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坤

摘要:圍屏石榻是粟特族常用的生活用具,雖然文獻中多有記載,但是出土的實物數量十分稀少。甘肅省天水市出土的這座隋唐時期的圍屏石榻,與太原虞弘墓、陜西安伽墓以及后來的陜西北周史君墓中出土的圍屏石榻屬于一類,對后世研究粟特族葬俗文化,了解民族融合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關鍵詞:粟特;圍屏石榻
中圖分類號:K87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03-0050-02
1982年6月,甘肅省天水市市區石馬坪發現隋唐時期粟特墓葬一座,墓葬位于天水市石馬坪文山頂,距市區約一公里,墓向正北。
墓葬為豎井單室,墓頂距地面6.6米。墓門高1.58米,墓道平行磚砌,長4米、寬1.3米、高1.9米。上呈拱形券頂。
墓室正中處有圍屏石榻一座。榻上殘存木槨和人骨痕跡。整個石榻用沙頁巖制作,質地酥軟。通高1.23米,寬1.15米,長2.18米。由大小不等的17方畫像石和8方素面石條組成床座、床板和屏風。
正面床座由兩方浮雕畫像石拼成,通高31厘米,右側一方長125厘米,左側一方長60厘米。凹雕六組壺門,分上下兩層。上層壺門為圜底蓮瓣形,內有六個男性樂伎,均束發戴冠,身著圓領左衽緋衣,兩肩垂帶交叉飄起,從左到右為執笙,執鈴、彈半梨形曲項琵琶、吹洞蕭、手擊腰鼓和奏豎箜篌俑。
下層壺門內與樂伎上下對稱雕刻六個神獸,兩臂生翼,反掌托舉。這一組床下須彌座以減地凹刻之手法飾以藍底,樂伎和神獸飾以紅、黃兩彩,表面施金,使整個畫面顯得生動活潑。
床板由長51.5——59厘米、寬115厘米、厚9厘米的四塊石板拼成,各拼接縫間均有子母扣相接。正面床沿鐫刻忍冬紋,并施以金彩。其余三面距床沿4厘米處刻成深3厘米、寬4厘米的凹槽。
屏風由11方均長87厘米、寬30—46厘米、厚3—4厘米的浮雕彩繪屏板組成,床榻左右各3方,正面5方。11方屏板的底部鑲嵌在床板邊沿的凹槽內。屏風背面各屏板拼縫之間上下各有長8厘米、寬3—4厘米、深1厘米的凹槽一個。凹槽內有木釘鉚接的痕跡。
屏風采用平地減底淺浮雕,雕工精湛,內容豐富,畫面形象生動,有反映墓主人狩獵、宴飲、出行、泛舟等生活畫面以及亭臺樓閣、水榭花園等建筑形象。從殘存的痕跡推斷,整個畫面飾以紅彩,以黑彩描線,其上貼金,十分華麗。
屏風1:高87厘米、寬38厘米。位于石榻右側第一合。以山澗浮橋、林谷村野為背景,上首山崖上站一身背背簍男子,似為農夫。浮橋邊一騎馬男子仰首面向山上農人,似在詢問什么。下首山林之側有一方單層古塔建筑、磚石基座,踏步臺階,塔身像亭子,頂上有覆缽珠寶剎。塔內一挺胸凸腹、身著緊身衣的男子坐在束腰圓凳上,手撕“來通”正在飲酒,腳下跪一小侍。
屏風2:高87厘米、寬30厘米。位于石榻右側第二合。上端一輪滿月高照,月下火山、星云環繞,滿月兩側各一玉兔執玉杵搗藥。中部一河橋,橋邊嘉禾豐生,一青鳥在旁昂首嗚叫。河岸邊芭蕉、棕樹和山石、芝草等高低參差,疏密任意,呈現出花好月圓的林苑春光之景。
屏風3:高87厘米、寬33厘米。位于石榻右側第三合。左有一高大的方形樓閣建筑,樓前連理樹、山石相互掩映,樓閣中一中年婦女側身坐在窗前,旁邊坐一小兒,似在眺望風和日暖的大好景色。
屏風4:高87厘米、寬40厘米。石榻正面第一合。此屏風因巖石剝落嚴重,畫面較為模糊。右側一木構建筑的城門半隱半現,左側一拱橋,周圍花草樹木相映,一馬車好似剛從城內走出,出外春游。
屏風5:高87厘米、寬43厘米。石榻正面第二合。整個畫面為一曲尺形的花徑長廊(空廊),從空廊中可將左右兩側景致一眼盡。右邊為荷花水池,池內魚躍花香。左邊樹木花草與假山石墩等物相互襯托,整個畫面給人一種優雅深邃之感。
屏風6:高87厘米、寬46厘米。石榻正面第三合,此圖以一對夫婦宴飲為主要內容。河岸和拱橋邊有一歇山式廳堂建筑,補間鋪作為人字拱,正脊上有鴟吻,筒瓦屋脊飾以金彩。廳堂設凹字形連榻,下部飾以蓮瓣形壺門。榻中間置一低案,上盛放杯盤食品。床榻中央盤腿坐一肥胖男子,床邊垂足坐一女子,似為夫婦,兩人捧杯對飲。另一女子右手提一酒壺站在床邊,似為侍女。此屏風通體飾以紅彩,施金彩繪層保護相對完好。
