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秀花
【摘要】藝術是生活與文化的結晶,利用鄉土文化為美術課堂拼盤加餐,烹飪美味的農家盛宴。如何將這一“活態文化”加以傳承。地方性“奶茶”優樂美鄉土資源,源源流長,將其合理開發并利用,讓教育接點地氣,讓我們共同找回一種失落的傳統文化,為地方鄉土的文化尋根。
【關鍵詞】活態文化 活化利用 鄉土資源 變廢為寶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0-0018-01
藝術是生活與文化的結晶,社會上蘊含著極為豐富的藝術課程資源。鄉土美術資源屬于當地人薪火相傳的地方文化,也是教育部門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產業。將這一“活態文化”開發利用,烹制特色美術課堂,讓美術課堂“材”源滾滾,,為學生心智開發創造一生的財富。
一、用心體驗,欣賞家鄉美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們對家鄉的紅席、年畫喜聞樂見,但小學生作為當地一份子,對我們是“中國民間繪畫畫鄉”、“中國美術創作基地”等文化桂冠并非知曉。無味說教的欣賞課不如現場直播,讓我們到達尼畫家村走一走,老爺爺那精湛的泥塑,大媽那栩栩如生的剪紙,三層大樓淋漓盡致的油畫展覽讓大家流連忘返,耳聞目染的感官體驗,讓學生親歷家鄉美,并欲為之傳承發揚。
二、放眼鄉野,鄉土活態創新顏
給小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感知素材,為學生營造充滿鄉土美術氣息的環境氛圍,是《新課程》培養學生審美感受能力的首要一步。引領學生睜大眼睛,走出課堂,走向田野,讓學生感受藍的天,清的河,起伏的大山,用“生態游”的方式發展創造的思維。人美版二年級上冊《節日的裝飾》一課,學生田間搜集的泥巴、玉米葉、麥秸桿、草帽等土生土長的本土材料,搬上講臺,真乃“踏破鐵鞋無覓處,材源滾滾入課堂”, 這體現的不再是資源貧乏落后,而是原生態野味大餐的“美”味享受,課堂上孩子們利用靈巧的雙手,活態展示小泥人、草編鯉魚,秫秸馬等造型,裝飾上不同的草葉、玉米骨頭、紅辣椒、紅豆、狗尾巴草……作品新穎、內涵豐富,具有特別濃厚的鄉土氣息,融合泊里新區的麥草畫藝術,感受本土的文化瑰寶,讓學生在活動中不僅學會“變廢為寶巧利用”,且使鄉土材料的環保利用意識及創新開發潛能得以培養。
三、巧用民俗節日,喜贏滿堂彩
新課程標準致力于靈活運用鄉土資源,設計探究性活動方案,引導學生發表更多看法。傳統的節日是民間美術的大薈萃。一些傳統民間節日藝術品即將淹沒在“城市化”的洪流中,親身體驗民間美術在這些節日中展現的特色,也是學校美術教育的有益補充。
端午節放假之前,我的課前任務條:“節日期間,若能收到一件自制的民間特色小物件就好啦!”開學后,我的桌面居然擺滿了花花綠綠的五色線、小荷包、小棕子……只是技巧還不太成熟,學生通過提前感知,已經憑借自己的求知欲望將課堂延伸到了課外,為正式上課奠定基礎。課堂上同學說棕子、論五色線,師適時播放家鄉過端午節的多媒體視頻,了解了民諺“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風俗習慣,視頻中小孩佩香包,漂亮的小棕子結成一串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學生躍躍欲試,揭示本課的重點,大家一致決定要把作品做得更完美,有效的突破了本課的難點,學生修整完善的小荷包,小棕子,在五色線的纏繞裝點之下更富個性,個別同學在老師的啟發下還畫了美麗的彩蛋,孩子善于發現的慧眼,讓我無意中收獲課前沒有預料到的滿堂彩!
四、激情拓展,愛我家鄉暢胸懷
鄉土資源,源源流長,合理開發利用,任重而道遠,特長愛好者們積極參與省及市里組織的許多繪畫及創作活動,充滿鄉土美術氣息的環境氛圍,同樣為普遍學生提供酣暢抒發家鄉情懷的時機。校園三維空間立體文化,每個走廊、每個墻面都會“說話”,樓道文化長廊將以往懸掛的冰冷的名人像,換成當地民間老藝人的作品,鵝卵石步行道是特色,圖案是全校集思廣議征集的,每個班級中創設的“才藝星空”,定期展出優秀的學生作品和全員參與的美術獲獎作品,給每位學生個體搭建一個舞臺,“家長開放日”“我來當老師”活動中,許多家長發現孩子的閃光點,與老師共同激發孩子的閃光點,給學生自我表現、自我實現的機會,以此有效地激發學生表現鄉土文化的潛能。
小學教育領風氣之先,從應試中脫身而出,讓教育接地氣,讓西海岸逐步城市化的學子擺脫網絡游戲,課外班的束縛,讓學生接觸身邊更加健康快樂的原生態生活方式,自主烹飪美味的農家盛宴,讓我們共同找回一種失落的傳統文化!共同為地方鄉土文化尋根!共同享受拓展這種“活態文化”的快樂!
參考文獻:
[1]康海燕.《漫談小學美術課的教學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2]尹少淳.《地方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3]魏英哲.《鄉土文化與美術課堂教學相結合的實踐與思考》[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