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英
【摘 要】創新產品是人們始終追求的目標,但如何創新,路徑如何,方法是什么,需要有清晰的路線圖和可操作的方法。本文提出的《產品價值創新模型》和《產品創新矩陣》,是一種創新理念與思想方法,可使創新系統思考,并按一定模式操作。模型以“產品價值要素”為中心展開,依托“產品使用價值與價格”、“產品購買使用過程”、“產品史”三大維度和產品跨界關聯組成的模型矩陣,通過各維度要素的系統梳理,通過要素在模型內相互碰撞、比較,通過要素內涵的相加、相減、相乘、相融、改變等操作方法,實現“價值要素”結構的重組與優化,進而達到產品價值系統創新的目的。
【關鍵詞】產品價值要素;產品購買使用周期;產品史;跨界;碰撞比較;內涵重組;創新
1引言
產品創新的目的是實現產品價值的提升和改變,以滿足社會發展和人們不斷提高、變化的多種需求。為實現產品創新,人們始終進行著創新規律、方法的探索和總結。
可持續的產品創新不是腦力激蕩那么簡單,需要建立一套系統的思想方法。2002年4月,王革非先生編著的《企業決策工具與方法:歐美工商管理經典工具的解析、使用與操作》一書,介紹了著名學者K im與Mauborgne博士的創新方法研究成果——“產品戰略性創新分析工具”1,2006年林偉賢先生出版了《創新中國》2一書,其后,又有一些書籍問世。他們都從不同角度,對創新思想和創新操作技術,進行了相關論述。特別是2015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十二屆三次會議從國家發展戰略高度提出的“互聯網+”創新思想,更是得到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和熱烈響應。
受“互聯網+”創新思想和上述創新研究成果啟發,本研究借助矩陣的模式,以產品系統梳理出的“產品價值要素”為創新發端,嘗試采用點、線、面、體、結構化的模型建立方式,提出了一套由《產品價值創新模型》和《產品創新矩陣》組成的創新思維框架。通過多維空間的要素移動、碰撞、比較、優化與重置,整合產品新的價值要素,探索產品創新方向,實現產品價值的改變與提升,完成產品的系統創新思考與設計。
《產品價值創新模型》和《產品創新矩陣》作為產品系統創新操作的工具或方法,可助力國家“互聯網+”創新發展戰略的實踐,是產品系統創新方法研究的新視角、新探索。
2《產品價值創新模型》的建立
2.1產品價值創新模型
《產品價值創新模型》(圖1)由產品價值與價格、產品購買使用周期和產品史三個維度構成,可用做產品系統創新活動的思考,在操作產品的創新活動時,以此框架為基礎,能夠建立起不同產品的價值創新模型。
2.2模型組成及構建
2.2.1產品價值與價格
2.2.1.1產品
“產品是能夠提供給市場以滿足需要和欲望的任何東西”3。向市場提供的產品可劃分為五個層次:核心價值產品;基礎產品;期望產品;附加產品;潛在產品。通常我們所說的產品競爭,主要發生在產品附加價值層面,即產品增加了什么新內容,如功能、特征及能受到人們重視的其他價值。
2.2.1.2產品價值
產品具有價值,價值由產品所具有的功能、特征、造型、包裝、服務、理念、品牌、咨詢、送貨、倉儲、增值等諸特征構成并體現,價值的變化主要反映在這些特征點上。
為方便產品創新思考與操作,本模型將產品價值的諸特征及相關元素統一冠以“產品價值要素”稱謂(簡稱:價值要素)。
2.2.1.3產品價值要素
產品價值要素劃分為產品特有要素、產品共有要素和價格要素。
(1)產品特有要素。產品獨具的業態與特征,其效用與功能是區別產品類別彼此差異的主要標志。產品不同,“特有要素”不同。如,與各類科技場館比較,水族館的“特有要素”是水生生物展演、水娛樂和動物保護等。知識產權(IP)在產品中所顯現的特征,也屬于特有要素一類。
