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英語專業ESP教學包括大學英語ESP教學和專業ESP教學兩個方面,文章通過對本科院校非英語專業ESP教學實施情況的概述,對當前制約ESP教學發展的重要因素加以梳理,并搜集國內成功案例為我國本科院校非英語專業ESP教學提供思路。
【關鍵詞】ESP;非英語專業;教學實踐
【作者簡介】李蕾,女,三亞學院旅業管理學院,講師。
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以及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作為全球通用語言——英語的地位和功能在我國已不言而喻。大部分學習者對英語的需求不再受制于英語四六級證書的獲取,而是越來越趨向于多樣化、專業化和實用化,傳統的英語教學已不能夠滿足學習者的需要。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專門用途英語)產生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的英國和美國,不僅理論方面發展較為成熟,在具體實施方面也頗有成效和規模。目前,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如英國、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很多學校和機構已開設ESP課程,建立了完善的課程體系。非英語國家如俄羅斯、阿聯酋、烏克蘭、日本等國家也已廣泛開設ESP課程。ESP課程分類豐富,有商務英語,旅游英語,科技英語,醫學英語,化工英語,計算機英語等。
隨著ESP理論的引入和發展,我國ESP教學實踐取得一定的成果。其中較為突出的是商務英語,旅游英語,醫學英語等。目前從ESP研究方面來看,ESP教學實踐多數是針對高職高專的學生。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專門針對本科院校ESP教學實施情況進行總結和展望。
早在1996年,外語界專家劉潤清教授就提出的“ESP 教學是21世紀英語教學的發展趨勢”。2004年,大學英語教育的資深研究者兼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蔡基剛教授也指出“ESP教學將是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發展方向”。
1.符合廣大非英語專業學習者的需要。需求分析是ESP的理論依據,它是由歐洲當代著名的應用語言學家Richterich于20世紀七十年代初首次提出。普遍認為外語教學需求分析模式包括目標需求分析和學習需求分析兩方面。Hutchinson&Water;于1987年指出目標需求分析是了解未來工作環境和崗位對學習者的要求,以及特定環境可能給學習者在未來工作中帶來的特定心理狀態等;學習需求分析是關注學習者現有學習背景、語言水平、專業知識、學習觀念和動機以及對下一階段學習的要求和期待等。外語教學需求分析奠定了外語教學設計的基礎,是開展外語教學的先決條件。只有根據英語學習者內心所需的學習內容和學習動機來進行針對性的語言教學,才能夠有效促進學習者的語言學習。基于ESP本身特有的屬性可以得知,它決定了外語教學以學生需求為出發點,以學生為中心。
從需求分析理論出發,國內很多學者、專家和教授對非英語專業ESP教學進行了調查研究并提出相應的教學模式,符合人才培養規律。例如李娜、胡華偉等在“基于‘需求分析理論的高校ESP教學實證研究”一文中針對來自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陜西師范大學、西安工程大學的180名高校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和20名ESP教師以及來自陜西省外貿進出口公司、科研機構、外資企業及國營、民營企業等100名企業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進行了問卷調查,應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方法,提煉影響ESP教學的主要綜合因子,指出改善教學行為因子能夠優化學生技能結構,進而有助于培養應用性復合型人才。
2.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必由之路。本世紀之初,結合我國教育部對新一輪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指導意見,很多學者和專家均指出大學英語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通用英語)教學應轉型成為大學英語ESP教學。蔡基剛教授指出,堅守基礎英語教學是大陸大學英語教學的方向性錯誤,其錯誤定位導致大學英語教學演化為應試教育,費時低效,進而讓學生在英語學習上出現懈怠、翹課和高分低能的現象。提高學生的國際競爭能力需要培養學生用英語在專業領域內進行研究和工作的能力,因此大學英語教學亟待轉型為ESP教學。
隨著高校英語教育者對ESP的理解和學習,越來越多的大學英語教師開始反思大學英語EGP教學的不足,逐漸意識到大學英語ESP教學的合理性。很多一線工作者采用實證分析和調查的手段,從需求分析、教學模式、教學策略和可行性研究等方面對大學英語ESP教學展開了探討。
1.專業ESP教學施行情況。國內應用型本科院校均已開展專業ESP教學實踐,專業ESP課程趨于豐富,王蓓蕾在“同濟大學 ESP 教學情況調查”一文中指出,同濟大學2004年已開設42門專業ESP課程。
專業ESP課程不再局限于專業內的教學。以上海理工大學為例,自2006年以來一直將旅游英語設立為公共選修課,受到該校學生的歡迎,選課人數眾多。除了旅游英語,商務英語也已在一些綜合性大學和經濟類院校設立為公共選修課。
