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曉 輝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重癥醫學科外科 洛陽 471000)
壓瘡是重癥顱腦損傷患者常見并發癥,是由于皮膚與皮下組織受壓力而產生的皮膚、皮下組織局限性損傷。有數據顯示[1],長期臥床患者的壓瘡發生率達2%~13%。重癥顱腦損傷患者免疫力低下,需要長期臥床,同時伴有生理代謝障礙、營養不良等,存在多種壓瘡危險因素。一旦重癥顱腦損傷患者發生壓瘡,易產生傷口不愈合、傷口感染等,嚴重威脅患者生存質量。減壓、分散機體壓力是預防壓瘡的關鍵,臨床主要通過定時翻身達到縮短機體某部位受壓時間但是對于重癥顱腦損傷翻身頻率目前尚無共識,常規預防壓瘡是每2h翻身1次,但是由于重癥顱腦損傷患者自主翻身困難,因此可考慮適當延長翻身間隔時間[2]。本研究兩組顱腦損傷患者翻身間隔時間分別為2h與4h,觀察對壓瘡的預防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60例老年重癥顱腦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組與B組,每組30例。A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27~77歲,平均年齡(55.8±6.2)歲;GCS評分3~7分,平均(5.3±1.2)分。B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25~79歲,平均年齡(55.1±6.5)歲;GCS評分3~7分,平均(5.5±1.5)分。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存在可比性。納入標準:GCS評分<8分;年齡>18歲;重癥顱腦損傷1周內;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入組前已經發生壓瘡前期反應或壓瘡者;皮膚破損者;合并皮膚疾病或血液系統疾病者;病情不允許翻身者;無法進行皮膚評估者;無法與本研究配合者。
參與本研究護理人員需具有5年及以上臨床經驗,接受統一培訓,包括翻身間隔時間、翻身注意事項、皮膚觀察及壓瘡評估、體位擺放等。所有護理人員均在培訓結束后統一考核,合格后上崗。
不影響病情情況下,使用氣墊床,A組翻身間隔時間為2h,B組翻身間隔時間為4h。氣墊床與患者身體間需鋪墊通氣良好的毛毯,以提高患者舒適度。體位擺放順序為:左側臥位-右側臥位-平臥位,按照醫院標準化基礎護理進行壓瘡預防。
患者入組時進行首次皮膚評估,研究開始72h內,每次交班時進行皮膚評估一次。皮膚評估包括全身皮膚完整性、皮膚顏色變化,特別是脊柱、枕部、骶尾部、肩胛、髖部、踝部等受壓情況,并將每次評估結果進行詳細記錄。每次翻身由2名護士配合下完成,保持皮膚干燥,一旦發現皮膚潮濕需立即更換床單,并保證床單平整、清潔。
(1)參照2016年美國國家壓瘡咨詢委員會(NPUAP)的壓瘡分期標準[3]對壓瘡發生率進行判斷:1期:皮膚完整,有壓之不變白的紅斑;2期:部分皮層缺失伴真皮層暴露,傷口床有活性,呈粉色或紅色,也可見完整或破損的漿液性水皰,無焦痂、腐肉、肉芽組織;3期:全層皮膚缺失,可見肉芽組織、脂肪及邊緣內卷,有腐肉或結痂。4期:全層皮膚和組織缺失,可見或直接觸及筋膜、肌腱、韌帶、骨頭,可見腐肉或焦痂,出現邊緣內卷,竇道和/或潛行;不可分期:全層皮膚和組織缺失,損傷程度被掩蓋。
(2)壓瘡前期反應[4]:患者受壓部位皮膚輕度發紅,減壓后30min內褪色。與I期壓瘡鑒別時,為防止手指按壓對評估結果產生偏差,可采用無色玻璃片按壓皮膚3s,觀察是否存在壓紅、褪色情況。
(3)以Braden評分[5]對壓瘡風險程度進行評估:評估內容包括局部潮濕、感覺、活動、營養、摩擦、移動、剪切力等,分數越低表明壓瘡風險越高。
(4)對患者主觀感受進行評估:主要為翻身所帶來的舒適度改變,分為舒適、一般、不舒適等3項,舒適度=舒適+一般。

兩組患者均未發生壓瘡。A組患者干預8h、24h、48h、72h的壓瘡前期反應分別為33.33%、36.67%、46.67%、26.67%,B組分別為26.67%、33.33%、36.76%、23.33%,兩組患者各時間段壓瘡前期反應發生率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壓瘡前期反應發生情況對比[n(%)]

