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輝產
1966年3月11日,周恩來總理親自主持召開中央專委會議,在聽取了聶榮臻和有關專家關于進行“兩彈結合”試驗的論證報告后,會議研究決定,自9月中下旬至10月底,擇機在酒泉衛星發射場進行導彈核武器發射試驗,史稱“兩彈結合”試驗。
“兩彈結合”試驗中,最危險的是“熱試驗”,也就是真正的導彈原子彈結合試驗,一旦發生意外,必將造成場毀人亡的慘劇。為了最大限度地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指揮部決定在離原發射陣地20多公里、離靶場首區80公里的地方臨時修建一個全新的發射陣地。這個標稱50號的發射陣地十分簡陋,較之以往也有很大的不同。陣地是以發射臺為中心建造的一個8×8平方米的水泥場坪,附近新建了幾個掩體,如電路車掩體、控制車掩體等等。說穿了,就是完全采取了野戰發射的方式。
在離發射臺只有100多米遠的地方,還修建了一個距地面6米深的水泥掩體。這個掩體,叫作地下控制室,是在發射的最后時刻供陣地控制人員實施點火發射使用的,里面配備了測試發射用的儀器設備以及必要的救生設備,采用了應對一切困難、做好最壞打算的防護措施。
根據測試發射的安全要求,承擔這次試驗任務的操作人員數量必須減少到最低限度。經過嚴格篩選,指揮部慎重決定:由負責發射的第一試驗部政委高震亞、參謀長王世成,以及發射二中隊分隊長顏振清、技術助理員張其彬、加注技師劉啟泉、控制臺操作手佟連捷、徐虹等七名人員,定位在地下控制室里,執行發射任務。
這些被后人稱為“航天七勇士”的同志,心里都很清楚,進行導彈和原子彈首次結合試驗,萬一失敗意味著什么。出于保密原因,他們用種種婉轉的借口,向家人做了最后的交代,毅然奔赴發射陣地。在進入緊張的準備階段時,分隊長顏振清的女兒出生了。他想回去看一眼,因為萬一犧牲了,連女兒都見不上,該是多么遺憾啊!他偷偷搭便車回到80公里外的家里,深情地看了看身體虛弱的愛妻和襁褓中的女兒,給妻子洗了幾件衣服,就匆匆往回趕。他知道,如果遭遇不測,這次見面就是最后的永訣。可是,除了一般的安慰外又什么都不能透露。他咬了咬牙,擦了擦淚,頭也不回地走了。
1966年10月27日上午7時40分,經指揮部批準的七名控制人員進入了地下控制室,他們每個人已經做好了隨時準備犧牲的打算。
時任基地司令員李福澤陪同聶榮臻元帥前來接見了他們。“高震亞,王世成,顏振清,佟連捷,徐虹,張其彬,劉啟泉……”當聶帥一一叫出他們的名字時,七位同志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感情,淚水撲簌簌滾出眼窩。
年僅22歲的操作員徐虹淚流滿面,哽咽著說:“我不是黨員,感謝黨組織對我的信任,如果我犧牲了,我個人的全部薪金就作為黨費交了……”聶帥緊緊握著這位年輕人的手,點點頭,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直到導彈加注完畢,聶帥才乘車返回指揮部。而李福澤司令員卻悄悄地留了下來,他徑直來到地下控制室,執意要和七位控制人員在一起。
地下控制室空間非常狹小,只有8平方米,還擺放著許多儀器、設備,七名控制人員一人一個崗位,并沒有司令員的位置。大家心急火燎地左勸右勸,李福澤就是不出去。
七人黨小組長高震亞急得幾乎吼了起來:“你雖然是司令員,但這里由我負責。我們七個人都是上級特批的,你有批件嗎?”李福澤自然拿不出。“既然沒有,就請你離開這里。”李福澤無可奈何,只得服從下屬的告誡,怏怏不樂地走出地下控制室。可他沒走幾步又停了下來,把腳上的鞋襪一脫,一屁股坐在發射場坪上,誰勸也不聽。這樣做是十分冒險的。因為,每一次發射,導彈噴射的火焰氣浪可達數百米遠,足以將拳頭大的石塊拋上高空,何況是一枚載有核彈頭的巨型火箭呀!
