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悅萍
摘 要:檔案界關于檔案起源的討論至今仍未停止,原始記事論、文字起源論、國家和階級起源論是其中最突出的三種。本文將在簡單回顧這三種檔案起源學說的基礎上,給出自己的觀點并說明理由。
關鍵詞:原始記事 文字產生 檔案起源
研究檔案起源問題應先明確幾個概念,首先什么是“起源”?簡單來說,起源是事物產生的根源,檔案的起源使檔案作為一種社會事物具有了完整性和一定范圍的普遍性。其次要明確檔案的概念,本文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的檔案概念:“ 本法所稱的檔案, 是指過去和現在的國家機構、社會組織以及個人從事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技術、文化、宗教等活動直接形成的對國家和社會有保存價值的各種文字、圖表、聲象等不同形式的歷史記錄。”
20 世紀50年代的檔案起源問題集中在“階級社會起源說”和“人類社會產物說”兩種觀點的爭論上。曾三同志于1979年8月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檔案工作會議所作講話中重新提出了關于檔案起源問題的討論。他對檔案是階級社會的產物的提法表示了懷疑,提出“檔案只是在有了階級,有了國家之后才產生的嗎”?“ 最早的檔案為什么不是關于生產的記錄呢?我覺得這些問題還可以研究”。到20世紀70、80年代,討論檔案起源的文章多了起來,各種起源學說相繼受到檔案學界的關注。
第一種是原始記事論。這種觀點認為檔案起源于結繩、刻契等原始記事。北美易洛魁人的貝珠帶等原始記錄物就屬于檔案,有學者認為:“貝珠帶是易洛魁人在社會活動中處理公共事務的原始式‘文書,保存下來就形成了記錄歷史情況的原始式檔案。”結繩、刻契、貝珠帶等記事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記錄和反映了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已具有備忘、信守、憑證等初步作用,具備了檔案的雛形。
第二種是文字起源論。這種學說認為文字是初期檔案的表達形式,精確的記事離不開文字,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交往的擴大和文字的發明,人們便開始使用文字記錄,文字從一開始就用于記事,根據檔案定義,這些記事中的有價值的一部分就是檔案。
第三種是國家和階級起源論。這種觀點指出國家的產生使得政治、經濟、文化活動規模擴大,需要記錄的事物增多,國家為了管理,需要文字記錄事物,統治階級為了表達自己的意志,才產生文書和檔案。只有出現了國家,通過國家統一各種不同形式的文字,文字才可能得到發展,文字的應用范圍也才能更加廣泛,其記錄的技巧也會相對地提高,有條理的文字才會應運而生。
我認為檔案起源于文字產生。
檔案最重要的屬性是備以查考性,這就要求檔案記錄的信息能夠被查考者理解。文字的產生經過了漫長的發展歷史,從原始社會末期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文字到甲骨文再到后期統一的、成熟的文字。用文字記錄的信息能完整反映當時的事件情況,且很容易被查考利用。這也否定了原始記事起源學說,因為在文字產生之前的“腦記”“口傳”時期,人們通過結繩等方式記錄下來的事件信息只對當事人有提示作用,其他人在沒有當事人告知的情況下無法接收這些記事方法想要傳達的信息,千年以后的我們更無從得知當事人結下的這個繩代表的信息含義,也就不具備查考價值。
文字產生之后的記錄是有檔案意識的記錄,這種自覺性的記錄行為專門為以后的查閱使用而服務。文字產生以前,人們也會形成一定的記錄材料,但沒有保存的需求,因為原始記事材料只是起到幫助記憶的功能,沒有記錄事件的功能,所以記事材料也不會集中存放、統一管理,即使有當時被用來記錄信息的資料流傳下來也不具備查考價值。文字產生之后,記錄活動明顯的帶有了檔案意識,文字記錄產生的文書被有意識的保存下來,做統一收集管理以備查考。可以說,這種有意識的保存行為就是早期的檔案工作,人們將文書和來往書信保存下來就形成了檔案。有觀點認為,甲骨檔案已具有了完整的管理學意義,它有庫房、排架規則和保管者,它和檔案工作相連接。因此,它是具有了完備的社會性意義的檔案起源。②
文字的產生為檔案的形成提供了社會的客觀可能性。“檔案的產生必定是以文字產生為前提條件,因其是記錄社會活動的最早的工具,可以說檔案的產生是和有體系的文字產生相一致的”。人類利用檔案的需求和愿望早已產生,并不是必須在階級社會或國家形成后才出現,文字的產生使事件的表達更加精確,國內的金石、簡牘,國外的泥版檔案、紙草檔案都是用文字書寫表達的,檔案是人類社會發展列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經歷了一個從萌芽到不成熟形態,再到比較成熟形態的產生過程,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繼續發展著,它所包含的內容與范圍愈來愈擴大,文字的產生使大量記事成為可能。
當然我認為國家和階級起源論也具有一定的道理,比如文書和檔案很大程度上形成于統治階級為了表達意志而進行的文字記錄與管理活動,“檔案和檔案工作是出見階級和國家后,由于國家管理事務和統治為需要,而把有條理的數量日益增多為文件保存起來以備查用的情況下產生和形成的。”文字在產生初期是不成熟的,記錄的信息還是不完整的,所以形成的記錄資料不會被保存。國家出現后,統治者促成了文字規范進程,有條理的文字形成和出現,記錄的水平和技巧提高,形成的記錄材料被重視并保存下來形成檔案。從這個角度理解,國家的產生應該是檔案產生的前提條件。李鳳樓等所著《世界檔案史簡編》,在“ 檔案的產生” 一節中引用了斯大林這段話:“這些文書和來往書信被人們保存起來以備日后查用,就成了檔案。因此,可以說,檔案文件是在具備兩個條件后產生的,一個條件是有了文字,另一個條件是出現了階級,出現了國家。而其中的任何一個條件都是必不可少的。”
不同的檔案起源學說都有一定得道理,比如我國的一些學者就突破了階級、文字等條件論的厚重屏障,認為結繩與刻契,在一定程度上記錄和反映了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已具有備忘、信守、憑證等初步作用,認為它是遠古時期最原始的檔案。在檔案界對這一問題達成共識形成定論之前,為了更好地研究檔案起源,我認為對各種學說都應持客觀態度,每一種觀點的提出都是有理有據的,而且不可否認的,都有其積極意義,所以,正如曾三同志說的:“過去我們曾經說過,有了階級斗爭,有了文字,就有了檔案工作。我說可能將來有人研究出來,在原始社會,在階級斗爭產生以前就有檔案工作。如果同志們有機會、有興趣去研究,我很歡迎這個研究。”我們應該在檔案起源問題的探索中博采眾長,促進我國檔案理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3]王景高.檔案研究30年(之一)——關于檔案起源的研究[J].中國檔案,2009(02):34-36.
[2]丁海斌.檔案學三題小議——檔案定義、起源與檔案學科屬性[J].檔案學通訊,2008(02):20-23.
[4]吳寶康.檔案起源與產生問題的再思考[J].檔案學通訊,1988(05):4-8+19.
[5]何致武.也談檔案起源的問題[J].云南檔案,1994(01):24-26.
[6]段公健.檔案起源探微[J].機電兵船檔案,1999(05):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