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爽爽



摘要:全球化的今天,視覺設計既要符合國際化趨勢,也要扎根本土,汲取養料。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且飽含精華,值得當代中國設計人潛心審閱,以“十二生肖”這一主題為切入點,所展開的文創設計,解析了生肖文化視覺形象設計的基本規律與文化意義,也緊密圍繞從局部到整體的文創設計規律、內涵、手法,在傳統民俗文化中發掘現代視覺因子,將概念設計向應用設計轉化,在轉化過程中感受設計規律。
關鍵詞:“生肖狂想”;視覺形象;衍生品;設計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03-0129-02
一、前言
視覺是人的重要知覺,也是人獲得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徑,不僅如此,外界的形象還會引發人心理層面的感受。今天,視覺設計鋪天蓋地,若要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視覺形象需要別具一格,充滿“視覺沖擊力”。筆者曾做過調研,通過對近三年國內外各大設計年鑒與專業活動的審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國內的視覺形象設計仍處于方興未艾階段,雖然有些視覺形象設計已經“名噪一時”,例如政府支持與扶持的文化創意產品研發,或相關機構主持與策劃的博覽會、交流活動。但這一現象并非普遍,就現存的視覺形象設計而言,高質量、高訴求的文化創意視覺產品仍然稀缺。究其原因,筆者認為:首先是對創意設計的理解有差異,雖然已經認識到設計產生附加值的重要性,但在執行方面,卻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絕大多數創意開發者所關注的視覺形象,還僅僅是一層“表皮”。這必然導致視覺設計的形式化或者墨守成規,甚至是單調的延續和重復,缺乏個性和創意,應用千篇一律,抄襲成風,視覺形象逐漸老化。這個信號告訴我們:文化創意仍然缺乏系統性傳承和創新性發展。就這一現象而言,反觀中國傳統文化領域,太多的視覺符號成為國人千百年來的不曾割舍的視覺習慣,例如“門神”形象,不僅古代有深厚的受眾基礎,即便今天,也是諸多設計師拿來進行創作的依據。相對于簡單的形式追求,這些曾經習以為常的視覺習慣,現今卻變得魅力十足,因為它們很好的解決了:在大眾文化基礎上,捕捉流行與時尚,關注受眾的視覺習性,同時也膾炙人口的解決了“趨利避害”的心理感知,這些成功的視覺形象設計,不僅抓住了“第一印象”,還使得“視覺余溫”持續發酵,升級為經典視覺。
二、選擇“生肖”主題的原因及現實意義
“十二生肖”,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每一種生肖都是帶有傳奇色彩的故事,并以此形成一種系統化理論化的觀念,成為民間文化中的形象哲學。筆者認為視覺形象設計需要文化做鋪墊,使其擁有廣泛的“通俗”基礎。傳統的“生肖”文化形象承載著中國人特有的價值觀念、人文理念和人文思想,“生肖”文化具有歷史價值,蘊含豐富的傳統思想和時代價值,通過對“十二生肖”視覺文化內涵的分析與挖掘,將生肖文化進行一次視覺改造——融入簡潔的幾何圖形、色彩飽和而裝飾豐富,借力“生肖”文化廣泛的民俗基礎,設計符合國人視覺習慣的視覺形象,開發“生肖”初覺形象的衍生品,把中國的傳統文化融入于視覺形象設計中,以符合時代的需求,兼備更多附加價值,甚至是對宣揚中國傳統文化而做準備。
三、現今“生肖”題材作品的創作及優缺點
目前市面上以“生肖”為題材進行創作的設計作品逐漸凸顯,例如《折紙風格十二生肖》,折紙與“生肖”形象相結合,作品立體感強,但是視覺形象古板,缺乏趣味性。例如《京劇臉譜十二生肖》,色調與民間手工藝陶泥玩具的造型相結合的生肖形象,富有想象能力和現代語言,但是這套“生肖”形象在視覺上缺乏辨識度。再例如,筆者曾設計過的一套《中國春節形象設計十二生肖》,用剪紙藝術來重新設計其造型,采用幾何圖形拼接“生肖”,嘗試突破傳統的設計思路,雖然提升了視覺效果,完成了體系化處理和風格化界定,但就“生肖”形象而言,仍然缺乏結構感與完整度。這也是筆者此次畢業設計想重點解決的問題。對于初出茅廬的設計者而言,這樣一次“再”設計,絕非重復與延續,它是一次嘗試,是一次設計的“自我審視”與“重新認識”,是設計師的“自我批評”。
