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賢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小學科學科目的課程資源和課堂構建的關系非常密切,課程的資源是每個課堂教學的基礎和前提。如果沒有優良的課程資源,那么便沒有充實的課堂內容,學生在學習中就會受到阻礙,不能高效的去吸收知識。課程標準中把科學課堂的資源分為了校內課程資源、校外課程資源;校外課程資源又分為資料類、生活類和實踐類。在真正的小學科學教學課堂中,教師要能夠有效的開發并利用各種校外課程資源,來促進學生的學習進步,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本文將結合筆者多年小學教育經驗,就小學科學校外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研究進行深入闡述,為廣大小學科學教育工作者解疑答惑。
【關鍵詞】小學科學 校外課程資源 開發與利用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0-0167-02
在素質教育逐漸發展的今天,許多學校和教師都開始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是指在課程的設計中和實施評價中的整個內容里能夠利用的人力物力等其他教學資源的總和,其中包括一切可以讓課堂教學高效,課程目標實現的事物,對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校外課程的資源包含家庭內、社區內,甚至整個生態,只要是一切有利于實現課程目標的優秀資源,都可以被教師采集起來,為課堂所用。
一、資料類校外課程資源
小學科學資料類課程資源指的是可以讓學生利用感官直接獲取知識的資源,這類資源大部分是來自于互聯網、圖書等特定的載體。教師在備課時,可以用網絡來搜尋一切對教學有用的資源,通過登錄科學網站,下載科學軟件來進行資源的整合,融入到教學中,促進學生的學習效率,提升學生對于科學的興趣;還可以通過不同的科學書籍,找到其具有趣味性的知識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加深知識儲備。“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小學科學教師要重視課外有關讀物的利用,將其提煉為課程資源。
例如,教師可以在班級內創辦一個圖書角,讓學生把自己喜歡的科學方面的書籍帶到班級內,不但可以讓學生定時閱讀,增加科學知識的儲備,教師還可以從這些書籍中尋獲適合于教學的資源,擴大了校外課程資源的廣度。創辦了科學圖書角之后,小學科學教師要按時安排學生在課堂上閱讀,提升對于科學的興趣,促進科學知識儲備量的提升,為學生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生活類校外課程資源
小學科學的課程標準中指出,科學課程要以生活中的科學為邏輯起點。因此,教師在開發校外課程資源時,可以從生活實際入手,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中感受到科學的魅力,并理解科學來源于生活這句話的含義。教師可以在生活用品中開發課程資源,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離不開生活用品,生活用品是由些許的材料制造的,而材料的加工與制作都飽含著科學學科中的道理;還可以從生活中的諺語入手,在平時生活中,學生經常會對一些民間的諺語、歇后語等產生興趣,通過那些有關于科學的諺語,來使學生增加對小學科學學科的興趣,促進學生成績的提升。
例如,教師在講天氣和生活時,可以讓學生課前尋找些許有關于風雨霧的歇后語或諺語,課上進行口述,如一日東風三日雨,三日東風不煮米;夏雨隔牛背,秋雨隔灰堆等,利用這些諺語促進學生對于生活的熱愛,也讓小學科學教師把校外的課程資源真正運用到教學課堂中去,使課堂生動形象,富有色彩,提高教學水平和效率。
三、實踐類校外課程資源
課程資源除了資料類和生活類,還有實踐類。實踐類主要是通過實際的調查、飼養或種植等方面收獲的課程資源。小學科學教師開發實踐類校外課程資源,不僅可以讓自己和學生的視野變得開闊,還能豐富自己的人生經驗,沉淀心胸中的知識,讓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意識得以提升。教師可以通過實地考察的方式,把生活中有規律的自然現象歸納起來,將學生和教師身邊容易忽略的科學現象進行總結,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增強學生學習科學課程時的良好氛圍;教師還可以種植和飼養,種植一些花花草草,飼養一些兔鼠魚蟲,在科學課上讓學生近距離的對生命進行研究,增加小學生的愛心,激發他們摯愛生命的情感,給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促進孩子茁壯成長,并不斷對這個世界的科學進行探索。
例如,教師在讓學生學習巖石方面的知識時,可以把學生帶到校外有石頭的地方,讓他們切身感受到石頭中的特殊之處,并通過采集、分類、整理和研究,對巖石中科學的內容有一個深入、系統的了解,還可以避免學生在班級內乏味的上課氛圍,把他們帶到班外進行活動,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加強班集體的凝聚力。同時也使得教師和學生在一起進行探索,加深師生間的關系,不斷培養感情。
“科學課程要具備開放性。”小學教師在將課程資源進行開發的同時,也要樹立一個正確的使用資源的觀念,通過對資料類資源、生活類資源和實踐類資源的采集,來使得學生對于科學學習產生動力與激情,讓學生熱衷于思考,敢于實踐創新,提高教師的課堂授課水平,為學生的美好未來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部.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修訂版)[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1
[2]汪霞.小學課程與教學論[M].華東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