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演蘇
我國企業年金3/4的繳費額主要來自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占比很小,成為企業年金制度發展的“痛點”。
完整的養老保險制度由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和商業養老保險的三支柱構成,基本養老保險為第一支柱,企業年金為第二支柱,商業養老保險為第三支柱。
企業年金是指以員工薪酬為基礎,個人和企業分別按比例提取一定金額統放在個人帳戶下,由金融機構托管,指定專業投資機構管理的補充養老保險制度。
我國企業年金制度的發展
企業年金源自于美國運通公司于1875年建立的企業補充養老保險計劃,經過百余年的發展,企業年金已經成為發達國家養老保險體系的重要支柱。
我國企業年金制度始于1991年《國務院關于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決定提出:“國家提倡、鼓勵企業實行補充養老保險,并在政策上給予指導”。
199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七十五條關于“國家鼓勵用人單位根據本單位實際情況為勞動者建立補充保險”的規定,為建立企業年金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據。
1995年勞動保障部《關于印發〈關于建立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制度的意見〉的通知》,對企業補充養老保險的實施條件、決策程序、資金來源、記發辦法以及經辦機構等具體政策做出規范。
1997年《國務院關于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明確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和基本養老保險的關系,以及發揮商業保險在社會保障體系中的補充作用。
2000年國務院《關于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方案》將企業補充養老保險正式更名為企業年金,明確提出:“有條件的企業可為職工建立企業年金,并實行市場化運營和管理,并確定在遼寧省試點。
2004年1月,勞動保障部發布《企業年金試行辦法》,規定企業年金基金實行完全積累,采用個人賬戶方式進行管理,企業年金基金可以按照國家規定投資運營,企業年金受托人應選擇具有資格的商業銀行或專業托管機構,作為企業年金基金托管人。2月,勞動保障部、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等四部門聯合發布《企業年金基金管理試行辦法》,對企業年金基金的受托管理、賬戶管理、托管以及投資管理進行了規范,該辦法自5月1日起和《企業年金試行辦法》同時施行。兩個辦法的出臺初步確立了信托型企業年金制度的基本框架,明確了企業年金市場化運作的大方向和規則。
我國人口老齡化面臨的問題
截至2016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超過2.3億,占總人口的16.7%;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超過1.5億,占總人口的10.8%。預計到2050年,中國老年人口將達到4.8億,約占全球老年人口的1/4,比美、英、德三個國家人口總和還要多,老齡問題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和轉型帶來新挑戰。
面對人口老齡化的巨大壓力,僅靠政府提供較高水平的基本養老金不現實,發展企業年金將是緩解基本養老保險壓力、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手段。
首先,發展企業年金有利于緩解基本養老保險的壓力。隨著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完善,基本養老保險替代率水平已經達到60%左右。為防止替代率下降給社會帶來的沖擊,使退休人員收入不出現過大的落差,需要發展企業年金彌補空缺。
其次,發展企業年金有利于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對雇主而言,企業年金是員工的一項重要的福利措施和激勵機制,增加企業薪酬方案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和競爭力,促進企業持續健康發展。對企業員工而言,不僅可以提高退休生活質量,還能增強企業的歸屬感、認同感和安全感。
最后,發展企業年金有利于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企業年金的不斷壯大和市場化運營,為資本市場提供長期資金來源,增強資本市場資金供給能力和運行效率。同時,信托模式形成的多個運營主體的分工將促進多層次市場形成,推動金融產品的創新和金融服務業的發展,促進資本市場的創新和發展。
我國企業年金制度的完善