消息傳到了指揮部。
“不行,拽也要把他給我拽回來!”聶帥下達了命令。
當保衛人員匆匆趕到陣地時,李福澤坐在場坪上,怡然自得地摳著腳丫,兩眼盯著正在做最后一次彈體氣密性檢查的人員。
“大家別緊張,認真檢查。別看上面是顆原子彈,炸不了。有我在這兒給你們撐腰壯膽,只管放心檢查。哪個不認真,小心我揍屁股!”他不時在那兒直嚷嚷。
保衛人員吐了吐舌頭,定了定神,走上前去,說明來意。“我不走!”他仍在摳腳丫,扯著嗓子喊,“不讓我進地下室,我就在這兒。你們回去吧,我不走!”實在沒辦法了,保衛人員只好向他攤了牌:“首長,這是聶老總親口下的命令,您必須立即離開這里!”李福澤一聽就傻了,唉聲嘆氣地提著兩只鞋,極不情愿地離開了發射陣地。
地下控制室是完全密閉的,像是與世隔絕的另一個小天地。為了防止意外,里面準備了能夠維持一個星期的飲水和食品,還安裝了氧氣再生設備。各種設備通電后,散發出很大熱量,室內氣溫高達40℃,又悶又熱,連呼吸都感到困難,讓人直喘粗氣。徐虹的身體本來就很弱,進入陣地時又暈車,連飯都吃不下。佟連捷連續幾天拉肚子,面色蠟黃。但大家已經顧不上這些了,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每一個操作動作上。
8時45分,陣地指揮員王世成下達了“15分鐘準備”的口令。位于發射陣地20公里遠的敖包山指揮所隨即用密語向周恩來報告:“衛要武、戴紅身體檢查合格,可以出發(意即導彈、核彈頭技術條件全部合格,可以發射)。”
這時,王世成、顏振清又到陣地上仔細檢查了一遍,回到地下控制室。
高震亞是七個人當中職務最高、年齡最大的,他沉著地做了臨射前再動員:“當年孫繼先司令員長征時,率領十七勇士冒死強渡大渡河。我們今天發射‘兩彈,也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死就死在陣地上,埋就埋在導彈旁!就是出了天大的事,也要頂住,團結拼搏,爭取最后的勝利!”
隨后,大家又全神貫注,激動而緊張地輪流著相互檢查了一遍,直到確信絕對無誤后才放心。
離發射時間只剩七八分鐘了,時間卻顯得漫長而焦灼。
“一分鐘準備!”
按照發射程序,導彈發動機開始進入“初級”狀態。
9時10秒,隨著王世成“點火”口令的下達,佟連捷果斷按下了發射按鈕。霎時,一聲轟鳴,核導彈噴著濃烈的火焰,騰空而起。地下控制室里靜極了,大家凝神屏息,連大氣也不敢出。除了心臟跳動,似乎周圍的空氣也凝固了。幾分鐘后,從彈著區傳來激動人心的聲音:“核彈頭在靶心上空預定高度爆炸,試驗成功!”
頓時,小小的地下控制室沸騰了。大家熱淚盈眶,又是握手,又是擁抱,縱情高呼:“成功了!勝利了!”
高興之余,顏振清迅速拆下點火接線板,用鋼針在上面刻下了一行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文字:“核導彈于一九六六年十月二十七日九時在五十號場地發射成功!”
七位勇士從地下控制室爬了出來,走了沒多遠,就見人們歡呼著潮水般向他們匯聚過來。一種生離死別重又相逢的感覺,讓他們的眼睛再次充滿了淚水……
背景:1966年10月27日,我國進行了著名的彈道導彈和原子彈結合試驗,這是世界上首次在本土進行的導彈核武器試驗。“兩彈結合”試驗的成功,標志著我國擁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核威懾和核打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