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艷萍
摘要:厭學是學生對于學習感到厭倦的心理現象,而一旦這種心理困擾過于嚴重就產生厭學癥,后果嚴重。本文對厭學的概念進行界定,探討影響學生厭學的前因與后果變量,在此研究的基礎上談到厭學的預防與矯正,最后對該領域的研究進行了一定的小結與研究展望。
關鍵詞:厭學;厭學心理;厭學癥;厭學現象
中圖分類號:G6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03-0249-02
一、引言
學生熱愛學習,應該如人之愛吃可口飯菜一樣正常,亦或人之愛美之心一樣的普及。但是,筆者無論從文獻查閱還是從調研的實踐中發現從小學到大學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都存在一部分人產生了厭學情緒,嚴重的情緒困擾會導致學生產生逃學行為,當然為此輟學的學生也不少。
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國內的高中生中有84.6%的學生有過不想上學的想法,有10.1%的學生經常有“不想上學的想法”。張軍調查大學生厭學情況,發現“60分萬歲”和“學好學不好無”所謂這兩項之和為40.6%,“不感興趣的課干脆不上”和“人到了心不在課堂”這兩項之和高達55.7%。
二、厭學的定義
所謂厭學是指學生對于學習感到厭倦的心理現象,是學生對學校的學習生活不能滿足自己需要而產生的一種不滿意、不愉快、厭煩學習生活的情緒體驗。
從心理層面講,學生不想學、不喜歡學習,甚至厭倦或厭惡學習。
從行為層面講,學生不主動學習,消極對待學習活動,出現逃課、逃學行為。重度厭學的學生產生厭學癥,這已經不再是學習的心理品質問題了,而是個心理問題。學生為此內心焦慮、灰心、沮喪、恐怖、痛苦不堪,從而喪失學習興趣,缺乏學習動機,弱化學習意志,需要進行專業的心理輔導和咨詢。
三、厭學產生的原因分析
這種厭學心理是怎樣產生的呢?
(一)厭學現象產生的前因變量
據文獻研究發現社會、學校、家庭與個人層面造成學生學習動力不足,產生厭學心理。
1.社會層面
目前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大,大學生畢業意味著失業,同時覺得自己所學的知識在未來工作上也用不上,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生的學習動機。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功利取向的價值觀有一定的市場,很多學生家長也認同“讀書無用論”,間接造成了學生功利主義傾向。以權力與金錢為核心的各種社會腐敗現象滋生,也造成了學生厭學情緒。
2.學校層面
學校教育內容與教材與時代發展脫節,教師的教學方法陳舊,課程設置不合理,學習氛圍不濃,教師素質參差不齊,在引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
3.家庭層面
家長的素質直接影響學生對待知識的態度,家長的教養方式影響學生的人格的形成,筆者根據近10年的大學生咨詢實踐發現部分大學生有較嚴重的人格問題,例如神經癥,邊緣性人格障礙等,均與他們從小生活在父母不斷爭吵不和諧的家庭氛圍有關,甚至很多大學生的家庭是破裂的。沒有健康的心理狀態如何能靜下心來學習。
4.個人層面
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尤其是上了大學更是失去了努力的方向。高中時,教師為了讓學生努力學習考上大學,不斷給他們灌輸這樣的觀點“大家高中苦點,累點不要緊,考上大學就解放了。進了大學就上了天堂一樣,想干什么干什么。”而其實大學才是學習的最黃金階段,我們專業知識的儲備,人生未來職業生涯的籌劃,眼界的開拓,能力的培養都需要在大學期間去努力拼搏,去開拓。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不高,沒有崇高的學習目的,遇到困難挫折很容易放棄。學習目標缺失:學習習慣不好;大學學習適應力低,學習方法欠缺;自律不強,缺乏學習主動性;自信心不足;戀愛、交友等情感問題帶來的厭學;心理健康問題,網絡成癮等。