(2)產品共有要素。產品除去其具有的“特有要素”外,所具有的產品其他共有特征。包括:互動、樂趣、便利、獲取、審美、服務、兼容、智能、虛擬、互聯網、增值等。
(3)價格要素。價格是產品價值要素的價值體現。創新模型將價格以要素的形式獨立出來,稱為價格要素。每個創新點要素的價格,都會隨要素價值的變化而變化。價格是產品創新的內在驅動力,是引起顧客關注的重要因素,每個產品的創新,都應考慮到要在一個合理的價位上,為顧客提供意想不到的價值。
產品的“特有要素”和“共有要素”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隨著產品價值要素跨界范圍的擴大或縮小,本領域共有的價值要素,在另一個領域跨界運用時,可能會變成特色的要素,反之亦然。
(4)“產品價值與價格”軸,由特有要素、共有要素和價格要素組成。為凸顯產品特征,模型按“特有要素”、“共有要素”的先后順序排列在“產品價值與價格”軸上,價格隱入要素中,作為要素創新考量的重要因素。
充分利用產品價值要素是本模型運用的一大特點。
2.2.2產品購買使用周期
產品的購買、使用是一個過程,模型將這一過程稱為“產品購買使用周期”。過程由多個不同且連續的階段組成。產品不同,使用過程不同,“產品購買使用周期”也有差異。
本模型將“產品購買使用周期”大致地劃分成九個階段:欲望、采買、送達、使用、維保、補充、轉移、廢棄、回味。
模型中的各階段按過程的先后時序排列于“產品購買使用周期”軸上。精細創新時,過程的各階段都可再細化、再分解,分解的數量不受限制。對過程進行分解和利用,將對產品價值創新操作將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這是本模型運用的第二大特點。
2.2.3產品史
產品史要素是不同歷史時期,產品價值要素狀態的綜合反映,是產品存續期間沉淀形成的特色、差異與精華,是創新的基礎和思考助力。注重產品史要素是本模型運用的第三大特點。
2.2.4數字編排序號
模型內采用阿拉伯數字編排序號。在模型圖方格內,數字序號從左至右,由上而下順序填入。
要素在模型內交匯、比較時,數字編排序號體現了要素點間的關聯和在模型內的坐標位置,每個編號都是一個創新點,都是創新成果所在。標注數字編號越多,表明對產品價值內涵的梳理、劃分越細,產品整體創新就會精準,價值創新成功的概率就大。
2.2.5要素梳理與各維度建立
2.2.5.1產品價值要素的梳理
建立模型時,應首先對自身產品的價值要素狀態進行系統梳理,這是要素優化與重新配置過程的第一步,是模型構建步驟中最重要的起點。梳理方法:
(1)盡可能多而全地列出自有產品價值要素,要素的數量無限制。
(2)要素按“特有要素”和“共有要素”歸類,同類要素需厘清從屬關系及輕、重程度。
(3)分析、篩取、選擇產品創新所關注的要素,并排序于“產品價值與價格”軸上。
2.2.5.2產品購買使用周期的梳理
對產品購買使用周期全過程及各階段進行梳理、劃分,清晰產品在購買使用各階段對不同層面顧客的價值所在。梳理后的各階段應按時序排列在“產品購買使用周期”軸上。
2.2.5.3產品史梳理
對產品史要素的梳理可參照“產品價值要素的梳理”方法。關注重點可放在傳統、文化、特色、賣點、廉價、耐用、實用等富有生命力的要素上。梳理出的產品史要素可與現實產品要素相對應。
2.2.5.4要素梳理的意義
(1)以要素為發端,可建立起產品創新活動的起點;
(2)系統梳理產品價值要素,可清晰自有產品的價值狀態;
(3)梳理現代社會最新通用技術要素,可方便新價值的引入;
(4)要素梳理可方便產品間要素價值的對比和分析;
(5)要素梳理有利于要素價格的創新配置與調整。
產品的每個要素存在都不是孤立的,都可能與要素的同一業態相關聯。借助這種關聯,可產生無盡的遐想與再關聯,這就為創新思維與聯想打開了視野。隨著要素數量的增加和關聯鏈的延長,要素跨界組合將會產生很多意想不到的結果。從產品創新的目的來說,只要有利于市場與顧客需求,此種要素重組與優化就是創新價值所在。
