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麗瓊
【摘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學習的直接動力。在快樂的氛圍中學習,是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的重要方法。在課堂教學中,讓個性擁有充分發展的空間,讓學生享受自由而歡樂的學習,這樣日積月累,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也隨之得到培養,從而推動學習的進程,在愉快的課堂后氛圍中掌握知識,在學習中綻放精彩。
【關鍵詞】培養興趣 擁有充分發展的空間 創設愉快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0-0037-02
新課程標準倡導:讓學生在課堂中能夠自由交流,樂于交流、愛上交流,進而愛上學習、樂于學習,才能使每一堂課堂學習達到它應有的效果。在課堂教學中,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使學生較快地獲得知識與技能的一條捷徑。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表示要想使學生能夠全心全意投入到學習中來,就一定要培養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興趣能激發人學習的動力和樂趣。而“寓教于樂”,也是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到知識、發展智力的一個過程。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所蘊涵的趣味性、生動性及情感因素,激發學生用自己的思維能力來體驗探知的全過程,體驗教學美,善于開發和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有意識地創設特定的學習情境,吸引學生的欲望,推動學習的進程。
早就有專家呼吁過:要讓課堂成為最有活力的地方。一個好的教師在課堂上能把學生所有的熱情都調動起來,讓他們在快樂的氛圍中,在積極參與的過程中,使學生在課堂上產生濃濃的成就感,讓學生對學習更感興趣,從而讓課堂插上“快樂”的翅膀,實實在在的關注學生,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發揮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還課堂于學生,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途徑。實現學生在教學課堂的主體地位的主要方式就是建立讓學生感興趣、讓學生愛學習的課堂,簡而言之,就是要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一論斷有力的理論支撐,馬克思主義哲學觀認為“客觀存在決定客觀意識,客觀意識反作用于客觀存在”所以,根據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我們應該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地改造我們的客觀環境。具體到課堂教學的實際,就是要讓教師們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要你學”轉變為“我要學”。這種轉變,不僅僅是教學主體的轉變,更是一種教學模式的轉變,一種教學思維的變革。這一教學方法與俗語“飽漢不知餓漢饑”有異曲同工之妙: 饑餓的人更能夠感受到糧食的彌足珍貴,而有學習興趣的學生則更能感受到學習的重要性更容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愛上學習。有學習興趣的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是一個主動汲取、主動吸收的過程,在學習的整個過程中,他們都是懷著一顆快樂、感恩的心態,而沒有思想負擔。但對于沒有學習興趣的學生而言,學習是他們的負擔,他們發自內心地不愿意學習,更不要說要讓他們能夠主動參與到學習的過程。所以,讓每個學生通過教學的過程能夠愛上學習才是教師們的終極理想,也是教育事業的終極目標。
一、提出恰當的預習要求,引導自主學習方向
想要學生養成獨立、自主、能動學習的好習慣,教師就不能忽略學習的每個方面,特別是要真正發揮預習的作用,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以探索者的姿態面對學習內容,才能保證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預習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體現,也是培養學生學習的重要途徑。在每天新課之前,要求學生行預習,是學生對即將學習內容的思考,是學生通過各種方法解決自己問題的過程。如:查字典,了解生字詞的讀音,學會選擇字詞在課文中的解釋;通過查閱工具書弄清楚課文的一些現象;自己查閱相關的資料;提出自己的疑問……,根據教材的特點不同情況,預習的要求也不同。如,我在教學《飛奪瀘定橋》這篇課文前,布置孩子們了解、收集發生在長征途中的故事,上課時孩子們把故事娓娓道來,我們仿佛看到了紅軍戰士英勇戰斗的場面,感受到紅軍戰士不怕犧牲的大無畏革命精神,課堂上再引導孩子們對“飛”作深入的理解,在故事與討論交流中,深刻理解課文內容,通過合理配置活動時間,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進行大強度的腦力活動,這樣能使學生在短時間內記住更多的知識,使學習更富挑戰性和樂趣,讓學生愛上課前預習。
二、課前激趣,導入新課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導入”在教學中雖不是主要環節,但教師巧妙地設計課前導語,可以渲染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使其以最佳的狀態進入課文的學習。
皮亞杰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尊重與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把他們的天真好奇誘導到科學的軌道上來。學起于趣,趣可促學,施教之功,先在激趣,寓學于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才能促使學生在學習中主動去探索,去創新。有趣的事情對學生產生了很大的吸引力。此刻,學生興趣濃厚,思維活躍,主動探索,積極參與充分發揮思維潛能和情感潛能,從而引發創造的欲望