2.大學英語ESP教學施行情況。上海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指導委員會于2013年制定了《上海市大學英語教學參考框架》,提出了“提高學生用英語直接從事本專業學習、工作的能力,并使其在專業領域具有較強的國際交往和競爭能力”這一大學英語教學目標,明確規定ESP和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學術用途英語)是上海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目前上海市有26所學校正積極進行以ESP為核心的大學英語改革試點工作,到現在已經四年有余。
近年來,部分高校開始采取大學英語EGP+ESP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即在大一階段仍然采取大學英語EGP教學,主要培養學生的語言基礎能力,在大二階段加入專業ESP教學,以加強學生專業英語的學習,注重學生語言學習的專業性和實用性。劉艷、蔡基剛教授在“獨立學院大學英語與ESP教學結合接續的可行性實證研究”一文中對云南師范大學商學院的四個班在大學英語第四學期與 ESP教學結合的實踐,認為獨立學院采取這種教學模式是可行的。
3.ESP教學實施過程的主要問題。宏觀上來講,無論專業ESP教學還是大學英語ESP教學,當前的發展均處于初級階段。雖然我國專業ESP教學實施方面獲得一定的發展,但在廣度和深度方面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大學英語ESP教學僅在小規模的試點工作之中開展,對于它的普及則需要更多的時日。現實中ESP教學遇到多重困難,國內大部分學者和專家均對此進行了細致、多角度、多層面的研究分析。盧思源教授指出ESP教學的成敗主要取決于兩個方面,即教材的內容和教學方法是否適合學員的具體需求。這就是當前亟待解決的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多數學者和專家也指出教師是教學工作中的主導,ESP教學實踐必須由教師來落實,這就需要解決誰來教的問題。
(1)缺乏適用的教材。專業ESP教材雖然種類較豐富,但教材的內容選取、難易程度等方面五花八門,缺少權威性。大學英語ESP教材選擇范圍更窄。編寫合理的教材要求編者既精通英語語言知識,又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同時要了解學習者的需求。
(2)教學方法研究相對較少,缺乏理論性和系統性。雖說教無定法,但要達到這種靈活水平需要建立在教學實踐經驗豐富、教法理論嫻熟的基礎之上。大學英語ESP課堂教學雖是是EGP的延展,但當前本科院校EGP課堂學生人數眾多,教師組織和選擇教學法的自由度不高。而專業ESP教學中“語法——翻譯”法是仍是教學實踐的主流,方式比較單一。
(3)師資隊伍力量薄弱。以實際情況來看,ESP教學需要由英語教師和專業教師共同來承擔。對于大部分老師來講ESP教學頗具挑戰性,部分教師存在觀望和恐懼心理,更有甚者對ESP教學存有誤解和抵觸等,不利于ESP教師的轉型。
為了更好地在大陸本科院校開展ESP教學,蔡基剛教授、學者孫素蓮均認為可以借鑒我國臺灣成功大學英語ESP轉型方法。臺灣成功大學首先對學生的英語學習需求進行了客觀的調查和分析,之后將ESP課程精確分類試點教學。為了編寫合適的教材,成功大學與出版公司合作開發多本ESP教材,內容包括30%的專業學科知識和70%的英語語言知識。教學階段方面,大一是EGP課程,突出跨學科語言技能的培養,例如批判性思考技能、演講技能等;大二以ESP課程為主,與專業緊密結合,雖不能每門均開設ESP課程,但盡可能依據學科間的語言能力的共性來開設課程。
成功大學在師資培訓方面也為大陸ESP教學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主要有如下幾點:①激勵機制。具體體現在:減少教學工作量,鼓勵教師們主動進修ESP課程;給教師們提供境內外ESP研究會的機會,鼓勵教師自愿參加;②花樣培訓。具體體現在:邀請相關ESP專家提供經典的ESP教學案例和最新理論讓教師們觀摩和學習;邀請專業老師給英語老師介紹本專業的基礎知識及該專業對學生英語技能的要求等;向教師們推薦各專業領域最新的學術資源等;③引進策略。校外聘請資深ESP課程的英語教師;與其他院校深度合作等。
依據ESP理論本身屬性和國內外成功施行的案例來看,我國的ESP教學發展前景是光明的,本科院校非英語專業ESP教學實踐是勢在必行的,但由于施行中存在的重要制約因素導致當前ESP教學實踐步履緩慢。當前教材、教學法和教師培訓是ESP教學能否成功的關鍵,只有解決這些現實性問題,ESP教學才能夠在全國范圍內如火如荼地展開。
參考文獻:
[1]Richterich,R.A Model for the Definition of Language Needs of Adults Learning a Modern Language[M].Strasbourg:Council of Europe,1972:16.
[2]蔡基剛.ESP在中國:昨天,今天和明天[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8(2):106-113.
[3]蔡基剛.臺灣成功大學從EGP向ESP轉型的啟示[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3,(3):7-11.
[4]孫素蓮.ESP教學方法研究—臺灣成功大學ESP教學改革的啟示[J].英語廣場,2017,79(7):67-68.
[5]盧思源.ESP再探[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8 (3):201-205.
[6]李娜,胡偉華,劉麗.基于“需求分析”理論的高校ESP教學實證研究[J].西安工程大學學報,2011,25(2):273-276.
[7]王蓓蕾.同濟大學ESP教學情況調查[J].外語界,2004,99(1):35-42.
[8]黃蘇敏,劉媛,柏鈞.《ESP視角下的旅游英語選修課課程定位—基于上海理工大學的個案研究》[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7(2):106-110.
[9]劉艷,蔡基剛.獨立學院大學英語與ESP教學結合接續的可行性實證研究[J].社科縱橫,2009,24(12):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