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特西
超過2億人在一年時間內陸續成為共享單車的用戶,這是一件很神奇的事,足以證明出行市場擁有巨大的潛力。
莎士比亞有句經典臺詞:“我猜中了這個故事的開始,我將上帝賦予我的一切都奉獻給了你。但我卻沒能料到這個故事的結局。”對于2017年入局共享單車的各路資本大佬和企業巨頭來說,這句臺詞或許正是他們想說的。
共享單車行業怎么能不按套路出牌呢?這難免讓一部分心心念念盼著合并實現落袋為安的投資人感到焦慮。然而,這還僅僅是人們能夠看到的一個表象,整個行業背后實際上是一個無法預測結局的“局中局”,真正感到焦慮的,或許不只是投資人。
拒絕合并套路:投資人向左,創始人向右
2016年共享單車行業興起的時候,可以說是遍地開花。等到進入2017年之后,整個行業就變成了摩拜單車和ofo小黃車的“二人轉”,這兩家企業幾乎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開始大規模圈錢、圈地。
共享單車的融資,是近年來互聯網領域數額最大、次數最多、密度最高的行業之一。僅摩拜和ofo這兩家企業,就在兩年時間分別完成了ABCDE輪融資。去年6月摩拜剛說拿到6億美元,ofo馬上跟進說獲得7億美元。雙方上演可謂你方唱罷我登場一般的連臺好戲。
帶著幾十億的家底去闖蕩江湖,摩拜和ofo快速打下了自己的江山,甚至已將戰火擴散至海外。據摩拜和ofo的公開數據估算,這兩家目前在全球市場(其中摩拜在12國,ofo在20國)的總投放量達到了1800萬輛,在國內的市場份額超過90%。
摩拜和ofo的發展速度,讓這兩家的投資人頗感欣慰。而看到整個共享單車的市場規模之后,他們的興奮和喜悅更是溢于言表。據艾媒咨詢的數據,2017年共享單車用戶規模達2.09億人,市場規模為102.8億元;預計2018年用戶規模將達到2.98億人,市場規模將達到178.2億元。
已經鏖戰一年半之久的摩拜和ofo,雙方燒錢都在數億美金級別。對于投資人而言,希望早點看到像滴滴快的、美團點評等五大合并的翻版,這樣才能落袋為安。金沙江創投董事總經理朱嘯虎就是最早鼓吹合并的投資人。當然,朱嘯虎并不是唯一一個希望摩拜和ofo合并的人,只不過他這兩年在投資行業聲名鵲起,也更愿意在公開場合“預言”。有趣的是,每次朱嘯虎神預言之后,摩拜或ofo總有一家會出來“打”他的臉。
有一個問題需要特別注意,朱嘯虎雖是ofo早期投資人,但他在ofo的持股比例并不多。那為什么還要拼命地促成合并呢?這可能就涉及到朱嘯虎的另一個明星投資案例——滴滴。
目前,滴滴是ofo的第一大股東,占股超過30%。而朱嘯虎更大的利益是與滴滴捆綁在一起的,因此一定程度上朱嘯虎的觀點反應的也是滴滴的態度。然而,滴滴與ofo從去年7月開始了一場權力的爭奪,程維(滴滴出行創始人兼CEO)派滴滴系高管進駐ofo,外界傳言戴威(ofo創始人兼CEO)被架空。
當人們以為ofo就這樣“滴滴化”的時候,卻上演了一出90后創始人與80后投資人的“硬扛”戲碼。去年11月23日,戴威絕地反擊,滴滴系高管集體“休假”。
此后,滴滴與ofo的關系也開始變得微妙。有業內人士稱,ofo新一輪融資10億美元已經談攏,但始終沒有拿到滴滴的簽字,資金就無法到賬。胳膊和大腿總是擰著干?!
