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華電集團公司
2017年,華電集團在黨中央、國務院以及國資委的正確領導下,銳意進取,埋頭苦干,加快轉型發展,狠抓提質增效,深化改革創新,強化安全環保,加強黨的建設,各項工作穩步推進,取得了積極成效。
全年總體保持安全穩定,沒有發生較大及以上安全生產事故,沒有發生對公司穩定造成不利影響的事件。
發電裝機達到1.48億千瓦。核準電源項目1049萬千瓦,投產557萬千瓦。
全口徑發電量512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1%;供熱量2.53億吉焦,同比增長14.1%;生產原煤4466萬噸,同比減少2.8%;銷售收入2006億元,同比增長7.6%;實現利潤66億元。
完成供電煤耗300.82克/千瓦時,同比下降2.24克/千瓦時,保持行業內先進水平。
單位電能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十二五”末分別下降58.5%、21.9%、36.6%、7.6%,單位電能化石能源消耗比“十二五”下降6.71克。
2017年集團公司積極應對煤價大幅上漲、發電利用小時下降、市場競爭加劇等嚴峻形勢,統一思想,堅定信心,積極作為,超額完成國資委的年度目標。
集團公司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將推進本質安全型企業建設,作為十三五期間(2017~2020年)安全生產工作的主線。推進本質安全建設,夯實安全生產基礎。
一是把環境問題作為本質安全的一個切入點來解決,把環境問題對人身傷害作為重中之重來解決。
二是加強管理性責任到位,不能缺位。
三是提高對本質企業建設的認識,注重管理內涵,注重實際內容。
四是強化創建工作的組織、協調和指導責任落實,強化本質安全型企業創建工作的體制機制落地,為今后逐年固化、提升工作奠定基礎。
全面推行精益管理,推進發電板塊提質增效,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一是總結火電板塊精益管理專項試點經驗,固化形成可復制的模板成果,出版發行“精益管理手冊”與“精益管理體系和實踐”培訓教材,開展火電板塊精益管理全面推行工作。
二是組織水電及新能源板塊精益管理試點,按集團總體部署穩步全面推進。
多年來,華電集團堅持探索與主設備制造廠開展備品備件聯合儲備工作,形成了長協儲備、跨集團聯合儲備等多種聯儲形式,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陷入聯合儲備工作活力不足、各參與方積極性逐年下降的困局。
集團公司計劃利用3~5年的時間,充分借助互聯網手段,初步建立并成功運作基于互聯網備品備件和服務聯合儲備體制機制。2017年,先后與東方電氣和哈電集團召開基于互聯網備品備件和服務聯合儲備工作啟動、研討會,確定了工作推進計劃,完成實物儲備摸底工作、服務類產品清單編制工作、聯儲清單確認工作以及聯儲平臺建設需求調研工作,編制完成聯合儲備管理辦法初稿和聯儲協議初稿。通過一年的努力,有力推進了集團公司聯儲聯備工作。
基于機組設備條件、運行時間變化,以及適應對企業成本競爭等多方面因素考慮,在保證機組可靠性、經濟性、環保性能水平的前提下,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發電設備管理體制,將發電設備檢修模式由“計劃檢修”轉向“優化檢修”,優化設備檢修模式、項目,科學延長機組檢修間隔,合理控制檢修成本。

圖1 發電機組檢修
一是機組檢修計劃不再實行“年限控制”,而主要依賴于發電設備的狀態評估和檢修策劃結果,過渡階段實行“運行小時控制”,并隨著集團公司電力市場預測及報價系統的逐步完善而配套形成管理機制。
二是借助精益管理成果的推廣,強化發電廠轉動設備潤滑管理和設備缺陷分析,務實提高設備的日常維護保養管理水平。
三是在集團系統已經全面完成精密點檢與遠程診斷布局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發揮設備點檢和精密診斷的作用,積極開展設備劣化趨勢分析和設備狀態評估。
四是完善發電設備優化檢修技術體系,探討建立設備狀態評估和檢修策劃機制,推動“檢修計劃”市場化導向。
五是督導區域“做實”,針對不同區域、機組特點實行差異化檢修管理,循序漸進,總結經驗,形成固有的制度。
為實現“低能耗、高能效”的轉型目標,集中開展能效提升專項行動。
一是對歷年來進行的節能技術改造進行回顧和評估,突出做好節能降耗設施的功能恢復和作用發揮。
二是繼續加大機組能效提升技改力度,研究試點高效亞臨界技術改造,有計劃的開展60萬千瓦等級汽輪機通流改造,積極推進機組煙氣余熱深度回收利用。
