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本刊記者 孫昊

成立于2014年的快倉是自動化搬運設備領域的新兵。但就在短短的四年內,快倉卻占據了類KIVA機器人領域近40%的市場,發展之快令人咋舌。日前,記者采訪了上海快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CEO楊威先生,請讀者來分享快倉的成功經驗。
楊威:快倉智能科技于2014年成立,在2016年的雙十一戰場上一炮走紅,目前已成為國內最具知名度的智能倉儲機器人企業之一。快倉的愿景是,要用智能機器人技術完成倉內智能駕駛,讓搬運無人化。我們認為,未來五年內“倉庫內不會再有人類從事搬運勞動”將會成為現實。快倉的產品特點,就像它的名字一樣:快。機器人部署的速度快,任務的執行速度快,客戶訂單履行的體驗快。其次,智能化也是我們的主要特點,所有的倉庫機器人系統,看上去都只是一個小小的運輸機器人在搬運貨架,但是它背后卻有著非常復雜的算法做支撐,各種各樣的數據挖掘和信息集成系統,體現了復雜的人工智能和勞動者的智慧。我們的產品全都是自主研發,具備高效、精確、靈活、低成本的核心優勢。通過快倉自動化系統,客戶可以節省50%的人工,并實現更好的投資回報率。
楊威:快倉是一家非常踏實的,靠從底層做技術研發起家的企業。我們對自己的企業發展路線有著清晰的規劃,不會因為某一種技術路徑快就去采用,而是要看這一路徑能否滿足未來的商用場景。舉例來說,機器視覺識別技術已經是在AGV行業里非常成熟的技術,但是倉庫機器人的方案和傳統AGV不盡相同。因此我們不會盲目跟風購買智能相機去做機器視覺,而一定要針對客戶具體工況打造我們自己的機器視覺處理平臺。快倉提供的是以場景驅動的,有各種軟件算法支撐的,靠機器人執行的一套綜合解決方案。一個微商的倉庫可能只有十幾個SKU,而像天貓超市這種長尾倉有3萬個SKU,它們的優化策略不可能一樣。我們要針對不同的場景挖掘它的特征,為它建設匹配的業務流程、匹配的算法、匹配的優化能力和參數,用最合適的機器人和最合適的業務流程把業務做完。
楊威:目前我們的客戶基本都面臨著幾個普遍性問題:首先就是勞動力成本日益提高,但更大的問題是,倉儲人才市場嚴重供不應求,熟練工人并不好找。倉庫的管理也變得越來越復雜,隨著倉庫員工主力向年輕化發展,人員流失率相比之前高了很多。其次,隨著新零售的概念深入人心,客戶希望我們的供應鏈要以zara、H&M為標桿,要變得更敏捷,這就對倉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另外,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倉庫投資成本也在增加,不管是成本管理還是場景需求,倉庫都面臨著很大的壓力。商家對于投資也越來越謹慎,自建倉庫只有有錢的企業才會考慮,這就催生了一個新變化,那就是第三方倉儲企業的崛起,我們要更多地考慮他們的需求。快倉要做的是四面墻的智能駕駛,其核心是人機協作。人和機器人要能一起工作,就需要機器人對人有感知,有響應。除此之外,還需要不同的設備,比如叉車、托盤車、地牛和機器人之間能夠做到通信協同,實現水平轉運和垂直轉運的有機整合,這是我們正在關注的問題。除此之外,柔性也是快倉機器人的一大優勢。以我們快倉和菜鳥合作的廣東惠陽倉項目為例,由于業務流程的變化,貨架上的商品需要移動,我們選擇在凌晨搬倉,全程僅需1小時。搬倉結束后可以直接進行揀選工作。這一案例證明了機器人系統的強大柔性:今天這個倉庫是租的,沒關系,需要搬遷的時候隨時可以搬走,不需要盤點,不需要整理,實現無縫切換,搬遷后馬上就可以進行作業。
楊威:2017年3月,快倉獲得了菜鳥網絡的2億元戰略投資,逐漸獲取了更多的訂單和客戶。2018年,菜鳥向我們下達一萬臺機器人訂單,這對我們是很嚴峻的考驗。好在近兩年,我們明顯感覺到整個產業鏈開始松動了。過去我們的行業規模很小,上游的供應商并不看好我們的發展。但現在他們都把我們和當作最有潛力的客戶,配合度非常高。這對我們是重大的利好,意味著我們可以拿到最好的零配件,能夠招募到最好的團隊來進行研發。隨著整個產業鏈對于機器人替代人力、倉庫搬運自動化智能化這個趨勢達成共識,越來越多的供應商會加入進來,跟我們配合。現在這樣的歷史大潮擺在我們面前,對我們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我們越來越覺得,做出一個單一的產品無法解決客戶的痛點,現在我們希望利用身邊的這些資源,真正實現倉庫智能駕駛和倉內的無人搬運。
楊威:現在這個時代,對于倉儲自動化及智能化設備的發展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俱備。倉儲這一領域的發展速度非常快,而我們的勞動力衰減又很迅速,這就導致很多客戶不得不主動做出改變,選擇用機器人來替代人類。有一些企業認為,這個行業是產業引導客戶,通過企業創造需求之后來引導客戶,從而把產品賣掉。對此我并不完全同意,現在電商行業的發展現狀恰恰相反,是客戶不停在推動我們的發展,而目前我們行業的產品還不足以滿足客戶的需求。相信在未來,隨著我們這個行業的進一步發展,機器人產品解決方案可以更好地滿足客戶的需求,成為眾多倉儲企業的第一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