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許歡
在中纖局2017年棉花公證檢驗監督抽驗感官檢驗兩組技術人員交接座談會上,李丹作為2018開年后第三組組長,對本組棉花感官檢驗的情況,進行了詳細介紹:此次第三組采用了流水線分工、全員參與檢驗的模式,充分發揮了每位組員的積極性。座談會結束后,記者找到李丹約時間采訪,但他向記者提出,想和組員們一起接受采訪,在他看來,他們是一個整體。于是,當天下午,記者和第三組所有成員進行了一次愉快的交流。
他們都是來自各地一線的檢驗人員,對棉檢工作有著最切身的體會,看得出,他們十分熱愛棉檢工作,所有的表達都發自內心。
第三組的6位成員中,有5位是80后,大家年紀相仿、性情相投,此次聚集在一起工作,氣氛非常融洽。李丹表示:“我們這支隊伍到目前為止,應該是以往各期隊伍中,平均年齡最小的一支。”
李丹也是80后,2006年大學畢業后,一直在四川省纖維檢驗局從事棉檢工作,今年來中纖局參與棉花公檢監督抽驗的感官檢驗,他已記不清是第幾次,但作為組長卻是一次。來之前,他準備得非常充分,稱得上事無巨細。來自陜西省纖維檢驗局的蘆蕾稱:“我們這組剛一成隊時,李丹就組建了微信群,詢問我們預訂賓館的情況,大家都在什么時間到等等,非常細心,太體貼了。我們人還沒到,就已經感受到了這組的溫度。”
李丹心里已打定主意,在組里不搞一言堂,讓每個人都有“存在感”。這也是采訪中組員們提到最多的詞語。河南省三門峽市纖維檢驗所李天成感慨說:“以往來中纖局參與感官檢驗,都是分配哪項工作,就做哪項工作,其他不積極參與。即使有異議也很少發表意見,總認為自己經驗不夠,說話沒分量。但今年通過參與討論使我意識到,如果心里產生異議時,應該表達出來,這樣大家才能共同學習、共同提高,也讓我找到了想要的存在感。”
來自內蒙古纖維檢驗局的高榮貴,在組里是最能活躍氣氛的人,一口東北口音自帶幽默感,雖然年輕,但多年儀器化公檢實驗室工作經歷,使他具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和過硬的檢驗技能。座談會上,他很愛踴躍發言。他說:“李丹作為組長有領導思維,非常善于調動每位組員的積極性,能鼓勵大家把想法講出來,共同討論,提供了民主的工作氛圍。”河南省漯河市纖維檢驗所任璐也表示:“今年來到這個組,是我參與討論最多的組,李丹作為組長,在產生異議時,總能征求大家的意見,照顧到每位組員。”
李丹坦言:“我對每位組員都觀察過,看大家在哪一項比較擅長,然后作為分配工作的依據。雖然有的人比較低調,不善于表達,但卻非常有見解,這種情況下,我盡可能多聽取他的意見,久而久之,他自己就主動表達了。”
李丹把本組采用的“流水線分工”模式,向交接組進行了介紹。事實上,這種模式是他們的一次創新性嘗試。李丹說,這個模式并非某個人想出來的,而是工作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初衷也是想大家都能積極參與進來,可能不同的人員組合在一起,會有不同的工作方式。
高榮貴透露:“其實我們開始時也按原來模式做過,但因為后期疑難樣品和臨界樣品比較多,不容易看,所以就一起討論如何解決。后來商定出,把6個人分成3個把關模式,分別是前期把關、中期把關、后期把關,到最后審核時再拿出來討論。比如前期把棉樣拿來后,其中一人把它從口袋中取出,之后整齊排放成一行,再把不同顏色級分別放置,此時,這個人對顏色級基本就心中有數了。”
“前期分樣先對樣品進行初步篩選,把相似的顏色級放在一起,中間檢驗時再對它進行評判。或許檢驗過程中因各種情況,存在一些差異,但后續裝筐還會進行復驗,還要再進行把控。因為到樣品掃描環節,相當于我們組的工作已經結束。這樣從分樣、整理樣品、檢驗、記錄到最后裝筐掃碼,我們組所有人員都參與了檢驗,只不過側重點不一樣。最主要的是,大家都是各單位的業務主力,來中纖局不是為了打醬油,肯定是帶著責任要有收獲,因為不可能每人都直接參與主檢,所以從開始到后續,大家是在不同的崗位參與檢驗,這也是我們集體的智慧。”李丹說。
高榮貴補充道,“這雖然是我們試行的一個辦法,但不管怎樣,至少我們6個人都在全程參與,分階段把關。大家都有參與熱情,不再是寫票據就只負責寫票據,裝樣品就只負責裝樣品。因為我們組成員都比較年輕,大家溝通非常順暢,一來二去就商量出了這個模式,也算是小有突破。”
前幾日,因為一個疑難樣品,成員們爭得面紅耳赤,這在第三組也是經常發生的場景。李丹回憶,當時是因為烏蘇棉花產生的爭論,因為烏蘇棉花是北疆棉花,樣品又屬于后期花,情況比較復雜,從感官角度來看很難判斷,所以大家就產生了不同的意見,爭論了一番。但爭論歸爭論,對于分歧他們也不回避,把爭論的問題寫在紙條上,用HVI檢測后進行留樣,等下一組人員到達后,再把樣品拿出來進行交流。
