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波 紀曉杰
竹纖維有良好的吸濕性、較強的耐磨性、良好的染色性,是綠色生態紡織原料,業內專家把它稱為“會呼吸”的生態產品。人們對紡織品的要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在增強。竹滌包纏紗織物既性能優異又節約成本,而且有較高的盈利能力。
以加強生態環保為目標的生態工程、節能降耗技術和新型綠色纖維技術的開發應用,在資源、環保約束日益加大的形勢下將成為新時期發展的主要趨勢,作為紡織大宗原料的一種,竹原纖維對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有意義的貢獻。
竹原纖維;性能;紡紗
竹纖維有良好的吸濕性、較強的耐磨性、良好的染色性,是綠色生態紡織原料,業內專家把它稱為“會呼吸”的生態產品。人們對紡織品的要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在增強。竹滌包纏紗織物既性能優異又節約成本,而且有較高的盈利能力[1]。
作為一種可再生、可循環利用、可降解的綠色天然纖維,竹原纖維可以在生產過程、消費使用過程、 廢棄物經過處理做到無危害。因為竹子可利用渠邊山坡種植,不與糧棉爭地,所以資源豐富。竹子抑菌性、導濕、散熱、透氣性很強,而且,還具有良好的防紫外線功能,功能性品質很優秀。竹原纖維必將作為紡織大宗原料的一種,對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有意義的貢獻。
由纖維細胞、薄壁細胞、導管、表皮細胞等組成的竹纖維細胞占據細胞總面積比的60% ~70%。平均長度一般在1.5mm~2.1mm之間,平均寬度一般在15μ m左右的竹類纖維呈紡錘狀,兩端尖銳,其長寬比約在120~200之間。竹纖維具有纖維壁較厚、胞腔小、內外壁均較平滑的特點。也有部分纖維短而寬、兩端鈍尖,胞腔較大,此類纖維多生長于節部。纖維細長、壁厚腔小、比重大、纖維較挺硬、透明度高是綜合竹類纖維形態特征。
竹類原料的50%~60%由纖維素組成,19%~25%由木素組成,19%~24%由戊糖組成,1%~2%由灰分組成,竹類的1%NaOH抽出物一般為25%~30%。皮部和節部是竹材灰分主要集中的部位。竹材中纖維素含量一般在45%左右,甚至超過50%。竹材蘊藏豐富,量大面廣,雖然纖維素含量比棉纖維、麻類纖維低了些,但仍具有開發價值。因為竹材中含有較高的木質素、多聚糖、果膠、灰分等多種伴生物,所以增加了脫膠的難度。
竹原纖維可在棉紡、毛紡、麻紡和絹紡系統的設備上進行純紡或與棉、麻、絲、毛、化學纖維進行混紡。根據不同的紡紗系統來選擇竹原纖維的長度。在紡紗時必須根據竹原纖維的性能進行合理的工藝設計,調節有關的工藝參數,并需對竹原纖維施加一定數量的專用油劑。采用專用油劑和專用工藝參數后便可順利進行紡紗,目前紡紗線密度最低可達2.5tex(Nm 80),成紗質量達到國家相關標準,可供機織和針織使用。進行具體工藝設計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制條:宜采用低速度、輕定量,適當的張力牽伸,適當提高纖維伸直度,同時還應避免纖維的意外損傷。
(2)并條:宜采用低速度、輕定量、重加壓。在保證通道光滑的前提下,采用小口徑喇叭口喂入,以提高條干的均勻度和光潔度,使條子成形良好,同時加入專用油劑,以提高條子的可紡性和紗線的抱合力。
(3)粗紗:采用低速度、輕定量喂入,捻系數偏大掌握,以不出“硬頭”、不斷粗紗為準。
(4)細紗:采用低速度、較小牽伸倍數,加壓適當,適宜的羅拉隔距和紡紗張力,以減少毛羽,降低斷頭,提高條干均勻度,降低強力不勻率。
(5)溫濕度:為了提高紗線質量,車間要求有較高的溫濕度環境,以減少纖維的飛逸散失。
竹原纖維具有長度整齊度較低、纖維細度較差、不勻率較大,對溫濕度比較敏感,用常規技術設計紡紗有一定難度的特點。為了探索相關經驗,有企業采用各類麻纖維和竹原纖維以不同比例進行混紡,織造出針織衫、裝飾織物、鋪墊織物等物品。
要生產高等級竹纖維,必須對生產工藝過程嚴格質量控制。首先應該做的是對進廠的竹材篩選,根據竹齡采用不同的工藝配置;然后把竹徑分為粗中細三檔以便以后加工時能區別對待。其次,在分片、去青、去簧工序制定質量標樣,剔除霉病死節,防止流入下道工序,造成分散性疵點。最后,脫膠工序,根據工藝需要進行調節穩定質量。
目前,國內竹原纖維產品生產企業主要分布于江蘇蘇州、湖南株洲、浙江安吉等地。如蘇州圣竹家用紡織品有限公司專業生產各種竹原纖維、紗線、面料及服裝家紡制品,湖南株洲雪松麻業有限責任公司主要生產純竹原纖維、紗線、面料,浙江安吉艾可竹纖維紡織品有限公司、安吉千竹坊紡織品有限公司等生產竹漿、竹原纖維面料及服裝制品等。
當前,竹原纖維服裝面料主要有純紡、混紡(主要以與棉、竹漿等不同比例混紡) 和交織,其中純紡竹原面料主要以機織物為主,混紡和交織面料主要以針織物為主。竹原纖維服裝主要以男女襯衫、T恤、襪子等夏季貼身類高檔服裝為主,產品種類還相對較少。總之,對于竹原纖維的服用性能特別是如何改善手感、舒適性方面還需要繼續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魏雪梅.紡紗設備與工藝[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9.
[2]楊建忠.新型紡織材料及應用[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11.
[3]楊樂芳.紡織材料性能與檢測技術[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10.
[4]邢聲遠,劉政,周湘祁.竹原纖維的性能及其產品開發[J].紡織導報,2004(4):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