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偉
摘 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全面解剖財政結構、分析財政增長趨向,探求財政增收渠道,對于促進財政經濟的健康發展、促進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意義重大。本文以湖北省孝感市云夢縣為例,以財政收入結構分析為切入點,對當前縣級財政部門如何拓展財政收入渠道,促進財政收入增量提質作一些探討。
關鍵詞:縣級經濟 財政收入 增量提質
一、該縣財政收入總體規模
財政收入的增長與地方經濟的發展有著緊密的內在聯系,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綜合反映。
(一)該縣財政總收入及稅收收入(含中央部分)
從2013年到2016年,財政總收入規模從12.02億元上升到17.64億元,凈增5.62億元,四年增長了46.8%,年遞增11.7%;稅收收入規模從8.92億元上升到12.48億元,凈增3.56億元,四年增長了39.9%,年遞增8.8%。四年里稅收收入占財政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74.2%、72.7%、72.6%、70.8%,稅收占比雖然逐年下降,但仍保持在70%以上。
(二)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及稅收收入總體規模
從2013年到2016年,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規模從9億元上升到13.21億元,凈增4.21億元,四年增長了46.8%,年遞增10.1%;稅收收入規模從5.9億元上升到8.06億元,凈增2.16億元,四年增長了36.5%,年遞增8.1%。稅收收入占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比重分別為:65.6%、64.2%、64.4%、61%,稅收占比雖然逐年下降,但仍保持在60%以上。
二、該縣財政收入結構分析
(一)2016年云夢縣財政總收入分部門分析
2016年,稅收收入總量達12.48億元,占財政總收入的71%,稅收收入仍然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其他收入只占29%。
(二)2016年云夢縣財政總收入分級次分析
如果將云夢縣分為縣直、開發區、城關、開發區周邊鄉鎮(伍洛、吳鋪、義堂、曾店)和其它鄉鎮(隔蒲、沙河、道橋、清明河、下辛店、胡金店、倒店)五個部分進行分析,2016年,縣直完成10.51億元、占全縣財政總收入的60%,開發區完成2.01億元、占全縣財政總收入的11%,城關完成1.26億元、占全縣財政總收入的7%,開發區周邊4個鄉鎮完成1.83億元、占全縣財政總收入的10%,其它6個鄉鎮完成2.04億元、占全縣財政總收入的12%。
三、該縣財政增收中存在的問題和隱患
從財政收入結構分析中,可以透視或折射出云夢財政快速增長的同時,也暴露出該縣域經濟發展以及結構調整過程中存在些問題和隱性。如不高度重視,研究對策,做到揚長避短,必將成為制約云夢財政較快增長和經濟健康發展的瓶頸。
(一)從財政收入結構來看:
1、稅收比重呈逐年下降趨勢。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拉動下,全縣財政收入大幅增長。但稅收收入在財政總收入及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中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趨勢,這說明財政收入質量下滑,財政實力下降。
2、稅收占比不高。2016年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中稅收占比為61%,低于全市1.7個百分點;工業稅收占比均為30%左右,低于全市近10個百分點。
3、區位結構不合理。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縣直的財政總收入是全縣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占全縣財政總收入的60%,開發區、城關、伍洛、吳鋪、義堂、曾店的財政總收入是全縣財政收入的第二來源,占全縣財政總收入的28%,隔蒲、沙河、道橋、清明河、下辛店、胡金店、倒店等地的財政總收入占全縣財政收入比重僅12%。
(二)從經濟運行來看:
1、傳統制造業競爭加劇,稅源增長下滑。一是競爭激烈,利潤下降。隨著經濟下行壓力的不斷加大,該縣鹽化包裝、紡織服裝、金屬制造等傳統制造業面臨的競爭日趨激烈,盈利空間進一步壓縮,利潤水平不斷下降;二是營改增后,支柱行業稅負下降。2016年全面實施營改增實施,非營改增納稅人增加進項抵扣稅款和大部分營改增納稅人稅負水平下降減少稅源,第二產業支柱企業不穩對地方經濟財力的影響較多。
2、新興制造業帶動和創稅能力不強。近年來,隨著“一區三園”計劃的全面實施和推進,云夢新興制造企業的發展逐漸加快,給縣域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新企業帶動和創稅能力不強的問題也凸顯出來。一是部分企業由于前期進項較大,短時間內無法形成創稅能力。如中一科技公司,自投產以來所實現的稅收全部用于沖抵前期進項,四年來累計沖抵固定資產進項稅額2000多萬;二是以稅收優惠條件引來的項目,有一些沒有進行有效的稅收籌劃,最終并沒有為本地帶來財政收益。如益嘉林業公司,占地500畝,五年來共實現國稅稅收116萬元。