三是大力推進供熱節能改造工作,反思評價以往供熱改造的效果和不足,尋找節能潛力繼續進行完善和挖掘,積極開拓市場繼續開展供熱改造,推進熱源側的吸收式熱泵技術、低真空供熱技術推廣和廠內供熱首站節能優化,推進熱網側的智能供熱技術改造,實施一站一優化曲線調節、蓄熱調峰、網源一體化、工業蒸汽“產-輸-配”高效利用等技術應用。
四是利用節能技術監督規范日常節能行為,強化常態節能管理,推廣應用能效監控平臺,全面督導能效提升工作的務實開展,全面開展節能診斷和評價工作。
嚴格落實環保主體責任,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污染物減排目標任務。
一是認真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要求,全力推進超低排放提速擴圍,累計170臺6818萬千瓦煤電機組完成改造,容量占比達到77%,東部地區煤電機組已全部實現超低排放,圓滿完成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大氣污染防治攻堅任務。總結提煉2016年環保改造專項治理經驗,推廣有效管控手段,重視方案審定、技術協議及合同審核等前期工作,強化分級管控,嚴格、科學控制工期進度。
二是積極做好排污許可取證工作,開展“排污許可宣貫年”活動,督促火電企業慎重承諾、認真申領,做到“持證排污、按證排污”。火電企業全面完成排污許可證申領。著眼企業當前零排放的實際,專題研究污水排放工作,切實解決除塵、脫硫問題,密切跟蹤關注重金屬問題。
三是加強環保設施運維管理。各火電企業切實把環保設施作為主體設備納入發電主設備統一管理,基建單位保障環保設施與主體工程“三同時”,已投產未驗收的項目切實整改遺留問題,加快落實環保驗收手續,確保企業合法生產。
技術監督工作是一項長期的、基礎性工作,在實現技術監督管理回歸的基礎上,進一步健全標準體系,規范工作內容,建立評價辦法,促進技術監督工作務實開展,推動技術監督本質回歸。
一是進一步完善技術監督制度體系。新增燃煤、鍋爐、光伏發電單元3項技術監督實施細則,形成覆蓋火電15項、水電12項、新能源9項監督專業的技術標準。編制完成集團公司技術監督指標評價體系,實現對設備系統狀態、技術監督工作完成情況等的量化評價。
二是精心開展培訓交流,分區域組織召開技術監督培訓取證,參培人員1263人、新取證人員925人,舉辦火電技術監督技能大賽及賽前培訓,公司系統各二級單位組織區域內發電企業進行緊張嚴格的培訓與選拔,覆蓋8000余人次,2 8支隊伍共計224人參加了決賽階段比賽。
三是組織開展技術監督檢查,提出整改建議共計5974項,根據檢查發現的發電設備存在的共性、突出問題,開展561人次有針對性的專項監督檢查,制定專項治理方案。
四是持續加強技術支撐,保障機組順利啟動及安全穩定運行。
五是加強機組檢修監督,組織檢修過程疑難問題支撐,促進檢修質量提高,為優化檢修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圖2 火電技術監督技能大賽
深入貫徹“零非停”理念,持續加強、規范非停管理。
一是以標桿機組選樹、星級企業創建為載體,牢固樹立“零非停”理念,進一步發揮二級單位區域管理和華電電科院技術支撐作用,堅持“四不放過”,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管理問題“說清楚”,強化指標、案例通報,進一步加大降非停工作力度。
二是督導重點區域,推動管理提升;跟進重點單位,強化基礎建設;瞄準重點機組,解決突出問題;狠抓防磨防爆,攻關治理難點,做好降非停工作。
三是強化設備管理,堅持隱患排查治理,抓好反措落實,以“零缺陷”保“零非停”、“零事故”;繼續推進機組檢修精細化,提升檢修質量,提高機組可靠性;實施運行管理規范化,強化操作票管理、操作技能培訓,避免誤操作。
四是充分利用“兩個平臺”,開展風電機組可靠性綜合治理,強化水電設備狀態診斷和隱患排查治理,做好水電耗水率、風電遠動率和標準能量利用率等指標管理,突出抓好涉及安全防汛、機組提效增容、大壩監測系統等有關項目。制定風電出質保管理辦法,加強風機出質保管理;制定防止風機葉片斷裂等專項技術措施,有效防范風機葉片斷裂等事故的發生。通過一系列舉措,2017年非計劃停運繼續保持下降趨勢,機組全年利用小時數為3912.34小時,等效可用系數為94.10%。其中火電發電機組(含燃機)利用小時數為3882.57小時,等效可用系數完成94.18%;水電機組利用小時數為3046.40小時,等效可用系數完成92.67%。
