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娟 李山勇
【摘要】高等教育近年來已經步入大眾化教育階段,本科生導師制作為構建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一種本科教育改革的新模式,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一種補充和豐富。本科生導師制度的推行,對推動人才培養創新具有積極的意義,是當前大學生管理體制、育人體制改革一個重要突破口,是充分發揮學生個性的一種教育管理手段。本文旨在分析本科生導師制的概念,梳理導師制的歷史發展以及剖析我國高校本科生導師制教育管理模式創新中的若干問題并從導師隊伍、制度保障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本科生導師制 教育管理 模式創新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higher education has entered the stage of mass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mentoring as a new model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to build quality education,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is a complement to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and rich. Implementation of undergraduate mentor system to promote innova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has a positive meaning, is the current college management system, education reform is an important breakthrough, give full play to the personality of the students an educational management tool.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the concept of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combing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mentoring and the mentoring of undergraduate college education management model innovation in a number of issues and some suggestions from the tutor team, system security, and other aspects.
【Keywords】Undergraduate Tutor; education management; model innovation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0-0217-01
教育部《關于加強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體和基礎,抓好本科教學是提高整個高等教育質量的重點和關鍵。為了提高本科教學質量,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在我國高校推行了本科生導師制,但目前尚處于嘗試階段[1]。作者認為實施本科導師制是對教高文件精神的落實,是提高本科教育質量、發現優秀學生苗子的有效方法,是對高校教學管理制度的一種創新。
一、本科生導師制的概念
高校教育的三大管理模式分別是班級授課制、學分制以及導師制。本科生導師制可以視為是研究生導師制的下移,但不同于研究生導師制。什么是本科生導師制?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認識,作者認為本科生導師制是由指導教師依據因材施教的原則對5名左右的學生在思想品德、專業學習、科研實踐、身體和心理素質等諸方面給予指導,旨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突出對學生科研實踐能力、創新意識的培養,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協調發展的互動式教學制度。本科導師制則可以彌補現行班主任管理制度的不足,把教學和育人兩項工作結合起來做,真正把教書育人工作的職責落到實處,提高育人質量[2]。本科生導師制內涵特征,可用四句話來概括,即“平等的師生關系,互動的教育形態,綜合的素質教育,共進的發展目標”。
二、導師制的國內外歷史發展
本科生導師制(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簡稱,UTS)普遍被認為起源于英國牛津大學,由14世紀初創辦,“新學院”的溫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所首創,隨后美國哈佛大學等高校也相繼仿效實行[3]。加拿大散文家兼大學教授斯蒂芬·利考克教授曾有一個著名評論,他在20世紀20年代初訪問牛津大學后曾經說過:“牛津大學成功的秘訣關鍵就在他的導師制?!盵4]
導師制的發明權其實應歸屬中國。早在春秋時期,孔子辦教育,其實就是真正的導師制的發端。書院萌芽于唐末,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改制于清末,是集教育、學術、藏書為一體的文化教育機構。我國在清末明初之時開始學習西方的科技文化新中國建立后,由于政治上的影響,我國教育全面學習前蘇聯的經驗,1952 年改學分制為學年制,教育制度基本采用前蘇聯的模式。
三、本科導師制的實踐與建議
本科導師制的實踐思考。
(一)本科導師制生師比不平衡。從20世紀末開始,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步伐不斷加快,高校辦學規模極度膨脹,生師比日益增大。(二)本科生參與導師輔導不深入。國內高校中,學生普遍修課總量過多,本科生往往在四年中修課達到50門甚至更多。而且,國內教學安排一般是,四年本科課程在三年左右修完,最后一年的兩個學期,一個學期用來實習、考研和考公務員,另一個學期用來找工作和做畢業論文。這就導致了學生形式主義地參與、應付本科導師輔導課。(三)教師參與本科輔導課不投入。教師的敷衍,許多時候與導師本身素養不相關,相關的是導師的生存、工作環境。
2.本科生導師制的建議。
(一)加強導師培訓,減少不均衡現象
導師教學的核心目的是培養學生獨立探究知識的能力。對此,加強導師這方面的培訓非常必要。調查發現,比較受學生喜歡并認為比較有效的導師工作方式有如下幾種:一是談心。隨著電子信箱、QQ、MSN、飛信等電子交流平臺的普及,人們更習慣于通過網絡聊天溝通,在交談的過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態。當然,面談作為傳統有效地溝通方式不可廢棄。二是個性化學業輔導。班級導師應該清楚每個學生的特點、喜好,從而指導每位學生制定符合自身實際的學習計劃和目標,尤其是成績不好又不敢表現的學生,要多給他們一些關注。三是推薦學習資料。向學生推薦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好的學習軟件、電影和課外聽力材料等。四是督促學生學習。每學期導師都要制定學習總任務,并讓學生按照總任務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定期進行檢查,督促學生按計劃執行。
(二)健全配套制度,增加激勵機制
高校在實施本科導師制的過程中,必須注意加強制度的建設, 建立一套有助于導師制健康良性發展的長效管理機制?,F在高校普遍實行學分制,在完善當下學分制教學管理制度的同時制定本科生導師制需要的一系列制度保障,盡快解決本科生導師制與學分制的管理制度不配套;人事管理、學生管理、教務管理、后勤保障等等方面服務不到位;本科生導師的工作量大、報酬少,不能充分激勵導師的工作積極性,導致現有的導師隊伍不穩定,許多人不愿繼續擔任導師工作。即使學校從制度安排上規定一些老師擔任本科生的導師,由于不情愿,老師對本科生導師工作敷衍過關,難免流于形式,從而嚴重影響本科生導師制的實施和發展。要承認導師付出的勞動,給導師工作定量化,特別是在考核評價方面,需要制定相應的可操作的標準與細則,從而可以較為準確地量化、評價每位班導師的職責履行情況。 同時,還需要使考核工作落到實處, 特別需要把目前僅僅側重量的考核深化到量與質的共同考核中去,進而保證導師制運行的規范性、有序性、有效性。
學校既要允許老師不做導師,也要允許學生不選導師,充分發揮老師和學生的個性。避免攀比和從眾心理,探索適合自己的道路,構建具有本校本院本系特色的本科生導師制度。
參考文獻:
[1]王建方,吳文健,滿亞輝.“本科生導師制”教學改革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 2006,29(1):44-46.
[2]閻光才.識讀大學:組織文化的視角[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3]李東成.導師制:牛津和劍橋培育創新人才的有效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01,(8): 45-46.
[4]趙敏.從牛津大學的導師制看我國施行本科生導師制的必要性[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9):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