“作為組長應該聽取不同意見,防止主觀傾向性,所以我會在紙條上保留不同意見由大家討論,這也是求同存異。所以我們組的結論不是一人來定,而是經過大家認可。”任璐也表示,其實每人的目光都不一樣,同樣的棉樣,有人看偏暗、有人看偏灰,也有人看發黃,但都在臨界值上,其實放在哪兒都不一定錯,但畢竟要得出結果,所以大家會一起商量定到哪兒更合適,這種民主決議的方式非常好。不像以往有爭議時,都采取以某個人或是某個地方的人為準。
任璐是組里唯一的70后,但組員們都覺得,雖然她是70后,但性格更像80后,和組里80后組員相處得特別融洽。早時,任璐在企業做配棉,因為有過企業的工作經歷,她在棉檢時更能從企業需求和棉花使用價值的角度考慮。
“原來我在企業做配棉,經常遇到出現色差的情況,有時紡線時體現不出來,紡布時會體現,所以我看棉樣會考慮所定級別是否和企業用棉級別相符,因為棉花最終是為企業所用,尤其做高檔服裝,對用棉要求非常嚴格。再有,差棉花和好棉花染色過程也不一樣,看時要把內在質量、顏色級及后續使用都考慮進去,再看放在哪個級別更合適,它應該是綜合考量的過程,尤其是臨界線上的棉花。”
“比如昨天我們看甘肅棉花,顏色特別好,馬克隆值是3.7,但因為細度比較細,成熟度偏低手感差,紡出的紗線也會因為強力低而斷裂。這種情況,如果按標準定成白棉二級,紡織廠會問,白棉二級不是很好嗎?怎么紡出來的紗會達不到標準?我們需要思考數據有效性該怎樣體現,如何使企業接受并使用。畢竟感官檢驗要為服務企業打好技術基礎。”
高榮貴坦言:“雖然我們時常會有爭論,有時還很激烈,但都對事不對人。大家把想法說出來,消除了心里的困惑和疑慮,彼此都成了好朋友。而且我們下了班也常常討論樣品問題,或是以往現場工作時遇到的疑難問題。”
“爭論”是緣于對棉檢工作的熱愛,也因為這份熱愛,第三組組員都各自表達了心聲。來自新疆阿拉爾纖維檢驗所的周紅稱,過去受周圍環境影響,一直覺得機器馬上要取代人,感官檢驗工作也沒有那么重要了。這是她最開始的心態。在中纖局工作這段時間,這種想法在不斷受到沖擊。“現在我改變了對感官檢驗的看法,并意識到,感官檢驗非常有意義,機器檢驗也有它的局限性。這些天,我在這里接觸到全國各地的棉樣,因為在新疆實驗室只能看到新疆棉花,在和大家討論中,我的技術也得到了提高,還拓寬了思路,我要把在這里學到的經驗帶回去,提升我們實驗室水平。”
“明年我希望還能保持現在這個隊伍,再接再厲爭取新突破。”高榮貴說,“過去,棉檢師是一項制度,我們都經歷了這項制度,現在棉檢師資格取消了,我們的后期保障以及繼續教育也有待落實,畢竟棉花檢驗的專業性非常強,需要相對穩定的隊伍。希望中纖局能定期組織大家進行目光比對交流,以及對公檢數據有效性的推廣進行指導,包括對企業的指導。”
蘆蕾說她最想表達的是“感謝”:“陜西這幾年因為棉花種植面積和產量的萎縮,地產棉基本上沒有了,平時看棉花的機會比較少,而且種類也比較單一,主要是一些地產棉和新疆棉。近兩年,局里的實驗室集中做輪出棉品質檢驗,因為輪出棉放置了好多年,類型上主要是淡黃染棉和黃染棉多。我很感謝這次能和大家共同交流和學習,使我接觸到全國其他省份的棉花,開闊了眼界,檢驗技術也得到提高。畢竟我們還年輕,以后路還長,加油干!”
李天成在座談會時,話不是很多,采訪時卻比較放得開,他也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并談到了標準問題,他建議棉花儀器化檢驗標準制定時,多引入紡織企業質量控制指標,在公證檢驗時,把短絨率納入到證書范圍內。關于標準的問題,任璐也表示:“國產棉花存在地域性顏色特征差異,所以顏色級圖在調整時,應該權衡地域性和實用性。我經常聽企業說,‘我買的全部是白棉三級,為什么顏色會不一樣?’沒法跟企業解釋。另外,棉花剛下來的時候,還是要統一一下目光,至少應該了解當年棉花的情況。”她還提到:“這次和年輕人分到一組很開心,覺得年輕一代非常有想法,也敢于表達,非常值得我們這代人學習。”
李丹在總結中表示:“非常感謝中纖局的‘容錯和支持’,在我的理解,就是要我們按照自己的思考放手去做。雖然相較于年長專家們,我們在經驗和技術上還有些欠缺,但大家都在努力工作和成長。我們組能聚集到一起是緣分,來中纖局工作不僅代表個人,還代表所屬單位,如果不發聲,至少在感官檢驗上,這個單位在中纖局就沒聲音了,以后也可能沒有發聲的機會。”
“另外,我認為感官檢驗仍有它存在的價值。以美國為例,即使品種已優良化、生產規模集中化、加工穩定高質化、檢測標準統一化,但直到2011年才正式取消葉屑等級感官檢驗,全面實現HVI儀器化檢驗。我國的棉花顏色級之路,還處在統一與優化同行的漫長過程,需要在‘人才強檢’的指引下,鍛煉出有技術、有擔當、有梯度的技術隊伍。而當前國儲棉輪出工作也離不開感官檢驗。”
“希望中纖局能給年輕人多一些這樣的機會,因為專家庫里很多技術專家都面臨退休或不再從事檢驗工作,我們作為年輕人,非常愿意把這個工作延續下去。也希望明年我們組人員能夠穩定,把這次采用的模式繼續往前推進,在棉花公檢事業的道路上不斷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