屏風7:高87厘米、寬41厘米。石榻正面第四合。此屏風以郊外山林水澗為背景,路邊拱橋涼亭陪襯。大路上四匹馬前后錯落不齊,正在爭上河橋。前一匹馬上乘坐一人,身著圓領緊袖長袍。隨后馬上乘坐同樣服飾的人,高鼻深目,左手提鉤,右手反掌前伸,回頭向后邊騎馬人做請讓姿勢。后兩匹馬只出現馬頭和前蹄,似為出行圖。
屏風8:高87厘米、寬39.5厘米。榻正面第五合。這是一幅水榭建筑圖。水榭下部采用了臨水木柱、枋、斗拱等“跗柱”基座。水榭與轉角走廊以木柱相連,廊頂為人字形坡詹。水榭屋角起翹有舉折,墻壁上開長窗,珠簾卷起。右側一連理樹與屋詹齊。水榭下花卉草木疏密得當。
屏風9:高87厘米、寬33厘米。石榻左側第三合。畫面以釀造勞動場面為主體,中部有兩個獸頭,口中流淌美酒。獸頭下兩個大甕正在盛接。兩甕中間一人左手執一瓶,俯首觀看甕中酒是否接滿,準備用瓶繼續盛接。下端一人雙膝跪坐,身邊放一瓶甕之器,左手捧碗酣飲。另一人雙手抱一大瓶,一邊走一邊將嘴接在瓶口上品嘗。又一人坐在石頭邊歇息。上首三人坐在臺上,右側一人頭發卷曲披肩齊,突眼高鼻,大腹便便,揚靠坐在臺上。中間一束發人,仍為高鼻深目。
左邊一人微矮,似為貴族階級在查看酒坊作業。
屏風10:高87厘米,寬31.5厘米。石榻左側第二合,整個畫面以水為中心,風平浪靜。上首紅日高照、云氣環繞。右側一水榭建筑在水中半隱半現,水榭長窗上珠簾卷起。河水左側為山石林木和班隱地山崖。水中一短裝束腰打扮的人撐蒿從水榭前經過。
屏風11:高87厘米、寬37.5厘米。石榻左側第一合。該屏風以狩獵為主要內容,山林溝壑為背景,上首一身著鎧甲、外披披風、頭戴盔、手提戟的人騎馬在山林中尋覓獵物,似為主人。中部右側一虎從山下撲擊山上之人,左側一身著緊袖短裝打扮之人在山上拉開弓箭射擊猛虎。下端左側一鹿從山谷下倉皇逃竄,并回頭張望追趕之人。右側一緊袖束裝男子在山谷拉弓射箭追趕逃跑之鹿。
石榻前方兩側還有神獸兩尊。同目前國內發現的其他有圍屏石榻或石槨的粟特墓葬比較,這兩尊神獸有其獨特之處。其中左神獸高54.2、長36、寬24.5厘米,兩耳直豎,鼻孔微擴,雙目圓睜,張口露齒,脖頸處有淺浮雕表現的鬃毛,前腿直立,后腿彎曲成蹲臥狀。前后兩爪撐在石墩上,后背鑿成平面,支撐在床板左右兩角下。整體上威武雄壯,威風凜凜。從殘存的信息推斷,神獸通體貼金,口腔內和牙齒上應施有紅彩和黑彩;右神獸整體尺寸上略小于左神獸,且閉口,面部表情整體上比較溫和。其它方面和左神獸差別不大。據此推測左右神獸應為一雌一雄。
該榻屏風畫以山水花草、亭榭樓閣為主要背景,主人的出行、狩獵、宴飲、泛舟等生活場面都是圍繞這一主要背景進行活動,這種內容和形式的繪畫具有典型的隋唐時期繪畫藝術特征。雖然其山水的畫法還沒有擺脫六朝時期那種“則群峰之勢,若鈿飾犀櫛,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的呆板手法,但在刻畫人物構圖上卻采取了寫實特征,因此人物的活動與山水的襯托布局恰當,層次分明,代表了隋唐時期的典型藝術風格,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從隋唐到五代,席地而坐與使用床(榻)的習慣廣泛存在,床(榻)下部有些還用壺門作裝飾。另一方面,垂足而坐的習慣在隋唐時期從上層逐漸普及到全國。第六合屏風畫中夫婦坐在床(榻)上宴飲,這樣的凹型連榻,在敦煌360窟唐代壁畫中可見到。這幅宴飲圖正是此一時期家具陳設與生活習俗的真實寫照。
屏風畫中的男女人物和伎樂俑的服飾均為緊身圓領,窄袖束腰左衽長袍。《唐書·五行志》云:“天寶初,貴族士民好為胡服胡冒,婦人則簪步搖釵衿袖窄小”。元稹《法曲》中日:“女人為胡婦學胡裝,伎進胡音務胡樂”。屏風畫中的人物打扮充分反映了經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大融合后,隋唐時期中外文化交流頻繁,多元文化空前繁盛的歷史事實。
在全國出土數量甚少的情況下,天水市館藏隋唐貼金彩繪圍屏石榻發現時間早、保存完整、制作精美,為研究隋唐時期民族融合以及了解粟特族和祆教文化提供了相當珍貴的實物資料,因此,1996年,經國家文物局文物鑒定委員會確定為國寶級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