課前,根據不同文章的內容、學生的興趣愛好、心理特點采用情景法、謎語法、歌唱法、設疑法、望題生義法、故事法……。
1.情景法。《新課標》強調的教師應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需要,根據課文需要和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積極創建合理情景,利用教室里的多媒體和教師強大的氛圍塑造能力,營造視聽一體的情景,讓學生產生“人在畫中游”的感覺,從而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強大共鳴。在教學中,根據課文內容創設情景,如:在教《七律·長征》這首詩前時,先用聲色俱佳多媒體,再現書中所寫大渡河令人膽戰心驚,紅軍戰士奮不顧身的情境,播放以《長征》為背景音樂。視聽結合,在合理利用了現有的教學設備的基礎上,將課本中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讓學生能夠更深刻的理解課文,猶如自己親身經歷過文中的事情,學生便會對所學內容更加感興趣,學習效率便會大大提高。
2.謎語法。根據課文所寫的事物,出一謎面讓學生猜謎底,引起學生思考,引起學生注意,從而激發興趣。如教《落花生》這篇課文時,出示謎語:根根胡須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開花不結果,地下結果不開花。然后讓學生猜謎底,從而以情引趣,導入新課。
3.歌唱法。根據課文內容,找出與內容相關聯的歌曲,通過播放,提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如教《月光曲》時,先播放優美的鋼琴曲《月光曲》,讓學生體會歌曲的旋律,使他們陶醉在樂曲中,進而導入新課。
4.設疑法。根據課文內容設置懸疑,以疑生趣,如教《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時,我是這樣激趣的:一個10斤重的鐵球和一個1斤重的鐵球同時從一高度落下,結果會怎樣呢?
5.故事法。對一些故事性強的文章,首先以講故事的形式,把文中的情景有聲有色地講給同學聽,希望他們模仿老師的神態語氣,用自己的語言上臺重述。這樣一來學生躍躍欲試,并對文章內容有個了解,學文時積極性很高。
每一節課,若能有好的開篇,上課開始就能先聲奪人,緊緊抓住學生的心,引起強烈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起到情感傳導的作用,起到調動學生積極注意的作用,為學習新課創造一種和諧、愉快的課堂氣氛。
三、引導學生克服膽怯,自信、大膽的展示自我
俗語說:沒有笨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現在的學生都非常聰明,相比上個世紀的學生而言,他們的自我意識更加強烈,更加需要外界對于自己的認同和鼓勵。素質教育的重要一方面就是培養學生勇敢、自信、敢于表現自己的性格特點,讓他們更能夠與世界接軌。
1.發掘學生優點、鼓勵學生展示。孔子說要因材施教,是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也都存在自己的不足,所以對待學生之間的差異,我們要樂于接受,但要更能夠發現學生的長處和優點。例如:班級里有個同學的語文朗讀特別好,我們可以請他來當我們的帶讀小老師,將自己能夠讀好課文的訣竅教給大家。
2.互相尊重、互相學習。學習不光要學知識,更要學為人。要教會學生們尊重別人那么別人才會尊重自己,尊重能夠帶來極大的自豪感,讓學生知道自己存在的價值,讓他們能夠愛上這門課程。孩子們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才能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逐漸發展更加完美的人格和自身能力。
3.貼近實際、從生活中汲取知識。從人類的發展歷史來說,知識是一代代的先輩們通過不斷的實踐和探索總結出來的,所以知識都是來自于實踐、來自于生活,脫離了生活實際的知識是不可靠。所以,在課堂中,對學生的培養也要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貼合學生的興趣。例如,在學到劇本這一題材時,可以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生活的場景,自己寫一個劇本,邀請同學們來出演,讓學生們在互相交流、互相學習中得到提升,學到真知識。
四、課末激趣,鞏固提高
注重知識的課內外延伸,培養自學能力。“取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這句話道出了課內外結合的重要性。課堂教學的時間,空間是有限的,如何發揮好課堂教學向課外延伸的輻射作用,則可以使有限的時間,空間獲得無限的延伸。例如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課,課后,又給學生布置了小練筆:想象一下,阿曼達在廢墟下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把你想到的寫成一個小故事。這種課內外的結合,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知識,激發了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了語文實踐能力,真正讓其自主發展。
快樂課堂將是未來小學教育探索和發展的方向,想要在小學課堂中合理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能夠很好地把控課堂節奏,就需要所有的一線教育者不斷的努力,在愉快的氛圍中促進孩子們自主學習,好學、樂學、善學;我們的課堂多一分精彩的活動,孩子們自主學習也許就會多十分活力,而其學習能力也許會百倍地提高。
參考文獻:
[1]王懷彬、楊光斗等主編的《教師基本功》,吉林大學出版社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3]《小學教學》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