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改
摘 要:近年來,隨著國家的強農惠農政策不斷加大,土地流轉價款及征占地補償標準越來越高,農民維權意識增強,造成土地糾紛上訪逐年增多。本文主要對農村土地在二輪承包、流轉期間出現的糾紛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的途徑。
關鍵詞:農村土地糾紛;解決途徑
1 前言
農村土地承包合同是指發包方與承包方之間就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確認所訂立的承包經營合同,自然資源主要有土地、山嶺等。誰承包了土地,誰就會成為土地的所有者或是使用者,從而具備所有權或是使用權,這是與農民的利益息息相關的。在我國,容易產生合同糾紛的土地承包、發包之間的關系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出租、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轉讓等,這些都是土地承包經營類的物權糾紛。
2 引發農村土地糾紛主要類形
2.1 土地承包引發的糾紛
(1)未搞二輪延包。個別自然村村干部不重視,認識不到位,特別是山莊窩鋪,土地貧瘠,人口稀少,甚至無人居住(有的戶口還在),棄耕撂荒現象較多,未搞二輪延包,當時的村干部對棄耕撂荒的耕地以“四荒”的形式進行拍賣或承包給他人并簽訂合同頒發證書。十幾年過去了,現在農戶提出來他要承包土地。
(2)未簽二輪合同。1998年、1999年全縣開展二輪延長承包,有的農戶早已把自己一輪承包的土地讓別人耕種,簽訂二輪承包合同時,有的發包方未通知本人,有的也無法聯系,特別是外出務工、經商人員當時對二輪延包不聞不問,“三提五統”農業稅也不交,常年在外,沒有簽訂二輪延包合同,現在年齡大了,土地也在增值,他提出要承包一輪時種的土地。
(3)劃掉承包地塊。有的村已與村民簽訂二輪承包合同,但由于地塊偏遠,緊鄰山、溝,村民不種,造成棄耕撂荒多年,當時稅費攤派較重,村集體經濟窮,于是村干部劃掉農戶承包合同中的這一地塊(有的未劃掉),把這一片地租賃或承包出去,增加村集體收入,村民十多年來不說不管,現在提出來那是他家的承包地。
(4)放棄承包經營權。有的農戶他也參加了二輪延包同時與村委簽訂了二輪延包合同,但與一輪他所分到的土地相比,有的農戶承包地塊有增有減(包括互換的土地),有的農戶只有減少,按照他與村委簽訂的二輪合同,已放棄部分土地承包經營權,但現在他提出要承包減少了的那部分土地。
2.2 土地流轉引發的糾紛
(1)流轉合同不規范。鄉村雖有農戶的二輪承包合同檔案,但延包后該農戶承包的土地已發生流轉,有的雙方只有口頭協議,沒有簽訂書面流轉合同,即使有流轉合同,但合同內容約定不明確,不嚴謹,導致雙方對流轉合同的內容認識不一致,從而發生糾紛。如X村雙方農戶在簽訂流轉合同時,未用規定的“轉讓或轉包”流轉形式,而是用“轉給”,就“轉給”一詞不能定性是轉包還是轉讓,因為轉包和轉讓是有很大區別的。
(2)流轉價款相對低。當時簽訂流轉合同時未考慮物價上漲、土地增值等因素,且簽訂的時間較長,現在農戶要提高流轉價款,實行隨行就市,導致雙方對流轉價款產生分歧,從而發生糾紛。如X農戶在2002年與一企業簽訂流轉合同,約定流轉年限為二輪剩余年限,流轉價款為每年120元/667m2,2010年之后全縣平均流轉價款為500元/667m2左右,由此該農戶要求增加流轉價款。
(3)未變更承包合同。村民簽訂二輪承包合同后,有的農戶提出退地,有的未上交稅費,還有的棄耕撂荒,按承包土地當時的相關政策,村委會有權收回土地另行發包,但村委會沒有及時變更承包合同,沒有以書面的形式通知農戶收回土地,就另行發包,從而產生糾紛。
(4)村民簽訂二輪承包合同后,執行縣、鄉、村整體規劃時。有的農戶不執行或無能力執行規劃,村委便由其它農戶來執行,有的執行規劃后,繼續種植,不歸還原承包戶,有的造成承包地與地面上的附著物不屬同一戶,最終原承包土地的農戶要求歸還或去掉附著物進行種植,從而產生糾紛。
3 農村土地承包糾紛的解決方式
3.1 協商
發包方與承包方之間發生土地承包糾紛,在雙方都是自愿的前提下,雙方各讓一步,并且自主進入協商過程,達成協議,解決糾紛。
3.2 調解
發包方、承包方雙方之間發生了糾紛,在雙方不能自主協商解決的情況下,由雙方自愿,可申請村委會或其它民事調解機構進行調解,通過調解機構的調解,雙方當事人的意見最后達成一致,即解決糾紛。需要注意的是,調解必須是在雙方當事人完全屬于自愿的基礎上進行,而且要保證在調解的全過程中雙方始終是自愿行為。調解進程中,當事人任何一方都可以對調解的內容提出異議,一方當事人愿達成協議的就是調解失敗。如果是經過調解后達成了協議,但是在履行協議的過程中,當事人中的某一方反悔了,其要求終止協議,這種現象也屬于調解失敗。
3.3 仲裁
發包、承包雙方之間發生了土地承包事由的合同糾紛,在不愿意通過協商或是調解的形式來解決,或者是在通過協商、調解方式都不能解決的情況下,當事人可申請仲裁機構進行仲裁。仲裁是公正的,也具備簡便特性,有利于糾紛的快速合理解決,因此是目前深受當事人青睞的解決土地承包合同糾紛的途徑。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糾紛屬于特殊的經濟糾紛,不受用于仲裁法對一般經濟糾紛的規定。我國現行的有關土地承包糾紛的仲裁規程大多是地方制定的地方性法規以及政府規章。《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五十二條對仲裁機構的仲裁效力作了比較明確的規定,發包、承包雙方當事人的任何一方對仲裁結果不服的,可在規定的法律時限內向當地的人民法院提出起訴,如果逾期沒有起訴,則裁決書即具有法律效力。這一規定可以幫助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依據。
3.4 訴訟
發包方與承包方當事人之間發生土地承包合同糾紛,不愿意協商、調解的,或是通過協商、調解也不能解決糾紛的,在不接受仲裁時,任何一方可以向當地的人民法院起出訴訟請求,通過庭審來解決糾紛。以往的通過訴訟途徑來解決的土地類糾紛,大多是案情相當復雜、利益沖突較大,但案件數量較少。這種情況的雙方當事人關系相對緊張,很難通過協商、調解途徑解決糾紛。隨著農民群眾法律意識的日益提高,通過訴訟來解決土地承包合同糾紛將會被越來越多的當事人所接受。
4 結束語
總之,重視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物權保護,可從根本上穩固我國土地的使用制度,從而減少此類合同糾紛的發生頻率。
參考文獻
[1].河北省農村土地承包條例[N].河北日報,2013-08-08(011).
[2]張莉.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糾紛解決機制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