組別n干預8h干預24h干預48h干預72hA組3010(33.33)11(36.67)14(46.67)8(26.67)B組308(26.67)10(33.33)11(36.76)7(23.33)χ2-0.3170.0730.6170.088P-0.5730.7870.4320.766
干預前,兩組患者Braden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8h、24h、48h、72h時,兩組患者Braden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組別n干預前干預8h干預24h干預48h干預72hA組3010.21±1.1410.58±1.0811.71±1.2511.81±1.3611.89±1.47B組3010.17±1.2710.89±1.2411.36±1.4711.73±1.5811.85±1.82t-0.1281.0320.9930.2100.093P-0.8980.3060.3240.8340.925
A組患者舒適度為60.00%,明顯低于B組8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45,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舒適度對比[n(%)]

組別n舒適一般不舒適舒適度(%)A組3010(33.33)8(26.67)12(40.00)60.00B組3016(53.33)9(30.00)5(16.67)83.33
重癥顱腦損傷的特點是病情嚴重、活動受限,且多數患者伴有意識障礙、營養代謝及水電解質代謝紊亂、大小便失禁等,均是壓瘡形成的高危因素,極易因某部位長期受壓而致皮膚損傷,進而產生壓瘡[6]。壓瘡不僅會增加患者痛苦,也會加重醫療負擔,因此預防壓瘡是臨床護理工作的重點。由于壓瘡形成與身體局部長時間受壓相關,壓力是壓瘡形成的主要物理力,應通過減壓措施減輕局部組織受壓程度達到預防壓瘡的目的。
有研究顯示[7],氣墊床對壓瘡的預防作用較為顯著。因此,本研究所有患者均使用氣墊床。從研究結果可見,本研究所有患者均未發生壓瘡,且兩組患者壓瘡前期反應發生率無明顯差異,表明在使用氣墊床基礎上翻身間隔時間2h與4h不對壓瘡前期反應發生率造成影響。
有學者認為[8],使用氣墊床患者可適當延長翻身間隔時間。本研究分別對兩組翻身間隔時間為2h與4h的患者進行比較,發現兩組患者Braden評分均呈上升趨勢,表明隨著護理干預的介入,壓瘡發生風險呈逐漸下降趨勢。同時,兩組患者各時間點的Braden評分無明顯差異,表明翻身間隔時間為2h與4h并不對壓瘡發生風險造成影響,且B組患者舒適度明顯高于A組,提示翻身間隔時間改為4h具有可行性,可有效提高患者舒適度。重癥顱腦損傷患者不宜頻繁翻身,特別是行幕下手術患者,翻身可能導致腦干受壓而死亡[9]。將翻身間隔時間延長至4h,不僅能有效有效預防壓瘡,也能減輕護理工作負荷,提高患者安全性[10]。
綜合上述,重癥顱腦損傷患者在使用氣墊床基礎上,可將翻身間隔時間延長至4h,能減少患者因翻身所造成的痛苦,改善皮膚血流狀態,也能減少夜間翻身對睡眠質量的影響,具有一定推廣價值。
1 Geng Guiqi,Hu Jingyi,Huang Shaoqiang, et al.The effect of Endotracheal Tube Cuff Pressure Change During Gynecological Laparoscopic Surgery on Postoperative Sore Throat: A Control Study.Journal of Clinical Monitoring and Computing,2015,29(1):141~144.
2 張玉紅,蔣琪霞.壓瘡危險病人翻身間隔時間研究進展.護理研究,2015,29(23):2822~2824.
3 鄧欣,呂娟,陳佳麗,等.2016年最新壓瘡指南解讀.華西醫學,2016,16(9):1496~1498.
4 吳少瓊,陳麗萍,陳錄清,等.氣墊床不同充氣程度及不同翻身間隔時間預防壓瘡的效果觀察.護士進修雜志,2015,30(12):1118~1119.
5 Kallman U,Lindgren M.Predictive Validity of 4 Risk Assessment Scales for Prediction of Pressure Ulcer Development in a Hospital Setting.Advances in Skin & Amp; Wound Care,2014,27(2):70~76.
6 陳潔,徐靜娟,景新華,等.不同氣墊床翻身間隔時間預防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壓瘡效果比較.護理學雜志,2016,31(14):48~51.
7 張玉紅,蔣琪霞,郭艷俠,等.使用減壓床墊的壓瘡危險者翻身頻次的Meta分析.中華護理雜志,2015,50(9):1029~1036.
8 羅榮華.對長期臥床的老年患者使用氣墊床預防壓瘡的效果探討.衛生職業教育,2017,35(4):142~143.
9 張金萍,鄧月麗,于曉江,等.重癥監護病房壓瘡高危患者應用氣墊床翻身間隔時間的研究.山西醫藥雜志,2015,44(18):2197~2200.
10 蔣琪霞,李國宏,劉海英,等.減壓床墊結合不同翻身頻率用于重癥患者預防壓瘡的多中心對照研究.醫學研究生學報,2017,30(1):7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