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三英語第二輪復習的過程中,大量的練習與講解下,如果在課后能夠更好的復習和回憶課堂知識,讓學生在課堂后對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續,也是鞏固和復習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環節。筆者在此就高三第二輪復習如何保持學習的持續性及如何設置幫助學生有效掌握課堂知識的延續性練習進行論述。
【關鍵詞】高三英語;第二輪復習;延續性學習;小組活動
【作者簡介】陳景霞,廣東省惠州市實驗中學。
一、引言
學生聽課屬于被動行為,無論在聽課的過程多么認真,但畢竟是外語,沒有運用的語境,導致學生無法更好地回憶與復習課堂知識;并且也更難進一步對知識的延展。因此,作為一線的高三英語教師,經常會在辦公室聽到英語教師的抱怨:“這個知識點已經講解了幾十遍了,學生依然無法理解與掌握,現在的學生真的很難教”;“學生整個晚上都沒有碰過英語書,作業未能及時完成。”等等。也會聽到學生的聲音:“我不知道英語應該復習什么,練習做了那么多,為何成績不見提高?”
究其以上抱怨聲音的原因,其中之一原因是現在市面上所出售的課堂輔導資料大多都是互相抄襲,無法體現層次練習的要求。但是筆者認為造成這些現象更主要和更深層的原因是很多英語教師并沒有充分利用好課堂知識的延續性,沒有很好的利用課后時間及時對課堂知識進行進一步的練習。
二、如何設置延續性練習
1.設置基礎性練習。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Lev Vygotsky,1896—1934)在他的“最近發展區理論”中把學生的發展分為兩種水平:一種是學生的現有水平,另一種是學生可能的發展水平。兩者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展區。因此,設置延續性練習時,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重視基礎;同時又要為學生提供略帶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展區而達到其困難發展區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展區的發展。所以布置延續性練習時內容要重視基礎和提高,即讓學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筆者認為知識的延續性學習主要是針對課堂學習的知識,必須保證10-20分鐘再接觸當天的教學內容。
2.開放性和研究性——學生自主出題。《英語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把凡是學生自己能夠獨立做的事情都給學生留出空間,讓學生有時間、有機會去選擇,去決定,去思考,去體驗,去感悟,去創造實踐,去應用。因此,課后的延續性練習的內容要具有開放性和探究性,讓學生真正做自己學習的主人,創造性地去學習。
3.可重復性。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學生總在一些題目反復出錯。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經常發現一種現象,在所任教班級中超過30%的學生出錯的題目,在接下來的練習或者考試中,依然此類題會出現同樣的錯誤。因此,往往在設置基礎的延續性練習時很多時候是從學生的錯題中摘抄出這些練習,所以學生的小組活動中出題就有了依據,也就是平時測試與考試的題目要進行復習并找出錯的題,在出延續性學習的題目時就可以參考,那么學生可以進行有效地復習。在很多時候,學生在復習是比較盲目的,會的題目不斷在重復,而不會的還是不會,所以重復性地出一些學生常錯題目,并且是通過學生自己發現,自己研究后出的題目,對大腦的刺激就更加地大,記憶和思考的量也會加大。
三、不同題型課堂知識的延續性練習的設置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高三英語第二輪復習更注重的是題型的專項訓練,而專項題型訓練也是需要在課堂練習后繼續延伸知識,強化訓練。筆者認為,在很大程度上,高中英語學習的突破的困難就是語言障礙。學生無法很好掌握單詞意思,構成理解上的困難。所以利用以小組活動為形式,保證每天都進行知識的延續性學習,在小組這個小集體中互相互助的潛移默化地掌握單詞意思,鞏固課堂知識是一種很好的方式。現在針對不同的題型,筆者在教學當中應用的一些延續課堂知識的做法。
完形填空延續性學習。完形填空的特點:現行全國I卷高中的完形填空試題是要求考生在充分理解文章的整體內容,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把握上下文的邏輯關系的基礎上,去選擇恰當的選項。因此,情景意義型的命題形式是完形填空試題自身的內在要求。同時,它也是一道綜合性較強的語言測試題,是一種高難度的障礙性閱讀題。而閱讀的障礙在于單詞,完形填空一般不考超綱的單詞,但也會有由考綱詞匯的詞根派生出來的新詞。針對考題特點,延續性練習需要加強學生的派生詞練習和一詞多義的掌握。小組會在課后中需要在每次完形填空練習后對題目中所出現的派生詞與一次多義進行練習,平時進行多積累。
四、結語
高中英語學習的過程,其實需要培養學生的興趣,而這種興趣的培養與保持,筆者認為需要充分創設語境,讓學生參與、體會,并延續地接觸英語相關方面的知識,有利于保持學習的連貫性與知識的全面性,尤其是在高三緊張的第二輪復習中,小組活動集體參與可以更有針對性地發現薄弱的問題,而不是更多在重復已經懂和會了的題目,能夠更有效地復習課堂的知識。
參考文獻:
[1]彭立波.新課程下英語詞匯教學的認識[OL].http://www.9116998.cn/jxlw/ShowArticle.asp?ArticleID=60&Page;=1.
[2]黃文源.英語新課程教學模式與教學策略[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馮忠良,伍新春.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張春興.教育心理學[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