2.2.6模型圖繪制
模型圖的繪制可比照圖1《產品價值創新模型》形式操作。
2.2.7模型編號
在產品價值創新模型圖方格內,填入數字編排序號。
至此,《產品價值創新模型》建立完成。
提示:人類社會發展進程是一個動態過程,產品價值創新模型的設計也是動態的系統設計過程,模型內容需要不斷調整、豐富、完善。
2.3《產品價值創新模型》應用
2.3.1模型運用思路
《產品價值創新模型》設計、應用的思維活動過程用流程圖(圖2)表示,其中:梳理要素、要素移動、要素優勢資源組合是重點。
創新活動應以改變產品價值要素內涵為目的。通過對產品價值要素的梳理、重組、優化,通過模型各維度間的要素與要素、要素與階段、階段與階段的移動、跨界、比較,在本模型內,尋找要素間的關聯、差異和亮點;完成要素內涵的相互借鑒、引入、融合、延展或改變,然后,運用創新操作技術,實現要素內涵的優化與重置,進而達到創新產品目的。
2.3.2模型應用步驟
步驟一:梳理產品,建立產品環
對自身領域產品做系統梳理是建立模型的前提,因此應先制作出自身產品的產品環(或產品鏈),目的是從宏觀層面審視自身產品及價值,厘清要素、厘清優勢,尋找缺陷,明確創新著力方向。
步驟二:建立模型
梳理要素,建立“產品價值與價格”、“產品購買使用周期”、“產品史”三大維度,制作具體產品的價值創新模型。
步驟三:運用創新操作技術,實施要素價值內涵的重置與優化
(1)運用創新模型,做要素移動、碰撞、比較、嵌入與優化的系統思考。引導兩種或多種要素在模型中做上、下、左、右、過去和現在之間的移動,進行要素與要素、要素與階段、階段與階段間信息內涵的碰撞、比較、嵌入、重置與優化。目的是:尋找關聯、差異和亮點,實施資源的重置,完成要素的特色、優勢內涵引入、借鑒、融合、優化乃至顛覆性改變。
(2)運用創新操作技術或技巧,實施創新操作。創新操作技術或技巧包括:梳理、組合與整合、加一加、減一減、乘一乘、擴一擴、融一融、去除、取代、調整權重、逆向思考、量變到質變、顛覆、正負刺激、精細與極致、共享、要素跨界、排列、賦予概念、賦予思維、原始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T R IZ理論、田口方法、和田十二法、試錯法等。
運用本模型和這些操作技術,產品創新的奇思妙想將源源而出。
(3)根據創新思考成果,重新明確產品的定位與功能。
步驟四:價值評估
對創新思考結果做出價值評估。注意:行業不同,評估的條件與標準也會不同。
步驟五:完成實體產品的創新操作。
3《產品創新矩陣》的建立
3.1矩陣構建
《產品創新矩陣》建立在《產品價值創新模型》基礎上,是由多個《產品價值創新模型》組合而成。矩陣猶如跨界創新之橋,目的是引導產品創新中的跨界思考。矩陣建立過程:
3.1.1建立不同領域及產品的創新模型
(1)確定擬涉獵的產品領域;
(2)梳理各領域產品的相關要素;
(3)分別建立各領域《產品價值創新模型》,操作方法同“《產品價值創新模型》建立”。
3.1.2建立產品創新矩陣
將建立的多個《產品價值創新模型》組合在一起,以有時間特征的“產品史”軸貫穿各模型,形成《產品創新矩陣》(圖3)。
3.2《產品創新矩陣》應用
步驟一:建立自身領域產品和涉獵領域產品的創新模型。
步驟二:組建由各《產品價值創新模型》構成的矩陣。矩陣內模型數量不限,要素數量不限。
步驟三:對自有產品模型內涵的思考
(1)比照模型運用思路,審視自身產品
(2)在模型內,做要素的移動、碰撞、比較
1)移動、碰撞:在各維度間,做要素與要素、要素與階段、階段與階段的相互移動與碰撞,重點審視五方面內容:
a.要素的價值是否都得到有效開發?
b.要素能否變形,并用其他方式、方法體現?
c.要素價格杠桿能力是否已完全用盡,要素無效的價格配置是否已經剔除?
d.產品史所列要素優勢是否得到有效傳承和充分發揮?
e.產品購買使用周期各階段是否都已利用,都已延長?