四、“生肖狂想”創作的視覺特點及風格
選擇“生肖”為主題,并且圍繞視覺形象進行衍生品設計,筆者首先希望通過一個個“圖形”傳遞“生肖”的性格特點與文化內涵。其中使用了大量的幾何形裝飾符號,例如,各種圓形、矩形、三角等點、線、面元素的或重復、或重疊、或對比的再現。但這也不是簡單的裝飾,因為“生肖狂想”作品中有對“十二生肖”的性格的再塑造,幾何形裝飾符號是用來烘托“生肖”自有的視覺個性,是強調概念形象的再塑造,然后進行延展,在系列中進行應用轉化。
其次,筆者采用類似卡通的手法來進行‘生肖狂想視覺形象設計,其設計思維在于——卡通可以發揮的想象空間大(如圖1所示),適于趣味幽默等情緒化表現,且老少皆宜。同時,卡通便于夸張與變形,線條流暢,色彩鮮艷協調,語言簡潔生動,使得原本無生命力的形象變得有生命力,無個性變得有個性。
“生肖”視覺形象的塑造中,色彩的飽和度保證了豐富的視覺效果,提高了裝飾的觀賞性。色彩的情感特征能通過視覺刺激喚起觀賞者的情感共鳴,這種情感共鳴直接影響到觀賞者對視覺形象的認知,筆者運用色彩的情感特征,強調“生肖狂想”作品中每一個“生肖”視覺形象的性格,以便觀賞者更快更準確的感知筆者想要塑造的整體角色形象,并且能夠感受到“生肖狂想”這套作品設計研發時的狀態,以及摻雜的情感和創作態度。
為了解決無需色彩表現也可以使用符號性語言所適應的應用環境中,筆者在彩色版“生肖狂想”的基礎上,通過不斷修改與調整,設計出黑白版“生肖狂想”(如圖2所示),黑白版的“生肖狂想”鏗鏘有力,可以獨立成為視覺表現個體,并且通過十二個不同黑白形態的組合,產生新的構成性視覺韻律與趣味,從而與彩色版“生肖狂想”搭配形成完整的“十二生肖”形象體系和裝飾意蘊。
五、“生肖狂想”視黨形象的應用特點
目前,作品已完成的應用成品包括:印章、抱枕、束口袋、鞋、相框、杯子、胸牌、書籍、宣傳冊、明信片、胸牌、手提袋等內容(如圖3所示)。
其中將“生肖狂想”視覺形象用印章的方式來呈現,印在宣紙上使其具有紋理,從而達到減弱計算機語言的單調生硬,使其效果更親和。抱枕選擇棉麻材質進行印制,因為“生肖狂想”的視覺形象設計的比較精細,所以承載材料的紋理不宜粗糙,顏色也不宜太白,否則影響視覺效果。將視覺圖案印制在束口袋、馬克杯、鞋子、胸牌上是為了來表現“生肖狂想”視覺形象具有寬泛的生活質感,它能應用于生活的大大小小的領域,擁有較強的可研發性。“生肖狂想”的書籍設計采用線裝方式,因為生肖文化歷史悠久,線裝具有傳統意蘊,而將小書和大書線裝在一起,也是為了使色彩版與黑白版相結合,從而達到每個元素都規整的應用在書籍中而不顯得雜亂的目的。同樣,明信片、相框、書籍選用特種飄銀紙也是為了讓衍生品視覺統一。宣傳單采用白細沙特種紙,用這種帶有精細紋理的特種紙表現出視覺形象在不同紙張上具有的效果和質感。將海報進行折疊,套上書封,突破平面向空間的視覺轉化。
“生肖狂想”視覺形象總體上采用相框和鋪在地上的海報來營造空間感,俗話說“三分畫七分裱”,將相框掛在墻上,也是為了平面向空間的延展,以及二維空間向三維空間的轉化和利用,鋪在地板上的海報采用的特種紙是灰珠光,將彩色版的視覺形象印制在灰珠光上,有格調而不失趣味性,幾何感強,同時為了進一步發揮平面視覺的力量,所以選擇鋪在底板上來營造視覺效果和空間感,如圖4所示。
由于印刷量少,無法實現將視覺形象印制在鞋子上的精細效果,從而選擇了手繪的方式來表現出視覺形象效果。因為時間比較緊促,無法定制“生肖狂想”的玩偶,因此沒有實現視覺形象的三維化。但在后續轉化中,該設計還將進行更具實效性的應用,例如動態設計、UI等界面設計的開發……。
六、結語
歷時數月的構思、草圖與創制,筆者的畢業設計努力追求原創,并在平面與空間的視覺創造與轉化中堅持不懈。用色彩版和黑白版并存的方式來豐富視覺形象設計。盡管仍有一些應用過程中的遺憾,但總體而言,此次畢業設計了結一直以來原創的心態,也為大學專業學習畫上一個階段性句號,感謝學校生活與學習環境的熏陶,感謝孫迎峰教授的指導與寬容。未來的學習中,筆者將以此為楔機,充分汲取此次畢業設計中的不足,明確研究方向,讓下一套作品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