”是勾線。二者合而為一,就構成了中國繪畫的兩個基本特征——勾線與設色。由于唐代以前的繪畫以色彩為主,故稱中國繪畫為丹青,吾國古代繪畫,多五彩兼施;然以丹青為主色,故稱丹青也。自唐宋后,吾國繪畫偏向水墨發展,故又將中國繪畫稱作水墨畫。故工筆與寫意,蓋源于此者乎。
林語堂先生說,中國畫是中國文化之花。何謂中國文化?以儒道釋三家為代表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總和。當然這是文化的泛指,具體說來應指,中國人的意識形態與對象化。也就是何種思維產生何種現象,一切文化無非人性本身的衍化。人類思維方式具體說來大概是三種:理性思維(抽象思維),感性思維(形象思維),藝術思維(意象思維)。中國畫的思維方式便是意象思維的結果,中國畫的寫意性便由此思維使然。我的工筆畫創作,大概分三個方面論述,闡陳如次:
中國藝術精神主要體現為道家的文化精神,道家文化的典型特征是“逍遙”、“解衣般礴”這般的崇尚自由不羈與瀟灑出塵。潘天壽先生就認為“東方繪畫的基礎在哲理,西方繪畫的基礎在科學”。所以中國畫又是哲學的,寫其意,意即意象,是指畫作能激發人的想象,觸人情懷,勾起思緒的非具象的東西,是人的審美心理活動。“寫意”傳達的是畫家的某種情緒與思緒;寫意其實更是寫心,其“意”是心意亦即“心儀”也。寫意是抒情達意,屬于表現范疇,根本不同于西畫的再現范疇。元湯垕《畫繼》謂:“畫之當以意寫,不在形似耳”。這個意寫就體現了中國畫的表達思維,是畫家主題的審美感受也是畫家運用自己意象思維的具體體現也是必然結果,即藝術作品是審美主題與客體主客交融,物我合一與畫同化之境也。魏晉南北朝時,宗炳說:“澄懷味象,山水以形媚道”唐代張張彥遠說:“意存筆先,畫盡意在”宋代送東坡:“觀士夫畫,如曰天下馬,取其逸氣所到”。寫意與逸品才是中國畫審美的最高境界,也是自古及今,文人藝術家審美理想的典型。
畫家在表達意象時,是有前提的,即澄懷釋然,也就是物我同化。或者是物我兩忘之無我之境,正如畫家畫花鳥時,自己也是花鳥,畫山水時,自己也是山水,把山水當人來表現,人物亦然。藝術靈感的誕生來源于人生忘我的一剎那,就是主客交融后的兩種生命體的共鳴與表達,也是真正藝術家畢生追求的境界與瞬間。當然,寫意也是中國畫家主觀精神的表現,精神性是一切藝術作品的本質屬性。離開這一屬性就不是藝術作品,也無從關涉藝術,僅僅是一幅圖片標本資料而已。
基于這一認知,才有中國畫的寫意性。當然,寫意性也是中國畫(水墨與工筆)特有的重要屬性,不可替代且需傳承發揚。
翻閱從戰國楚暮出土的帛畫,至今吾國工筆畫歷史,已越兩千年之久。不論從藝術作品本身還是從藝術家技法與思維來說,都已經體現了工筆畫的藝術概貌了。兩漢、三國與魏晉的帛畫壁畫已經體現了工筆勾線的高度技巧與藝術成就,以線去造型是中國畫藝術的一大特點,更是工筆畫的最基本特征。無論如何,這一階段還是,工筆畫形成與發展的初級階段。雖然魏晉的線描與宗教壁畫成就可觀,但與唐代比尚處于早期發展階段,持這一觀點的人居多,也是美術史繪畫史的基本觀點。當然,唐代的繪畫是一個高峰也是工筆人物畫發展的巔峰時期。風格鮮明,造型獨特,奠定了繪畫史獨特的藝術史地位。可以概括的說,唐以前的繪畫幾乎是工筆畫的盛宴,大概緣于社會經濟發展繁榮,政治開明,宗教興盛,人文使然等。雖然唐代是工筆畫的巔峰時期,如果細心鑒賞唐代的工筆畫作品,無論是絹本紙本還是壁畫,仍然是以線為主的繪畫手段,賦色的技法高明處暫且不議。有一點必須說明的是,工筆畫表現物象非常精微,但是有別于西方的寫實,再回到唐畫中去,唐代以來的人物畫,四肢比例,包括手和頭的比例是有別于真人的,手畫的非常小,臉部有夸大的特點。張萱的《搗練圖》、《虢國夫人游春圖》等,再看其局部的線描也是隨意舒暢。這一切無不說明,中國畫的意象思維與寫意傳情達意的獨特本質,也為中國畫后來的寫意性埋下了有生命力的種子。
豐子愷先生在其隨筆中也提到:有生即有情,有情即有藝術,故藝術非專科,乃人所本能也。晚近事變多端,逐末者忘本,洵流者忘源,人各竭其力于生活一隅,而散失人生之長情,故世間始出藝術為專科,而稱專長此道者為藝術家,蓋藝術與藝術家興則藝術始衰矣。藝術本身即為抒情達意,無論是西畫還是中國畫,即便是工筆與寫意其終極旨歸都是抒發藝術家之“胸中逸氣”。也即是具有東方詩意的畫境,正如著名美學家宗白華先生所說的,中國畫以詩歌為靈魂,以書法為骨干。中國畫無論工筆與寫意其精神與靈魂是詩歌,而中國詩歌自古至今都是意象思維的結晶,是詩人感懷寫意的精神產品。