2)比較:在兩種或兩種以上有某種聯系的要素間,進行對比和辨別。
a.同類要素,重在尋找優勢、劣勢、差異和亮點。
b.非同類要素,重在尋找關聯,引入跨界產品價值要素中的各種可利用內涵資源。
c.產品史要素,古為今用:換包裝借用、找特點嫁接、直接模仿、打名人牌。
(3)運用創新操作技術。如整合、權重調整、取代、去除、逆向、精細化、量變到質變、賦予概念、基礎創新、引入—消化—再創新、T R IZ方法等,實施創新操作。
步驟四:跨界思考
每個領域或產品的創新模型都有自己認知的邊界,《產品創新矩陣》的建立猶如搭起了全方位的跨界橋。
(1)非同類要素,尋找關聯,引入跨界要素中的優勢內涵資源
(2)嵌入與融合:以自有要素生態為基礎,嵌入外部要素優勢資源,做選擇性裁剪與結合,塑造新的要素形態與生態
(3)運用創新操作技術:使不同領域產品的概念、功能和價值等要素,在自有產品價值中植入
(4)完成要素內涵的優化、改變或重置,形成產品的創新
步驟五:對創新思考的結果,做出價值評估。步驟六:完成產品創新具體操作。4 示例:中餐產品價值創新模型建立與運用
步驟一:梳理餐飲產品,建立產品環。
步驟二:要素梳理與選擇
1.餐飲產品價值要素梳理
特有要素:
食物:如中式菜系餐、風味餐、西餐、冷餐、熱餐、異域餐、茶藝餐、咖啡飲品、水果餐、藝術餐、太空餐、運動餐、戰時餐、醫療保健餐、半成品代加工、餐飲衍生品等;
健康:如健康科學指標+個性化指標;
衛生:餐飲衛生+個性化衛生指標;
環境:中式、西式、古典、現代、室內、室外、家庭、單位;背景音樂等;
售賣形式:桌餐化、超市化、外賣、流動等;
社會服務:老人用餐、學生用餐、小學生放學后托管、熱水服務、精典雜貨代賣、快餐書籍、快遞接收、各種代理收費等;
社交:親情、慈善、會議、工作交流等;
文化傳播: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古典文化、當代文化等現場傳播;
共享:手機充電、電動車充電、新聞信息分享;
賣點:色、香、味、形、器、材、大、小、多、少、精、粗、貴、廉等。
共有要素:
智能、互動、樂趣、便利、獲取、虛擬、審美、增值。
價格要素:略
2.餐飲產品購買使用周期各階段梳理
階段:思、行、購、送、吃、添、棄、離等(淡季、旺季、非營業時間階段都應考慮其不同特點)。
3.產品史梳理
對不同歷史時期的中餐產品價值狀態進行梳理,重點在傳統特色。
步驟三:建立《中餐產品價值創新模型》(圖4)
將經過梳理、選擇后的13個產品價值要素排列在“產品價值與價格”軸上。
將產品購買使用周期梳理出的8個階段排列于“產品購買使用周期”軸上。
在模內編號。本模型所編號為104,表示至少有104個點在要素移動、比較時,可思考產品價值的創新。
步驟四:啟動創新思考過程
引導要素在模型內做上、下、左、右、過去、現在和“產品購買使用周期”各階段之間的移動,做要素間的相互比較和啟發,尋找差異點和亮點,通過要素新內涵的融合、延展、改變,建立新的要素內涵組合。思考過程示例如下:
a.購 便利比較:以前訂餐利用電話或到現場,現在手機網上簡單操作預定和微信支付,還能享受優惠折扣。
b.吃 社交、文化、互動比較:以前的吃,多是解決飽腹,現在是各種社交活動、享受飲食文化,還可在餐桌上享受餐品與另外一家餐館或酒水飲品店的互動,享受外部送來的特色佳肴與美酒。
c.送 增值比較:客戶接受送餐時,獲得意外驚喜,如贈送小禮物或代金券。也許有一天,會獲得飛行器送餐服務,客戶可得到超常態的快速、豐盛、奇葩的用餐增值服務。
d.服務 智能 離比較:智能機器人承擔跑堂、點餐、下單、送餐到桌服務;客人離去時,把服務送到客人希望送達的地方;廚師上門加工制作餐品服務;網絡遠程指導顧客餐品加工過程服務、現場可視制作過程等。
e.智能與餐品購買使用周期全程比較:會處處產生價值。如智能送比較,通過數據系統提供的分析與定位,建立穩定的送餐食客群落,可有效擴大原有用餐群落空間。
f.樂趣與餐品購買使用周期全程比較:將使客人本來快樂享受的用餐行為,變得更加快樂。如抻面表演、拋餅表演、魔術上菜、調酒花樣表演、咖啡拉花等,既為客人用餐助興,也有廣告口口傳播的效果。
g. 吃 文化 互動比較碰撞
用餐中,服務者與食客的互動:
用餐座位與中國傳統禮儀:餐位設置,讓食客了解當邀請家人、朋友、商戶時,就餐人員應該如何按照國人傳統習慣安排座位。
餐具擺放與使用:中西餐餐具不同的擺放方法與使用方法、餐品上菜時,恰當合理的擺放位置介紹、中西餐具的使用常識,都是用餐體驗的內容和用餐禮儀、文化常識的推廣;酒具的使用、酒的品鑒、酒文化、不同地域的飲酒的習俗介紹;餐品養生介紹,加工方法介紹,都會帶來眾多的商機。
