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亦非 李靜妤

摘要:蓮花圖案在人們的生活中深受青睞,隨著佛教的傳入蓮花圖案的涵義得到升華,在吳地佛教裝飾中運用廣泛,同時在俗用的過程中,蓮花圖案裝飾性強且寓意豐富,被人們運用于各種手工藝品上。本文著重探究蓮花圖案在常州梳篦這一民間工藝品上的運用,梳篦上的蓮花圖案有寫實圖案,亦有抽象變形圖案,整體裝飾效果顯著,提升了常州梳篦的藝術價值。
關鍵詞:佛教;蓮花圖案;裝飾;常州梳篦
中圖分類號:K879.22;J5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03-0107-02
一、蓮花圖案的寓意和俗用
蓮花紋在中國的歷史悠久,人們對蓮花素來就有偏愛。早在距今7000多年的河姆渡文化中就已發現荷花的有關化石遺存。在《爾雅·釋草》中記載:“荷,芙渠。其莖茄,其葉蘧,其本蔤,其華菡萏,其實蓮,其根藕,其中的,的中薏。”荷,不僅美,而且根莖葉都能食用。
早在西周晚期就有青銅器“梁其壺”(現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其蓮花花瓣的蓋鈕造型優美,折射出蓮花的恬靜與溫柔。春秋戰國時期、漢初蓮花紋作為裝飾圖案大量運用在各類器皿,蓮花紋造型簡單,由6至8個花瓣組成,正好與圓形的器皿口契合,既簡化了制作工藝,且又具有形式美,但此時的蓮花紋寓意較為簡單,更多是從形式美的角度來欣賞蓮花圖案。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有將荷花紋樣應用在青銅器上,實現了人們對“蓮花”這一植物從物質需求上升到精神需求的境界。自此以后,蓮花紋開始大量應用在了陶器、瓷器的裝飾上,并且人們將圖案進行了再加工,有獨立紋樣,也有四方連續,使得圖案有了“美”的延續,同時還能與器皿本身的造型更好地銜接。另外,漢代建筑的藻井裝飾中多用蓮花圖案,因為木結構的建筑物最怕火災,而蓮花出于水中,與水緊密相連,故而人們寄希望于通過蓮花的美好寓意,實現避火避災的功能。
文人墨客對蓮花也有特殊的情節,欣賞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氣節,并把這種情節人格化,故而把“蓮花”比作君子或是純潔的少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更直接地表達了大詩人李白的情懷和文學追求。在中國花鳥畫中,荷花這一主題也是文人熱衷的題材之一,寓意不僅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純潔傲骨,也有美滿、完滿的喜好,是人們追求的精神歸宿。
蓮花的含義豐富,寓意吉祥,不論是正統寺廟,還是信男善女,對蓮花都充滿了敬仰和熱愛。在世俗社會中,百姓認為蓮蓬猶如女性的子宮,是孕育生命,多子多福的象征;年輕的男女喜愛荷花的純潔,寄純潔的愛情于荷花;中原地區結婚風俗都有贈送一對兩節蓮藕,人們稱之為喜蓮,人們贊嘆夫妻恩愛,美滿幸福,更寓意并蒂蓮為愛情纏綿,祝福幸福愛情美滿,花開并蒂,“蓮”生貴子;結婚的新人,人們會以“和合二仙”為祝福,祝福新人家庭和諧,幸福美滿。這兩位可愛的和合仙人,一人手持蓮花,一人手捧盒子,這一喜人的形象深入人們內心,在人們的家庭生活中應用廣泛。
二、佛教圖案的俗用
佛學自傳入中國以來,就已開始俗用過程。佛學的俗用是佛學傳入的機緣,是佛學興盛的標志,亦是佛學普及路徑。早在上世紀末,民俗學專家陶思炎教授就對佛學的俗用展開深入研究,并著有《論佛學的俗用》一文,因此,本文筆者直接引用陶教授“俗用”這一概念。
“俗用佛學”這一概念對應于“寺院佛學”的概念,是佛教教義與民間風俗的相聯,不僅運用在世俗人們的生老病死、婚姻等重大事件的儀式之中,例如,《南齊書》中記載,張融臨終的遺書中,要求后人在他入殮時,左手執《孝經》、《老子》,右手執《小品法華》,這體現了儒釋道相互融合,燒符化紙體現為道術,邀請僧侶誦經表現佛學,這項民間風俗仍沿用至今,可見三教并舉的傳統對人們影響之深。
在佛教中,蓮花作為佛陀的坐騎,在佛學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且蓮花之寓意異常豐富。《佛光大辭典》釋:“蓮華,又作蓮花。為生于沼澤之宿根草本植物。通常于夏季開花,味香色美,生于污泥之中,而開潔凈之花。”印度古來即珍視此花。據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所述,天地開辟之始,毗濕效之臍中生出蓮華,華中有梵天,結枷跌坐,創造萬物;又毗濕紋及其配偶神皆以蓮華為表征,或以蓮華為多聞天之七寶之一。佛教亦珍視之,如佛及菩薩大多以蓮華為座。