同時,縱觀歷代工筆畫的藝術特點與繪制技法,很顯然有別于當今的制作成風抄襲照片等現象。莊子曰:“既雕既琢,復歸于樸”,老莊為代表的道家精神才是中國藝術精神。中國工筆畫也非常強調技法的精湛與繪畫過程中的“工匠精神”,我的工筆畫技法大多來自自己書法的修養與寫意畫的給養,如若有心,細看我的工筆畫中線描的表達,便可知我的線描皆以書寫的方式,自由從容地去勾勒物象與心象。

上個世紀以來,各路新的思潮拍接踵而來, 歐美的藝術流派,日本的工筆畫風等,對中國的傳統繪畫尤其是工筆畫,產生了巨大的沖擊與影響。由此,國內的工筆畫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風格迥異,題材內容豐富,表現手法多樣的繪畫繁榮景象。當然,還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畫家生活在什么環境下就會有什么樣的審美與表達,當下經濟發達,城市化進展迅速,信息化圖像畫的時代,畫家眼界開闊了,思想自由了,畫是心靈的表達,也無需去為他人做嫁衣衫。所以新時代的工筆畫更能體現畫家意象思維與寫意性的表達這一優勢。
縱覽當下優秀的工筆畫作品,無論山水、人物還是花鳥,意象造型手法是主流,有時空的穿越,畫面內容的夸張,也有藝術形象的變形與抽象等。對塑造的藝術形象有的概括與提煉非常接近寫意畫的思維方式,也綜合反映藝術家的藝術修養與造型水平。有的工筆畫作品其格調非常接近寫意畫,很容易想象出藝術家的隨心所欲與以意寫形的浪漫主義情懷。
當下是圖像與信息化高度發達的時代,這一時代優勢為藝術家的創作帶來了空前的機遇與挑戰。對已有圖像進行分析借鑒,或者通過攝影獲取素材,然后對這一手素材經過加工提取,根據藝術家自己的審美價值取向來組織畫面,巧妙構圖,匠心獨運的去處理藝術形象,這一過程也綜合體現和豐富了工筆畫藝術語言的表達與工筆畫作品的多樣性。
在中國畫這一藝術領域,最顯著的特點是藝術與文化并重,強調藝術是文化必然。繪畫是文化之花,中國畫包含的內涵也很多,文學的,哲學的,書法的,歷史的等。中國畫的評價標準也有別于西洋畫甚至很多其他民族的畫。如我國很早就有六法論,書畫同源論,還有以書入畫,以詩入畫等不一而足。以詩文入畫強調繪畫作品的文學敘事性特質與詩意之化境,以臻高妙之意境。以書入畫是強調繪畫的寫意性與書寫的從容自由的狀態,同時也加強中國畫筆墨的質量與承載文化這一審美理想。所以中國畫無論是寫意還是工筆,其追求的藝術境界都是氣韻生動,藝術與人格合一,技近乎道的典型化藝術理想。
余自幼年,遂迷戀丹青與書法,學習之余,涂天抹地,描東畫西。對歷代工筆壁畫遍臨學習,后經同道師友交流指正方有所悟所成。乃熟知唐寅總結之三釩八染,至今亦有三釩九染之功。當時非常熱衷于高超的寫實能力,在精益求精中似乎領悟了“技近乎道”之理,隨之創作出大量工筆作品(花鳥山水人物)。吾年歲既長,書法與文學的修行頓悟,在書畫同源與以書入畫中立定精神,以寫意法繼續研習吾國繪畫。宋人蘇東坡一句妙語:“始知真放在精微”,讓我深知,吾國繪事本無所謂工筆與寫意,其致一也。于是乎,我便以工筆法為寫意畫,以寫意法作工筆畫,亦相得益彰而有佳品。
注目當下,時代巨變,社會浮躁,急功近利,文化藝術快餐流行,精神文化被置之一隅。古代工筆畫本屬宮廷富貴裝飾與宗教倫理說教,表現出皇家富貴雍容與歌功頌德,闡揚朝政倫理為主要使命。而當下的工筆畫的藝術使命為何?是否在工筆畫的當代性問題中,首先需要反思畫家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我們不僅是畫家包括整個人類,如何構建心靈的家園,讓每一個可愛的生命休養生息,珍重每一個生命境遇。只有藝術成就的人生,才是近乎完美永恒的人生,才能于大地詩意的棲居。
筆者一直熱愛中國傳統藝術,無論書法國畫,還是文學戲劇都是浸潤其間,三月不知肉味而不亦樂乎。書法上,我不僅勤學楷體亦研習行草書,且有心得;國畫方面更有甚者,花鳥山水人物皆用心臨創,工筆寫意互補共進。詩書典籍手不釋卷,茶余飯后輒研其義理與辭章,至今不懈怠。畫者化也,畫是技亦為道焉,吾無間然矣。
參考文獻
:[1]莊子著《莊子文集》
[2]宗白華著《美學散步》
[3]徐復觀著《中國藝術精神》春風文藝出版社
[4]林語堂著《中國人》學林出版社
[5]豐子愷著《藝術隨筆》百花文藝出版社
[6]周積寅著《中國古代畫論類編》
[7]彭吉象著《中國藝術學》
[8]彭修銀著《中國繪畫藝術論》山西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