為了貫徹落實黨中央和國務院關于建立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大力發展企業年金制度的要求,在我國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健全和企業年金市場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國家相關部門對2004年的《企業年金試行辦法》(以下簡稱《試行辦法》)進行修訂和完善,出臺了《企業年金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自2018年2月1日起施行。
對比《辦法》與《試行辦法》,可以發現國家高度重視企業年金的發展。
第一,《辦法》對于企業年金的發展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試行辦法》僅從勞動法層面對于企業年金進行保障,而《辦法》則依據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社會保險法和信托法四個法律文件為勞動者享受企業年金的權益提供全方位法律保障。
第二,《辦法》明確了企業及職工的企業年金繳費比例。《辦法》規定,企業年金所需費用由企業和職工個人共同繳納,基金實行完全積累,為每個參加企業年金的職工建立個人賬戶。企業繳費每年不超過本企業職工工資總額的8%,企業和職工個人繳費合計不超過本企業職工工資總額的12%,具體所需費用由企業和職工一方協商確定。
第三,《辦法》明確了企業繳費計入職工企業年金個人賬戶的辦法。《辦法》要求,企業繳費應當按照企業年金方案確定的比例和辦法計入職工企業年金個人賬戶,職工個人繳費計入本人企業年金個人賬戶。企業當期繳費計入職工企業年金個人賬戶的最高額不得超過平均額的5倍。
第四,《辦法》明確了職工企業年金個人賬戶的合法權益。《辦法》規定,職工企業年金個人賬戶中企業繳費及其投資收益,企業可以與職工一方約定其自始歸屬于職工個人,也可以約定隨著職工在本企業工作年限的增加逐步歸屬于職工個人,完全歸屬于職工個人的期限最長不超過8年,并明確了幾種例外情形。
第五,《辦法》明確了職工領取企業年金的范圍與相關政策。《辦法》規定,職工達到國家規定的退休年齡或者完全喪失勞動能力時,可以從本人企業年金個人賬戶中按月、分次或者一次性領取企業年金,也可以將本人企業年金個人賬戶資金全部或者部分購買商業養老保險產品,依據保險合同領取待遇并享受相應的繼承權。出國(境)定居人員的企業年金個人賬戶資金,可以根據本人要求一次性支付本人。職工或者退休人員死亡后,其企業年金個人賬戶余額可以繼承。
我國企業年金制度的突破
目前,我國企業年金的發展并不順利。根據《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6》,2015年我國企業年金繳費金額1,343.17億元,僅占全國各類養老金的3.45%,而同期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32,202.19億元,占比達82.67%。與此同時,企業年金待遇領取260.57億元,僅占養老金支出的0.9%,同期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占比97.02%。數據證明,我國目前的企業年金對退休人員的養老保障提升作用十分有限。
雖然我國曾通過相關稅優政策推動企業年金的發展,但政策的長期效應不足,參與企業年金的企業經歷了從2011年到2013年的高速增長,到2015年又回落到稅優政策前的水平。
同時,我國根據事業單位和企業單位分別實行職業年金與企業年金,職業年金采取強制繳納,企業年金采取非強制繳納。由于事業單位員工收入水平相對穩定,低收入者數量有限,加上相應的財政撥款,職業年金的強制繳納屬于強制養老儲蓄,受到事業單位及其員工的普遍歡迎。但是,由于企業的市場化程度較高,除了缺乏稅負問題,還可能面臨經濟效益不好、用工成本較高的情況,導致企業負擔重,加上基本養老保險和企業年金存在相互擠出效應,在基本養老保險獨大的環境下,企業參與年金的動力不足。
2015年參加企業年金的企業數和職工人數增幅分別僅為2.94%和1.01%,創下歷史新低。參加企業年金的75,454家企業,占企業總數的0.35%,覆蓋職工2,316萬人,職工參與率僅有5.73%,積累基金9,526萬元。
另外,我國企業年金3/4的繳費額主要來自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占比很小,成為企業年金制度發展的“痛點”。從行業分布來看,參加企業年金的行業多集中在金融、能源、電力等具有壟斷、資源性質或盈利性較好的國有企業和效益較好的民營上市企業。
加上我國企業年金的發展呈現明顯的區域特點,無論是基金規模還是增長速度,存在從東到西遞減的梯度結構。2015年,全國職工賬戶數超過百萬的僅有北京和上海,中小企業較多的廣東省職工賬戶突破70萬,而廣西的職工賬戶數不足20萬。
貢獻了全國3/4的城鎮就業崗位的中小企業,其參與企業年金的數量卻僅占企業總數的1%,擴大中小企業的年金參與率將成為突破年金制度發展的瓶頸。
因此,建設和發展我國的企業年金制度,必須準確界定政府責任,正確引導民生預期,合理調整體系結構,增強制度可持續,發揮市場功能,滿足差異化需求。按照十九大相關精神的要求,不斷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逐步落實發展企業年金的相關政策,我國企業年金將會逐步進入健康發展的新時代,發揮其在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