3、現代服務業和生活服務業發展不夠。近年來,由于經濟、政策、競爭、資金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響,全縣現代服務業和生活服務業的登記納稅人僅有1529戶,占總登記戶數的22.3%;2016年兩個行業共實現稅收868萬元,占總收入的1.3%,其發展空間和潛力還有待進一步挖掘。
4、中小企業發展不夠,稅收貢獻偏弱。云夢中小企業仍停留在分散經營,單打獨斗的層面,沒有與地區支柱產業和重點企業全方位、多角度對接,競爭能力不強,稅收貢獻偏弱。2016年,全縣年納稅額在100萬元以下的企業實現稅收僅占當年全部稅收入的17.6%。
(三)從當前財政收支狀況來看。新常態下,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傳導到財政稅收領域,供給側、營改增及“放管服”等系列降稅減費改革政策,再加上養老保險、干部教師調資、民生性地方配套、農村基層“三支隊伍”待遇落實等多重政策性剛性支出疊加,財政面臨的收支壓力前所未有。
四、拓展縣級財政收入渠道的思考
稅收來源于經濟,財政拓收的根本出路在于發展壯大地方稅源經濟,強化稅收征管,提升服務質量,推進財政改革,全面提升縣域經濟綜合實力。
(一)、堅持把培植財源作為財政增收的戰略取向,努力在促進發展上再添新活力。培植和壯大財源,保持財政較快增長。
1.在總體思路上必須重在做強主體財源、培育后續財源、穩固基礎財源,形成立體多元、優勢互補、進退有序的財源體系。
2.在實際行動上要搶抓國家結構調整、工業轉型升級和發展新興戰略產業的重大契機,深入貫徹國家產業政策,積極向上爭取項目資金,著力扶持有優勢特色、高附加值和核心競爭力的實體經濟,夯實基礎財源。從政策支持、資金扶持、優質服務等方面強化工作,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聚集、放大”效應,綜合運用財政擔保、貼息補助、專項獎勵等財政杠桿,暢通銀企融資渠道,解決企業發展中的短板和制約瓶頸,壯大主體財源。
3.在筑巢引鳳上繼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優化環境,整合資源,集優扶強,加快在談、在手、在建及改造項目實施進程,吸引更多的項目、更多的企業留駐,
4.在薄弱稅源上大力支持和發展商貿物流、餐飲服務、文化產業和旅游休閑業以及與此相關的行業有量的發展和質的躍升,充分挖掘城鄉潛在財源,培植后續財源。將政策、項目、資金向現代農業產業集中,進一步提升農業產業規模與效益,狠抓特色農業發展。
(二)、堅持把依法征管作為財政增收的主攻方向,努力在增量提質上再拓新空間。一是加強財政征管聚財。切實加強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稅種的跟蹤管理,不斷完善征管措施,做到應收盡收,確保主體稅收穩步增長。二是加強非稅管理聚財。嚴格執行“收支兩條線”管理規定,支持執法部門依法行政,收入繳入財政專戶或國庫,實行收繳脫鉤和罰繳脫鉤,完善銀行代收制度。三是繼續完善重點稅收稽查聚財。繼續完善收入分析、納稅評估、稅源監控、稅務稽查“四位一體”征管互動機制,嚴厲打擊偷、逃、漏稅行為。千方百計堵漏增收,積極挖掘潛在稅源,開發增量稅源,夯實基礎稅源,拓展增收空間。
(三)、堅持把優質服務作為財政增收的重要推力,努力在優化環境上再強新舉措。良好環境建設是財源建設的“加速器”。一是營造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堅持內資、本地客商,外資、外商,一視同仁,著力激活民間資本,引導全民創業。二是營造良好的政務環境,全面推行“一站式”服務制、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等多項服務舉措,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不斷提升財政隊伍素質,提高工作效率。三是營造積極的金融環境,增強中小企業自我造血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四是營造寬松的政策環境。設立技稅收貢獻獎、出口創匯獎、成長工程獎、產業集群獎、品牌創建獎、節能減排獎等,激勵企業爭先創優,落實行政性收費減免優惠政策、降低企業成本,幫扶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
(四)、堅持把推進財政改革作為財政增收的強力支撐,努力在創新管理上再加新力度。認真學習和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以安全和效率為核心,緊緊圍繞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認真研究財政改革中的熱點、重點和難點問題,制定切實有效的應對舉措,在更新、更廣、更深的領域推進各項改革,促進體制機制創新,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在促進經濟增長、優化經濟結構和調節收入分配方面的重要功能,更多地關注社會公平,建設和諧社會,為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曾艷,朱琳,關于推動城市經濟增長轉變的相關財政稅收政策應用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017.10
[2]許明,探討促進城市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財政稅收政策[J].科學與財富,2016.12
[3徐東平,淺析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的財政稅收政策[J].經營者,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