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滕啟躍
3月初,棉花公證檢驗監督抽驗感官檢驗的技術人員來到北京,開始了2018年第一次工作。相關人員從感官檢驗技術人員庫中選調,在開展棉花公證檢驗監督抽驗感官檢驗工作的同時,也兼有技術交流學習的作用,很多有關感官檢驗的技術難題就是在這樣的交流中迎刃而解。
開年第一期,這些技術人員聚在一起,討論了哪些技術事宜?帶來了哪些問題,得到了什么答案?
渭南纖檢所張曉軍,自從1990年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在渭南纖檢所,從事了20多年的棉花檢驗工作。現在身為副所長的他,主管的依然是棉花檢驗。他提出了一個問題:“渭南以前也是全國優質棉花產區,但是2000年以后,棉花的種植面積逐步萎縮。目前渭南的情況就是種植棉花很少,棉花加工企業稀少。以前的棉花檢驗以品級鑒定為主,棉花質檢體制改革后,從品級鑒定到顏色級檢驗,由于本地棉花產量的減少,我們的技術人員在這個轉變過程中對于新的檢測要求實踐的比較少,造成了這方面的能力相對不足。”
渭南纖檢所目前共有在編人員29名,其中從事棉花檢驗相關人員10人左右。目前的日常工作中,和棉花接觸最多的時候是赴疆進行監管棉入庫公檢和國儲棉輪出公檢工作。
“我們目前的棉花公檢工作主要分為現場和實驗室檢驗兩部分。渭南所近年來參與公檢,承擔的主要是現場的棉花取樣、測水分、測雜質這些工作,而感官檢驗是屬于實驗室檢驗的部分,所以即使在公檢工作中我們接觸感官檢驗的機會也很少。”張曉軍說。這樣的問題不單單困擾著渭南纖檢所,不少非產棉區的纖檢機構都多多少少存在這個問題。如何在日常工作中缺少接觸棉花感官檢驗的情況下,保持人員的技術能力,成了他們關心的話題。
來自寶雞纖檢所的王亞妮談到這個問題時說:“檢驗人員一定要保證自己的技術不能退化,能力不能掉隊。”寶雞纖檢所面臨著和渭南纖檢所同樣的問題,在日常工作中接觸棉花感官檢驗的機會有限。
“而棉花檢驗是一項對經驗積累要求比較高的工作,人員能力是在不斷檢測實踐中鍛煉出來的。每年中纖局開展的監督抽驗的感官檢驗工作,對我們非產棉區機構的技術人員來說,是工作,更是交流學習的重要機會。去年和今年過來學習,對我來說是受益匪淺。”王亞妮說。
她介紹,在寶雞本地,棉花產量有限,且類型相對單一。而在參加監督抽驗的感官檢驗的過程中,能接觸到各種不同類型的樣品,每一期結束之后對自己的能力都有一個提升。回到單位之后,結合自己交流來的知識,再重新審視本地的棉花樣品,心里就更加清楚明白。等再來參加監督抽驗感官檢驗的時候,就更加有的放矢,帶著更具針對性的問題來交流,形成了良性循環。

針對這種情況,纖維檢驗管理處負責人表示,已有將感官檢驗技術交流活動次數增加的打算。去年只有一次,名額是50個人,參與人數和覆蓋面不夠,今年在考慮分區域開展,名額擴展成80個人。這樣做一是考慮到一線檢驗人員培訓學習的機會少,各單位感官檢驗技術人員均面臨“青黃不接”的局面;二也是更好發揮感官檢驗的人員庫學習交流平臺的作用,讓更多的人有溝通交流的機會。今年感官檢驗交流的時間和規模都會擴大。
新疆圖木舒克纖檢所朱永輝談到自己所在機構的情況時說:“我們機構在編員工8人,棉花檢驗量常年在10多萬噸。因為人員緊張,我常年工作在一線,兼任著實驗室的技術負責人和感官檢驗負責人。雖然有機會長期接觸棉花感官檢驗,但是還是覺得要多交流。因為我們本地棉花類型不夠豐富。”一般情況下,棉花顏色級分為白棉、淡點污棉、淡黃染棉、黃染棉4個類型。“但是我們當地的棉花和內地的棉花還有一些區別。棉花顏色級類型非常集中,基本都是白棉,而且主要集中在白棉1至3級,甚至4級都很少見。淡點污棉有一點但是不多,其他類型的棉花如淡黃染棉、黃染棉基本見不到。這種情況也造成我們新疆的感官檢驗人員,對更多種類型的棉花,把握性不足。”朱永輝說。不單是年輕人,具有20多年感官檢驗經驗的老檢驗師,面對這種突然的轉換,也需要一個適應過程。
五家渠纖檢所劉艷談到了和朱永輝一樣的問題。五家渠纖檢所以檢驗兵團棉花為主,多為機采棉,手摘棉比較少見。棉花顏色級比較單一,白棉居多,疑難的棉樣比較少。導致檢驗人員在學習的時候,看的樣品種類也比較少,自己在交流的時候,也是就著標準講標準,實踐性不足。
劉艷在五家渠纖檢所檢測中心負責感官檢驗工作。她說自己這次來北京,帶著領導的一個任務和自己的兩個問題。“領導和我說,每年的3月到5月都是我們的學習季,你這次去,10多天的時間,人去了,回來的時候要把技術帶回來,要把在中纖局學到的知識給大家帶回來。所以我回去還要把在這邊學的給大家分享。”劉艷說。這是她第三次來中纖局參與監督抽驗工作,每一次來的時候,她都覺得收獲頗多,從實物標準到旁觀其他專家的鑒定細節,每每都有讓她嘆服的地方。相比于在自己所里,能交流的人少,格局比較小。而在這里,在老專家身邊,就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也可以帶回新疆。
劉艷這次帶了兩個問題,一是我們感官檢驗人員的檢測結果與HVI存在差異的時候,以什么為準;二是輪出公檢時發現,國儲棉隨著時間推移,棉花的顏色級會有一定的變異,比如從白棉變成淡黃染棉或者淡點污棉,這中間有什么規律可循。她希望,這兩個問題在這能找到答案,回去之后再與同事交流。
“我之所以有這樣的信心,就是因為以前在交流中受益。去年11月份來的時候,帶來的疑難棉樣,在我們自己所里的8個檢測人員之間,爭議很大。但是在中纖局和其他專家交流之后,從這邊把結果帶回去之后,整個棉花年度后半段我們的顏色級感官檢驗相符率就很穩定。”劉艷說。
針對這個情況,纖維檢驗管理處負責人表示,參加感官檢驗工作,同時也是我們技術人員庫交流成長的一個場所。但是怎么體現大家的成長培養,帶著問題來交流,帶著答案回去,這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針對每年本地區棉花檢驗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心得體會、經驗方法,自己寫一些書面的東西,可以不同于正規的棉花質量分析報告,而是從個人視角,來寫一篇報告。可以在《中國纖檢》雜志、《中國棉花》雜志上發一發。包括所說的人與機器的問題,輪出棉變異怎么處理的問題。譬如國儲棉輪出的變異問題,這個問題甚至可以當一個課題來研究,需要一段時間的檢測、觀察和數據累積,才能得出比較有說服力的結果。
通過這些文章,是對檢驗人員自身的督促,也讓我們的專家庫更專業,也為我們纖檢事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技術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