佛陀釋迎牟尼出生時,便腳踏金色蓮花,太子站在蓮花上觀視四方,一手指天,另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佛陀在菩提樹下頓悟成道后,一步一蓮花:傳教布道時也是端坐于蓮花座上,成交腳蓮花的坐姿。故而在佛學中,蓮花就是佛陀的象征,人們看到了蓮花,就想到了佛陀。據入大乘論卷下載,十地之菩薩系生于摩酶首羅天王宮,坐于寶蓮華王座而成佛。觀無量壽經載,阿彌陀佛及觀音、勢至二菩薩等,皆坐于寶蓮華上;眾生臨終時,彼佛等持蓮臺來迎九品往生之人。又后世佛、菩薩等像,大多安置于蓮華臺上;蓮華亦常作為供養佛、菩薩之具。又阿彌陀佛之凈土,以蓮華為所居,故指凈土曰蓮。”佛學龐大系統的經典教義、藝術文化符號也影響了人們的審美和愛好,被人們借鑒并運用在了文化、繪畫、裝飾、音樂等多種藝術領域。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紋”必有意,其意必吉祥,這是淳樸的中國人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種方式,人們將美麗的圖案賦予一定的含義,并將這種圖案運用于日常生活中。
例如寓意靈魂不滅、輪回永生的忍冬紋,多子多福的魚紋,象征純潔、智慧的蓮花紋。佛學中的大量圖案受到了善男信女的青睞,如果說深奧的經義與平常百姓有著不可碰觸的距離感,那么佛教中的故事、美麗的圖案符號反而更能于人親近,這些圖案符號便充當了百姓與佛理的橋梁,人們對這些圖案的信賴和喜愛,亦或是對佛的虔誠和尊重。
三、常州梳篦中的蓮花紋
常州作為東吳地區的一部分,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地域文化深厚,同時又有千年古剎——天寧寺,亞洲第一佛塔——寶林寺,因此佛教文化在當地一場繁盛。蓮花圖案深受當地百姓喜愛,被人們充分運用在了生活的各個方便,特別是常州當地盛產的梳篦上。常州制作梳篦的歷史悠久,是典型的常州本土制作、經營、銷售的手工藝品,常州工匠藝人不僅有著卓越的手工技藝,他們更是常州地區的尋常百姓,了解人們的喜好憎惡,并把人們喜愛的圖案花紋運用在梳篦的制作中。
蓮花圖案在各種手工藝品上呈現,主要是為了起裝飾作用,突出形式美的特色。從審美的角度出發考慮,“修飾”、“打扮”本身具有特定實用功能的梳篦,使得人們在使用梳篦時,還能感受到“美”!蓮花圖案運在梳篦上,受到了梳篦實用功能的形狀限制,也受到了梳篦本身材質的限制,于是這就更加考驗手工藝藝人的精湛技藝,使得蓮花圖案與梳篦結合的“天衣無縫”。
從圖案裝飾學角度來看,圖案的構成形式有四大類:單獨圖形,適合圖形、連續圖形和綜合圖形。蓮花圖案形態優美,具有一定的對稱性,莖干與荷花的組合又顯均衡之美。結合實用功能的物質本身,例如器皿的杯口、碗口,通過二方連續、四方連續的構成形式,彰顯器物與蓮花圖案結合之美。
常州梳篦的蓮花裝飾,主要采用了蓮花的單獨圖形,在黃楊木的梳背上刻有盛開的蓮花圖案,蓮花飽滿靜謐,充滿了智慧與慈悲的力量,兩邊鋪開的荷葉,線條柔美,結合黃楊木質地堅硬、剛強,這一剛一柔的結合,是一種辯證哲學在梳篦上體現,是實用功能、材質與裝飾的高度配合(如圖1所示),采用單獨的一朵盛開的蓮花,花瓣圓潤,線條柔美,盛開的蓮花花瓣在下,厚實的花托里孕育著猶如子宮一般,孕育著生命的無限可能,含苞待放的花瓣向上微微傾斜,折射出不屈和頑強。這類蓮花圖案都是獨立形態、單獨圖形,假借蓮花飽滿對稱的形式,在梳背上呈現出均衡與勻稱的美感。
在有的梳篦裝飾中,蓮花紋樣是以場景的形式出現,勾畫出了荷塘的美好景象,或象征著“和和美美”,或襯托著荷塘里的鴛鴦,象征著出雙入對的美滿愛情。也有采用烙燙的工藝技法,原木色與烙燙的肌理色勾畫出簡單的黑白灰關系,梳子透出簡約質樸的美感。還有的則采用彩繪的工藝技法,并且以對梳的形象出現,畫面色彩濃烈,畫面飽滿,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
常州梳篦中還有一種裝飾圖案,手工藝人將民俗故事中的人物、故事情節直接勾畫在梳篦上,對梳篦進行裝飾。如“和合二仙”的梳篦,“和合二仙”在前文中已經談到。首先,梳篦在常州的婚慶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象征著新人“一梳梳到底,白頭偕老”的美好愿望。其次,和合二仙的形象也深受新人的喜愛,這兩者結合,也是梳篦的實用功能與圖案的美好寓意融合于一物。
四、結語
蓮花圖案無論是在佛教還是世俗生活中,都是精神的象征,情感的寄托,隨著佛教文化的繁榮更讓世俗百姓了解蓮花在宗教精神領域的內涵,更提升了蓮花圖案在人們心中的形象與地位,使得人們更加尊重與喜愛蓮花圖案。在民間工藝中,手工藝者除了拓展手工藝品的是實用功能以外,還會竭盡全力地將個人和勞動大眾的生活喜好表現在手工藝品的裝飾上,作為美化生活、增加生活趣味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