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淑婷
摘要:北宋畫家郭熙所著的《林泉高致》可以稱的上是中國繪畫理論上的經典之作,其中提出的“三遠法”更是影響深遠。“三遠法”的提出不僅僅在于對技法上的貢獻,其主要的影響還在于它所包含的繪畫美學思想。
關鍵詞:《林泉高致》;“三遠法”;繪畫美學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03-0058-01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三遠法”是全書中最為著名,影響最為深遠的理論。歷來畫家對“三遠”的闡釋都是從各自的時代角度出發,賦予其本時代的現實語境,然而,對于郭熙本人來說,“三遠”首先是中國畫中特有的造境之法,構圖之法,是為了表現其山水畫的一種非再生的繪畫技巧,與追求臨摹物象真實性的現實主義觀念有所區別,同時,這也是中國山水畫的根本特點之一。郭熙所強調山水畫中的“形”,其實也是為了實現山水畫的“可居可游”,表現出理想審美意境的幻想,使之產生詩一樣的境界。如我們所知,中國畫中的透視法則是散點透視,是為了讓觀者在欣賞畫作時能夠如游覽真實的自然風景一般,景隨人變,不集中于一個焦點之上,因此,郭熙所提出的“三遠法”,可以說是一種“無焦點的透視法則”,是一種藝術美學上的創造,而不是科學的繪畫技法。
作為北宋后期最為著名畫家之一的郭熙,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到神宗去世(1085年)是他繪畫的鼎盛時期。其代表作品《早春圖》、《關山春雪圖》、《窠石平遠圖》都是在這個時期所創。在《林泉高致》中提到郭熙從小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以“儒學起家”,自然會在他的作品和畫論中有所體現,以《林泉高致》為例,郭熙站在儒者的身份上,將山水畫不作為以往的隱逸之所,而是以儒家思想的積極入世為基礎,解釋之所以喜愛山水的原因在于因公務在身而不能親身游歷山水的遺憾。郭熙的思想不是說因人老年邁而不能親歷山水,而在于入世為官的儒者因為要“心懷天下”而沒有時間,似乎符合宗炳所提出的“臥以游之”,但又有一定的差別,所以他們向往山水是一種對瑣碎生活的發泄,是一種精神慰藉。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三遠法”可以說是影響最大的繪畫理論,對后世中國山水畫的創作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郭熙提出的“三遠”給人的感覺是三種不同的境界,上升到了繪畫美學的理論高度。“高遠”即仰視,是將人們的目光由低推向遠方,在有限的空間內獲得無限的意義。一般是垂直構圖,最典型的就是畫樹木或煙嵐霧靄,直接留白,從而將重疊的山峰隔開,由此展開縱深的空間給人一種雄渾的風貌。如范寬的《溪山行旅圖》;“深遠”是指我們的目光自上而下仰望天空,又從上俯視萬物,在俯視中體驗萬物的廣博;“平遠”是自近向遠漸漸推去,所謂“極人目之曠望也,”通常以水平構圖,畫出前后左右遼闊的空間,多畫江南風光,視野開闊,給人一種沖淡的面貌,如郭熙的《窠石平遠圖》。無論是高遠還是平遠,都是借空間來傳達相應的精神面貌以及所要表達的內心情感。
郭熙的代表作品有《深山秋霽圖》(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窠石平遠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樹色平遠圖》(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等,就拿《樹色平遠圖》來說,描繪的是河流兩岸平遠的景色,畫中的景色被緩緩流淌得河流分為兩部分。前景表現的是河流近處之景,平地坡石,枝干伸張,樹上枯藤纏繞。所畫山石的筆墨靈活多變,墨色濃淡變化豐富,整幅畫面清寒枯硬,其境界清曠平淡。畫面以平遠構圖,意境簡潔,開闊而均衡。總結郭熙一生的畫作,我們可以看出,他大多以平遠的構圖方式來作畫。
平遠為什么能成為郭熙情有獨鐘的表達方式?這與他所要追求的審美境界有一定的關系。中國畫家們往往重視繪畫的白娛功能,在宋代理學的影響下,繪畫常被視為陶抒性情的工具。我們在欣賞高遠、深遠的畫面時,可能會不自覺給心靈構成一種壓迫感,然而中國畫家在繪畫時盡量避免這種所呈現的感覺,以平靜的心態看待周圍的一切事物,以平遠的方法去描繪眼前所看到的景物,進入到一種“無我之境”,這里所要強調的正是宋代新儒學中所強調的存養之學。
從郭熙的“三遠法”到后來黃公望所提出的“山論三遠”以及清代所闡釋的“三遠”,我們可以看出其實“三遠法”的內在韻味也在隨之改變,這樣的改變也正暗示了山水畫背后文人心里的變遷,從外向的雄渾、沖淡到轉向自己內心的空靈和恬淡。無論是徐復觀先生所認為的要想真正了解郭熙的“三遠法”,一定要了解莊子和魏晉玄學還是朱良志先生所理解的儒家思想是《林泉高致》中的思想靈魂。
總之,我們對“三遠法”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淺層的表面,其中所包含的繪畫美學思想還有待作進一步的深入了解。而山水畫作為中國繪畫中的一大分支,它所能表現出來的遠的意境,正是能成為中國繪畫的根本原因。
基于對山水畫的觀察和思考得出的“三遠”形相,以及把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在感情能很明顯的表現在客觀的物象之中得到形與靈的統一,就決定了山水畫以后的發展道路,這也是郭熙在中國畫論發展方面所作的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