據悉,去年底滴滴已與小藍單車談判收購事宜。雙方當時談判并不順利,“癥結”在于小藍的4億欠款。滴滴還準備了另一個方案,如果收購小藍不成,就自己做。從資金實力看,滴滴自己做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問題在于,很多城市都已經限制新增投放了。其實,無論是收購小藍,還是自己做,滴滴想做大,都面臨這個難題。
ofo的戴威和滴滴的程維,都是非常強勢的創業者。原本ofo與摩拜的戰爭,現在已經看不清敵我陣營了。
市場“留白”:其余玩家的機會
滴滴與ofo“反目”,成為共享單車領域最大的變數。但變數還不止于此。
當大家都盯著摩拜和ofo也就是行業老大老二死磕的時候,老三悄悄地長大了。
2017年摩拜和ofo在共享單車行業可謂是橫沖直撞,直接或間接擠掉了很多小型共享單車企業。據不完全統計,這一年倒下或停止運營的共享單車企業超過30家,其中包括一度風光無限的小藍單車和酷騎單車。然而,最終哈羅單車卻成了行業的第三。
根據哈羅單車的數據,其目前進駐了全國150多個城市,投放單車總量約400萬輛,注冊用戶達8800萬。另外,哈羅還開辟了城市以外的市場,進入了140多個景區。而且,去年12月哈羅又先后獲得兩次融資,分別是4日的3.6億美元D1輪和27日拿到的10億元D2輪。
值得注意的是,哈羅的D輪融資金額與摩拜和ofo的D輪金額大致相當。而摩拜和ofo都是2015年成立,兩家的D輪都是在2017年完成的。而哈羅2016年第四季度成立,一年后就獲得D輪。
這一定程度上表明,資本仍然能夠看得到摩拜和ofo以外的其他玩家,也愿意給它們提供助力。筆者認為,哈羅具有如此吸金能力與背后的投資方螞蟻金服不無關系。所以,哈羅帶來的變數不只是它自己悄悄長大,而是它背后的螞蟻金服。
從這一點來看,現在國內的共享單車市場上,摩拜和ofo究竟誰是第一對行業來說并不重要,它們二者合并與否對整個行業也不再重要了。在筆者看來,它們兩家吃到的蛋糕已經足夠大,胃里裝不下更多,剩下的蛋糕只能留給其他人。
那也就是說,摩拜和ofo是否合并,對于整個行業來說不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市場容量并不會因為它們二者的合并擴大或縮小。其它共享單車企業仍然有機會吃到行業前兩名留下的那一小塊蛋糕。有時候,芝麻也很有價值。
當然,無論是一二線城市的運維,還是三四線城市的拓展,都考驗共享單車企業的運營能力、品牌形象等綜合素質。在這方面,摩拜和ofo在綜合實力上是毋庸置疑的,但其他共享單車玩家如果做得好,也是不可忽視的力量。
出行“局中局”:誰才是真正的對手
超過2億人在一年時間內陸續成為共享單車的用戶,這是一件很神奇的事,足以證明出行市場擁有巨大的潛力。所以,共享單車行業一時間參與者與投資者會蜂擁而上,形成亂局,也就不足為怪了。這么大的蛋糕,誰不眼紅?
然而,有意思的是,共享單車目前的局面是:你以為你知道你的對手是誰,但實際上你并不知道對方有沒有把你當對手。ofo一直把摩拜當對手,而摩拜卻把滴滴當對手。滴滴本來以為自己已經無敵,但又冒出一個美團。
據報道,去年12月29日,摩拜在貴州舉辦了共享汽車上線儀式,摩拜共享汽車(首批上線的都是新能源電動汽車)將在貴安新區及貴陽市主城區試運營,可以覆蓋到當地的主要行政區及商圈。也就是說,從共享單車到共享汽車,摩拜已經將業務觸角伸向了大出行,直接略過ofo,劍指滴滴。
很可能這就是為什么滴滴要布局共享單車的原因之一:一方面是單車出行有一定的市場需求,有利可圖;另一方面就是滴滴要全面覆蓋所有出行業務,應對將來的大出行戰爭。
作為出行領域的老司機,程維顯然很有經驗,看到摩拜出招,他沒有著急接招,而是先把滴滴抬得一個更高的層級。此前程維就表示:“馬上會有巨大的全球戰役,滴滴與優步在全球會有激烈競爭,但這個比賽也不是終點。未來滴滴的對手將是谷歌、特斯拉,更大的格局在面向未來的交通和汽車體系。”無形當中,滴滴的對手就變成了谷歌、特斯拉這些巨頭。
不過,滴滴跟優步的全球競爭那是未來的事,眼下最著急的是美團已經扎進滴滴腹地,在全國多個城市上線打車業務。不知道作為摩拜第一大股東、美團第一大股東、滴滴第二大股東的騰訊,看到“盟友”們這樣互相爭斗,作何感想?不過有一點毋容置疑,幾年之后的大出行領域,騰訊已經邁進去一只腳了。
眼看騰訊先行一步,阿里也不甘落后。阿里系投資人不僅出現在ofo的投資名單中,而且螞蟻金服又成為哈羅的重要股東。不僅如此,在哈羅的投資者名單中,還能看到富士達、威馬汽車等直接與出行業務相關的企業。可以說,阿里系要做的絕不是ofo與哈羅的左右互搏,而是大出行的重要一步。
筆者認為,共享單車只是大出行戰局中的一個小局,在整個戰局中,很難厘清誰是誰的對手,即便互為“盟友”,也難免在未來的大出行爭奪戰中正面對決。
至于結局,誰能預測得到呢?正如周星馳經典電影《大話西游》中的這句臺詞:“我猜中了開頭,可是我猜不著這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