對色、香、味、形、器、食材的常識介紹,會凸顯消費層次、價值不同與特點,都是賞心悅目的消費體驗。
h.食物 送餐 產品史比較:傳統的提食盒送餐發生變化,餐飲流動加工操作車對接到戶,根據手機或網上預定,一桌桌隨心所欲,色、香、味、形、器俱佳的盛宴,將使在家聚餐更受歡迎。此作為可大大降低餐館使用場地的成本。再拓展思路,還可使小小的餐館加工環節,變成產品加工操作間或移動操作間,流動廣告效果明顯。
i.賣點:賣點是產品價值一般性需求向更高精神需求層次的擴展。產品功能相同,賣點不同,氛圍不同,結果也會不同。賣點與產品購買使用周期的各個階段,都可以在比較中產生亮點,吸引食客。
j.虛擬 社交比較:獨自用餐時,也能享受到友人跨時空與己同歡對飲的快樂場景。虛擬還可使產品價值的每個要素都能以數字形式呈現和傳播,不僅打破了實體產品使用價值的時空概念,還能持久擴展、延伸和補充。
k.對服務進行擴展:利用午餐與晚餐間的資源,可以操作小學生托管、小學生用餐等項目,可以大大緩解上班一族子女放學后的管理問題;利用晚餐后的資源,可以開辦夜間茶座、棋牌娛樂與夜間專業培訓等業務,這是對夜間市場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對百姓夜間文化生活的活躍。
目前,餐飲業價格的表現,主要體現在餐品、用餐環境和現場一般性服務層面。對市場和客戶的個性化需求提供與特色推送服務,將是實現產品差異化的一條重要途徑,也是推出高價位產品的重要依據。
在各種要素碰撞、比較、融合過程中,充分利用上面所列的各種操作技術來拓展產品創新思考,將使創新思維腦洞大開,新意綿綿不絕。
步驟五:對上述思維成果進行梳理、整合和價值分析后,提出新產品實體化的設計思路,完成產品的創新。
通過上述步驟,利用模型21個大要素在104個交匯點間的移動、比較,完成系統創新思考與設計。
此示例與聯想方法很簡單,如對所有要素都展開這種比較、聯想,或再引入其它如經營方式、服務方式、菜式風格,便會形成一個更大的模型矩陣,就會從中看到餐飲產品創新的巨大空間與價值空間。
總之,創新是從系統思考開始,由要素比較、碰撞產生話題,而后找到創新切入點,最后組織實施的一個過程。
5結論
產品價值創新是在產品已有價值基礎上,再造新價值的過程,是將現有產品價值要素的價值資源充分釋放和利用的過程。
《產品價值創新模型》和《產品創新矩陣》是產品價值創新的一種方法。模型以要素梳理和優化為核心,通過一套矩陣、二三模型、N個要素、四個維度、三線過程的系統梳理和矩陣內外“要素”的移動、跨界、比較、聯想,創新操作技術運用,來完成產品價值要素內涵的相加、相減、相融、引入、改變和重組,形成產品的系統優化和創新思考,揭示產品未來創新方向,實現產品價值的提升和創新。
模型使用的效果,取決于要素的類別、數量和細化程度;取決于矩陣的行業跨界幅度與涉及產品領域的數量及深度;取決于思想者知識面的支撐。
產品價值創新操作,注重對要素資源的充分發掘與使用;強調對在自身領域不曾出現事物的嘗試、借鑒;強調敢于跨界,不拘一格,異想天開,持續改變;強調創造需求,引導消費;強調通過創新,改變我們的生活。產品創新活動的啟動,標志著產品正在贏得更多的終端消費者,贏得市場。
我國僅工業體系就有39個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產品價值創新模型》和《產品創新矩陣》,可作為中國“互聯網+”創新發展戰略思想實施的助推器使用。如果各行各業都能嘗試在創新活動中,建立自己的產品創新模型,那么,創新活動開展將會實現系統化、可預期;如果創新模型能夠實現共享,將會大大方便全社會的創新工作,并形成中國社會系統創新的生態,開啟一個全新的萬眾創新進程。
【參考文獻】
[1]王革非.企業決策工具與方法:歐美工商管理經典工具的解析、使用與操作[K].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
[2]林偉賢.創新中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菲利普·科特勒(美).市場營銷管理[K].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北京海洋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