張履祥等人研究發現內向、情緒不穩定、強精神質個性的學生易產生厭學情緒和行為。內向型學生往往表現出孤獨緘默、膽怯自卑、警覺多疑、好幻想,情緒不穩定型學生則顯得沖動、難以自制、焦慮、緊張、往往又抑郁、多疑、好幻想。這些不良的人格特征會影響到高級神經活動的強度、靈活度和平衡度,從而使學生知覺、記憶、思維的功能受阻,使其智力活動的積極性受到壓抑,最終引起學生的智力品質和學習效率、行為的下降,從而導致厭學情緒和行為。
(二)厭學現象產生的結果變量
厭學心理一旦產生,將在學生心理層面,行為層面產生巨大的影響。
1.心理層面
學生厭學會產生學業倦怠,個體的情感資源過度消耗,從而產生疲乏不堪,精力喪失的感覺;對學習是負性的、冷淡的、過度疏遠的態度;自我成就感降低,經常對自己產生負性評價,甚至感到自己無法勝任學習,情緒低落、沮喪。導致自尊水平低,心理疲勞,長期處于思想沖突、挫折、憂慮、懼怕等情緒的反應中。
2.行為層面
厭學的學生更容易如機械、被動、應付式學習行為上表現出遠離學習活動的傾向,如討厭作業,不認真聽課,違反課堂紀律,時常遲到、早退、曠課、逃學,甚至出走、輟學,常與學校和教師的學習要求相抵觸。同時也容易網絡成癮,自暴自棄。
當然厭學與人格特征之間交互作用和相互依賴性,很多人格層面的影響因素既可以是前因變量,也可以是結果變量。
四、厭學的預防與矯正
(一)理論上的策略
社會要積極確立正確的輿論導向,營造良好的就業氛圍。學校要不斷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創設良好學習氛圍:學校要下放學習權利,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導者;學校要優化教師自身素質,提升教師隊伍的教學和科研水平加強校園校風建設。家長要注重家庭教育方式的創新,提供寬松成長環境的支撐。學生要全面提升自身知識結構,塑造完美人格和德行。
還有很多研究提到加強教學改革;重視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培養正確的三觀教育;注重調動學生學習動機,讓學生樂學;提升家長素質等。
(二)實踐中的干預
文獻中眾多的干預方案,源于個案訪談基礎上制定的心理咨詢方案,例如箱庭療法與團體輔導干預等,探討出心理咨詢的干預是有效的,改變學生認知就改變了他們的行為,他們有能夠自我管理,自控能力得到提升,重新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緩解厭學情緒,減少厭學行為,進而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
五、研究小結
第一,國內外研究取向上差異明顯。
通過國內外文獻比較,我們發現國內關于厭學現象的研究集中于原因與對策研究,定量研究取向比較多,利用問卷調查中國學生厭學現狀,分析對策。
而國外文獻研究傾向于定性研究,通過訪談、問卷針對厭學學生個體或某特定群體深入探討導致其厭學行為產生的綜合因素,從而量體裁衣做出改變學生厭學行為的有效的計劃方案。
我國在這方面研究比較缺乏,今后我國需要在這方面加強研究,期待也能針對不同個體厭學心理差異制定出適合他們的改變計劃方案。
第二,許多論文重復探討厭學的原因與對策,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國當前對學生厭學心理的研究缺少操作化的定量研究。很少去深入地揭示學生厭學的內心心理機制是什么?什么時候發生厭學?什么原因導致的?當時的心理狀況如何?后來經歷了怎樣的心理歷程?怎樣的幫助才能讓他們從厭學狀態中走出來?通過這樣深入的研究真正走進厭學學生的內心世界,探討出從開始到結束,他們一系列的心理發展變化狀況,從而找出科學合理,行之有效的方法來預防厭學的發生或一旦發生,能夠盡快幫助他們走出厭學的心理霧霾。
第三,對厭學情況的研究,缺乏與其他心理變量之間建立研究的鏈接。更不要說這些心理變量之間的內在關系的探討了。例如學業倦怠究竟是厭學的前因變量還是結果變量亦或是中介變量?學生所獲得的社會支持、具有的人格特征等又是如何影響厭學心理的?這些均缺乏深入的研究。
五、結語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文化發展的新態勢,當代學生學習也呈現了新的特點,因此了解學生厭學狀況,讓我們社會、學校、家庭有針對性地采取一些緩解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快樂地學習、健康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