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李冰漪

國內機器人的應用,京東物流一馬當先。2017年夏天,京東配送機器人在中國人民大學順利完成首單配送任務,這代表著機器人配送由可能逐漸變為現實。京東在機器人應用方面走在了國內快遞企業前列,因此也讓人們急于想了解內情。日前,本刊記者就此對京東集團X事業部無人倉數據智能部負責人秦恒樂和京東物流首席規劃師、無人倉項目負責人章根云進行了采訪。這些機器人不僅能夠依據系統指令處理訂單,還可以完成自動避讓、路徑優化等工作。無人倉是京東在智能化倉儲方面的一次大膽創新,其自動化、智能化設備覆蓋率達到100%,可以應對電商靈活多變的訂單的業務形態。
在分揀場內,京東引進了3種不同型號的智能搬運機器人執行任務;在5個場景內,京東物流分別使用了2D視覺識別、3D視覺識別以及由視覺技術與紅外測距組成的2.5D視覺技術,為這些智能機器人安裝了“眼睛”,實現了機器與環境的主動交互。
比如在廣東麻涌分揀中心,京東物流在1200平方米的平臺上,引入了300個代號為“小黃人”的分揀機器人進行取貨、掃碼、運輸、投貨。機器人投用減少了86%的分揀人工,貨物分揀更及時、準確、安全。投用后貨物分揀效率更高,單小時處理能力能夠達到12000件,分揀員工從
對于京東的機器人應用,京東物流首席規劃師、無人倉項目負責人章根云介紹,京東無人倉的最大特點是對于機器人的大規模、多場景的應用。在京東無人倉的整個流程中,從貨到人到碼垛、供包、分揀,再到集包轉運,應用了多種不同功能和特性的機器人,總數量達近千個,而300多人減少到40多人,減少了86%的人工,貨物分揀更及時、準確,分揀環節的減少讓貨物搬運次數相應減少,貨物更有安全保障。

秦恒樂認為,目前國內機器人企業呈百花齊放的局面,代表性的企業主要有京東、新松等幾家。而京東作為國內的電商巨頭,屬于需求側驅動供給側機器人企業、互聯網+的機器人企業;新松則是典型的國內老牌機器人技術積累深厚的企業,可謂是國內機器人企業中的貴族。
談到今后機器人的發展趨勢與前景,秦恒樂認為,當前制造業領域機器人的發展趨勢趨于平緩,但物流行業、服務行業的機器人應用呈現迅猛上揚趨勢,涌現出巨大的市場機會。目前京東比較熟悉的是在物流行業,比如京東的地狼貨到人系統、天狼貨到人系統都是機器人應用的典型案例,預計今年京東在倉庫內部署的機器人數量超過千臺。
秦恒樂表示,物流行業的機器人解決了搬運和揀選、分揀三個環節,之前這些都是用人力進行,使用機器人之后,能大大節省人員的體力投入,并極大地提升了效率。因為場景清晰,動作簡單標準化,并且在短時間內需要大量重復動作的環節更適合使用機器人。可以預見,未來物流機器人、服務型機器人、醫療機器人等行業將會出現井噴式增長,尤其是物流機器人的應用場景與需求量巨大。
評價人工和機器人處理能力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處理效率的對比、單均成本的對比及對于倉庫環境的改造要求。對于物流機器人來說,平衡點就在于使用機器人使得單均成本和使用人工的單均成本能達到平衡,也就是投入與產出的平衡點。
當然,機器人的發展也會遇到一定瓶頸,也可以把發展瓶頸理解為需要攻關的地方,那么在復雜場景、動作、動態條件的環境下,機器人是否能夠完成任務,并且本身的成本可控,對于機器人廣泛應用上確實是個挑戰。




秦恒樂坦言,目前國內的機器人發展態勢對于傳統的國際四大機器人家族絕對是一股異軍突起的力量,但是國內要想趕上世界一流企業,還有很大差距。從硬件質量上來比較,由于國內制造精度,材料等方面的不足,在整體機器人硬件質量上沒有國外高;從軟件算法質量上比較,國外的人工智能技術相對于國內整體比較先進,但是國內的追趕速度非常快;從應用場景上比較,由于國內電商物流的發達以及人工紅利的下降,各電商巨頭、物流巨頭均在想方設法拓展機器人應用場景,以需求驅動機器人落地。但技術積累上不能盲目求多,更要求精;另外上游元器件的發展上也要有深刻的技術積累,而不是關鍵的零部件只能依靠進口;從材料、加工精度上,更是需要有工匠精神的積累。只有做到了這些,我們才有趕超世界一流企業的底氣,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