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歷史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采取何種教學策略更能促進學生歷史解釋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成為了困擾眾多歷史教師的問題。根據歷史學科特點嘗試在課堂中開展拋錨式歷史教學模式,整合現有教材資源進行教材的二次開發,通過“錨點”的設計、歷史情境的創設與一系列問題的設置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素養中的歷史解釋能力。
【關鍵詞】拋錨式教學模式 歷史解釋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0-0041-02
2014年3月發布的《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要依據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進一步明確各學段、各學科具體的育人目標和任務,完善高校和中小學課程教學有關標準。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包含了五個方面的能力,即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和家國情懷。
歷史解釋作為歷史核心素養之一,主要指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能力。但是,在歷史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采取何種教學策略更能促進學生歷史解釋能力的培養與提高,成為了困擾眾多歷史教師的問題。因此迫切的需要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來提高學生的興趣。根據歷史學科特點,嘗試在課堂中開展拋錨式歷史教學模式,整合現有教材資源進行教材二次開發,有利于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素養中的歷史解釋能力。
一、整合教材設錨點,深化知識理解
在本文中,高中歷史拋錨式教學指通過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等創設學習情景,激起學生學習熱情,提高挖掘材料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此處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就是“錨”,所創設的學習情景就是“拋錨”,“拋錨”起到貫徹課程始終和提供深入挖掘角度的作用。
拋錨式教學模式中錨點的設置,有利于教師在處理相關知識時主動挖掘新材料,拓展新思路,創設有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認識的錨點。以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一第四單元第14課《從中日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為例,教師在講解本課知識時可運用拋錨式的教學模式,將教材內容進行一定的整合,以“中華民族的覺醒”設置錨點,以此錨點引發學生認知的沖突,展示材料“19世紀下半葉,一些先進中國人的現代民族意識開始逐漸覺醒了。沿海的改革者屬于近代中國人向民族主義轉變的第一代,包括容閡、伍廷芳、王韜、鄭觀應等人。當殖民者夸耀西方的文明和強盛、貶低中國文化傳統時,個人和國家的羞恥感融為一體,成為民族主義激情的豐富來源……馮桂芬向同胞力陳要以中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失敗為恥,以此喚起國人自強的心理?!?0世紀第一年,‘民族主義的概念由梁啟超引入中國,在中國滋生蔓延半個世紀之久的民族主義意識第一次得到了正式、明確的表達。在這個過程中,華夏中心主義最終轉化成民族主義”。學生通過閱讀材料可了解到中國古代的民族觀與我們現今的民族觀有一定差距,發出其改變的轉折點是什么的疑問,教師由此引導學生聯系中國近代以來被列強侵略的史實,理解屈辱的歷史引起部分先進中國人的民族意識覺醒,政治、思想和社會等方面也因此發生一系列的改變。
通過整合歷史教材進行二次開發,尋找幫助在知識海洋漂浮中的學生固定的錨點,建立一定的歷史情境讓學生圍繞錨點開展對相關歷史知識的學習,有助于加深其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建立知識之間的邏輯聯系,奠定歷史解釋能力的基礎。
二、創設情景破定勢,啟發多元思維
教師在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時,一方面應注意深化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其多元思維的形成,主要體現為其對同一歷史事件或人物能夠從多個角度去進行理解,而不局限于教科書上的某種觀點,提高其思維層次。
在高中歷史課堂上運用拋錨式教學模式,既要設置合適的錨點以支撐整節課的知識架構,幫助學生深化知識理解,又要將錨點放在一個真實的歷史情境中才能更好地發揮錨點的作用。如在講解必修二《改變世界的工業革命》一課時,相比于傳統單純向學生羅列并對比兩次工業革命的成就與影響,讓其記憶背誦,教師通過整理教材內容而設計錨點“泰坦尼克號的首航”,將學生引入創設的郵輪首航情境中能更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展示第一部分即泰坦尼克號的建造結構、所需材料、能源,提出問題“泰坦尼克號的建造運用了哪些技術?這些技術來源于哪些經濟史上的事件?”引出兩次工業革命的史實。繼續帶領學生游覽第二部分即泰坦尼克號的豪華設施,其將乘客分為三個等級,不同的等級享受的待遇極為不同,上等階級的乘客可享受奢華的法式咖啡廳,而三等艙乘客只能在普通餐廳就餐形成對比。引導學生進行談論、思考,進一步理解當時社會階級的分化,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本源,引出人性的善與惡或政治、思想、社會生活等變化等。第三部分讓學生閱讀相關材料了解泰坦尼克號首航沉沒的原因,包括白星航運公司常務董事布魯斯·伊斯梅在設計過程中提供了很多意見。但他為了使泰坦尼克號的頂層甲板更為寬敞,將泰坦尼克號的救生艇數量從原先的48艘削減為16艘,另外,為了使泰坦尼克號的頭等艙更為奢華,他在得知這艘巨輪能承受4間灌滿海水的底艙而不下沉后,降低了船身中段的隔水板高度,船由于包含了更多的空間導致了更大的總噸數等材料。通過這一部分,可看出人性的貪婪與盲目的自信使人類遭遇空前的災難,進一步引申出經歷工業革命后生產力急速發展,但是如何處理人類與大自然之間的關系仍值得我們現代人思考。
學生對歷史的理解與進一步的解釋應建立在能夠體悟當時人的環境與心情,了解相關的歷史知識的基礎上,逐步通過教師在拋錨式課堂中創設恰當的歷史情境,指導學生在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打破原有思維定勢并從不同的角度認識相關知識,開拓更廣的思考路徑,為歷史解釋力的培養提供多向思維。
三、設置問題引討論,鍛煉邏輯表達
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比較直觀的體現就是其是否擁有邏輯的表達、表達是否合乎歷史的真實與規律,從中可看出其一定的思維方式。學生邏輯表達的提高需要在教師指導下,經過較長的時間逐步培養。
高中歷史拋錨式課堂模式就是在一定歷史情境中,圍繞“錨點”設置問題讓學生去一步步解決,進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打下理性分析的基礎。通常拋錨式課堂可讓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進行小組合作,由于圍繞“錨點”的問題多為較復雜或對學生原有認知有一定沖突的問題,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在問題討論中激發學生激情,點燃思維火花,有助于學生傾聽、辨析、合作等能力的鍛煉。如在講解必修二第一課《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模式的形成》時,圍繞錨點“犁”,可設置問題:“中國古代農業的犁是如何發展的。犁發展的特點是什么。犁的這些特點反映出中國古代農業的什么情況,為什么?”在一系列問題的指引下,學生在討論中逐步進行分析,分析后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在分享觀點的時候也就是鍛煉其邏輯表達之時。
歷史解釋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聯通各種素養的關鍵能力,學生需要在擁有清晰的歷史時空觀念的前提下,充分理解歷史事件之間的脈絡關系,用唯物史觀進行史料實證,心系家國情懷以對歷史進行合理的解釋、做到論從史出。常規的傳統課堂對培養學生歷史解釋能力作用較有限,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易出現重記憶輕理解運用的情況,因此,運用拋錨式課堂模式,圍繞錨點創設歷史情境,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與討論并發表見解,有助于其歷史解釋能力的加強。
參考文獻:
[1]何成剛.歷史核心素養的提煉與培養[J].歷史教學(上半月刊),2016(06):8-13.
[2]趙士祥.歷史解釋的多元觀及其教學價值反思[J].歷史教學(中學版),2011(10):22-26.
作者簡介:
謝曉丹(1988.12-),女,漢族,廣東清遠人,本科,中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歷史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