繼續推進技術監督平臺以及水電、新能源“集控、診斷”平臺信息化建設。創新技術監督手段,科學、系統、前瞻、細致謀劃技術監督平臺框架設計,推動設備管理信息化建設,提升設備設施狀態監測水平以及診斷分析能力和效率。積極推進水電、新能源“集控、診斷”兩個平臺建設,夯實水電新能源運維管理基礎。水電集控平臺完成四川、云南區域的推廣和烏江集控的改造,完成黔源、金中和福建區域的收尾并開展培訓和實用化驗收;在黔源試點的基礎上,開展烏江、福建推廣工作。充分應用烏江流域、烏溪江梯級研究成果,積極在具備條件的區域進行推廣水電優化調度。積極開展新能源集控平臺推廣和收尾工作,已接入超過6000臺風機。
2018年,面對機遇和挑戰,公司將切實增強緊迫感,堅定提質增效信心,審時度勢,主動作為,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電力設備管理。
加大安全評估、轉動設備潤滑、缺陷管理等精益管理成果在各級單位的推廣力度,助推提質增效。舉辦集團公司精益管理成果發布會,持續完善和鞏固推行經驗,深入提煉和總結精益管理成果,進一步豐富精益管理內容,建立完善的精益管理知識庫。
堅持發電設備隱患排查治理,繼續狠抓防磨防爆管理,跟蹤指導分析重點難點問題,強化基層單位反措落實,提升設備可靠性;加大對檢修運行規范化、精益化管理督導力度,開展大修現場檢查;調研、梳理影響機組穩定運行的常發性、典型性疑難問題,抓住焦點難點,明確攻關課題,開展專題研究;在重點區域開展水電“防非停”專項排查治理。
建立優化檢修制度保障體系,深入推行優化檢修管理,不斷優化管控方式,建立適應市場競爭需要的檢修計劃管理機制;創新風電機組檢修管理,開展新能源生產管理專項提升活動,重點開展風電重大設備問題專項治理,加強風機質保期和出質保管理,規范管理界面和流程;完善深化設備精密診斷管理,注重新技術、新方法、新工具的應用,逐步實現設備劣化趨勢跟蹤、分析和故障診斷,輔助優化檢修策略制定。
在實現技術監督管理回歸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體系建設,規范技術監督工作內容,完善考核評價體系,推進技術監督工作規范務實開展。通過開展技術監督示范電廠建設及研究制定適應“本質回歸”的技術監督平臺建設方案,探索、創新技術監督模式,提升信息化水平,強化日常監督管理,推動構建具有華電特色技術監督體系。
堅持問題導向,制定指標管理專項行動方案,加大重點區域和單位督導力度,進一步規范指標管理;加快推進遠程節能診斷平臺建設,提升節能管理信息化水平;落實能效提升專項行動方案措施,重點做好已有節能設施功能恢復和成熟節能技術應用推廣,加快推進高效亞臨界及60萬千瓦機組通流改造試點,加大供熱改造力度;積極推進火電機組靈活性改造;繼續推進水電優化調度管理,通過水位控制、經濟運行、提效增容等工作,著力降低發電耗水率;繼續開展水電老舊機組提效增容改造;開展風電機組效能優化研究,對有條件的風電場組織開展風機移位、葉片加長、控制策略優化等技術改造;健全分布式燃機能耗指標管控體系,強化分布式燃機能耗管理。
堅決貫徹污染防治攻堅戰各項部署要求,嚴格落實環保主體責任。按照超低排放改造規劃,穩步有序推進燃煤機組超低排放改造工作,確保完成年度改造目標,推進三年規劃順利有序實施;強化和規范水務管理,建立水務管理指標體系和評價體系,健全完善用水數據統計和對標管理,試點開展水務管理在線監測和廢水排放在線監測、深度優化用水和污染防治等工作,加大技術論證和比對,總結實施項目建設和運維經驗;試點開展火電廠SCR脫硝還原劑液氨改尿素工作,做好技術儲備和經驗積累。
準確把握科技變革新趨勢,積極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興技術,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全面建設數字華電,打造具有華電特色的“傳統產業+互聯網”競爭新優勢。推進數字化電廠試點工作,改進提升水電、新能源遠程集控和診斷水平,突破火電廠信息共享和綜合利用技術,在總結試點成果的基礎上適時在公司系統復制推廣。加快推進燃煤耦合生物質發電技術改造試點,跟蹤大規模儲能、光熱發電等一批國內外基礎性、前瞻性以及顛覆性的技術研究。
截至目前,集團公司水電總裝機2675萬千瓦,天然氣發電裝機1432萬千瓦,風光電1589萬千瓦,清潔能源占總裝機比重的38.6%,2017年全年核準的1049萬千瓦全部為清潔能源,新投產項目清潔能源占70%。集團公司已發展成為同類型企業中的天然氣發電裝機最多、水電裝機最多、分布式發電裝機最多的運營商。與此同時,風光電場、內燃機分布式企業設備運維管理問題日益突出,設備異常缺陷時有發生,而相關研究起步晚、相關技術薄弱,建議加強此方面的設備管理技術經驗交流,研究共享行業內先進的運行及檢修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