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清末留日學生,作為近代一個新的知識分子群體,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極重要的地位。相關史料證明,湖北省留日學生人數在全國居于前列,成為留日學生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鑒于此,本文從人數角度對湖北省留日學生進行梳理和探討。
關鍵詞:清末湖北;留日學生;人數
19世紀末20 世紀初,留日熱潮遍及全國,地處內陸的湖北,是全國派遣留學生較多的省份之一。清末湖北籍貫的留日學生人數問題至今在史學界尚無探討的專文,故筆者擬就這一問題作一點考訂。
1896年3月末,清政府派熹祐為出使日本大臣,隨帶學生13人赴日求學。實藤惠秀及大多學者認定此為近代中國人留學日本的發端。而此行學生雖有數人由湖北派遣,但湖北籍的只有戢翼翚,為湖北房縣人,可謂是湖北赴日留學第一人。[1]故,湖北留日學生史始于1896年,且該年僅一人。于1898年清政府正式制定派遣留學生制度,湖北地區每年指派大量社會人群,如學生、官員、工匠、官兵等赴日游學游歷。是年10月,清政府通令各省選派學生留日,湖北省從武備、兩湖學堂選派學生20人赴日學陸軍,是為湖北省官費留日學生之始。這批留學生有吳祿貞,盧靜遠,劉邦驥,鐵良等人。[2]據此,該年赴日的湖北留學生當為20人。1899年湖北派78人赴日留學。[3]1999年的《湖北通史 晚清卷》中講到:“1899年,湖北先后派出吳祿貞、吳元澤、萬廷獻、劉邦驥等20人赴日本學習陸軍,王榮樹、屈德澤、權量等學習實業,還有一批人學習農業,故此年湖北留學日本者不少于七八十人。”[4]這就是1899年的大概留日人數。精準人數則可從唐斌的《清末留學進士、舉人群體研究》中表4-6歷年各省督撫、要員派遣官費(公費)留學生情形表截取湖北部分,“1899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在兩湖書院、經心書院中派遣78人留學日本學習實業等”。[5]
1900年清政府只派了14人赴日留學(《清國留學生會館第二次報告》),因前期留學生留學年限長,尚未發現歸國者,其中湖北籍貫者僅1位。[6]如此看來,該年赴日的湖北留學生當計1人。1901年的湖北留日學生人數增為49人。《中國留學生新年會記事》(1902年《新民叢報》)中記載明確:“光緒二十八壬寅年(1902)正月三日……留學生274人于東京……”“湖北者49人”。[7]文中記載的正月三日指中國夏歷年1902年開始的第三天,故記錄的應是1901年的留學生人數。而1902年的湖北留日學生當為85人。在《清國留學生會館第一次報告》中詳細記載: 1902年留日學生共573人,他們是……湖北85人……在這些人中,有31人是湖廣總督張之洞選派兩湖、經心、江漢三書院高材生赴日本學習師范。[8]此外,1902年10月,恩施王蓮(荷清)以官費留學日本女子美術學校,她曾參加留日學生軍,是為湖北留日女生中最早者。[9]1903年湖北留學日本總人數則可從《清國留學生會館第二次報告》中得出,為88人左右。[10]1904年的湖北留日學生達341人。《清國留學生會館第五次報告》(1904年)中有較切確的統計,對中國留學生在各省分布情況和在日本各學校留學的人數也以表格詳細記錄,湖北部分為341人。[11]此外還有一些記載如《湖北省志·教育》[12]、《湖北通史·晚清卷》[13]等也均認為1904年為341人。1905年湖北留日學生人數則增為423人。佐佐友房在《南清雜感》文說“來自中國各省學生約三千人,其中湖南省三百五十人,湖北省四百二三十人……”[14]
1906年是留日高峰,僅上半年湖北留日學生就達1366人。《學部官報》第8期刊有一張光緒32年的留日學生人數統計表,截取湖北省留日學生人數,記1366人。[15]表后加了一個按語說:“聯隊及振武學校學生六百余人,其有未到使署報名及不用介紹之學堂各學生,均未列入表內。”故真實人數統計應大于此數目。在同期《學部官報》中還刊有1906年6月19日--9月17日期間留日學生入學人數統計表,表后附有:“此外尚有清介紹書入東京及東京外各校者253人,共計送學6883人。”兩表人數合計約12000多人,這就是1906年的全國留日人數。[16]鑒于此,如果這些未列入表內的學生有湖北籍貫者,總和應稍大一些,故就目前所掌握的資料來看,1906年湖北留日學生當不少于1366人。
1907年前后,一些限制措施被清政府所采取,導致中國的大規模留日運動步伐開始放緩。在此局面下,湖北的留日學生人數同樣出現大幅度下降的情況。到1908年,除自費生外,湖北在日的官費生475人。1909年及1911年湖北省留日學生具體人數未查找到,但該年湖北省留日畢業學生數則分別為139、131人。[17]至于1910年的人數在《東方雜志》第五卷第3期中有講到:“據最近調查,鄂省留學東西洋學生,除畢業回國及自費生不計外,現在留學日本官費生共175人,留學歐類各國官費生共103人。”[18]
綜計清末10余年間,湖北留日學生及游學官員總數應在2000人以上,當然有的留學生在日本數年,按年份統計定有重復,而實際存錄的名單還有待進一步的挖掘。
參考文獻
[1]《湖北通志》第3270頁,馮自由《革命逸史》(四)第99頁,轉引自鄒昌盛:《清末湖北教育記事(初稿)1840-1911》,《教育研究與實驗》,1984年第3期。
[2]《張文襄公治鄂記》第69頁,《清國留學生會館第4次報告》,轉引自鄒昌盛:《清末湖北教育記事(初稿)1840-1911》,《教育研究與實驗》,1984年第3期。
[3]《日本研究》1944年第2卷第5期,轉引自李喜所:《清末留日學生人數小考》,《文史哲》1982年第3期。
[4]章開沅、張正明、羅福惠主編:《湖北通史·晚清卷》,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45-246頁。
[5]鄒昌盛:《清季湖北留學生述略》,《湖北教育史志資料》,1985年第1期;唐斌.:清末留學進士、舉人群體研究,西南大學,2013。
[6]張瑞:《清末湖北留日學生與地方文教事業》,華中師范大學,2016。
[7]《壬寅新民叢報匯編》第155頁,轉引自李喜所:《清末留日學生人數小考》,《文史哲》1982年第3期。
[8]《張文襄公治鄂記》第70頁,轉引自鄒昌盛:《清季湖北留學生述略》,《湖北教育史志資料》,1985年第1期。
[9]《清國留學生會館第四次報告》,《革命逸史》(五)第35頁,轉引自鄒昌盛:《清末湖北教育記事初稿1840-1911》,《教育研究與實驗》,1984年第3期。
[10]《清國留學生會館第二次報告》,轉引自胡迪:《淺析導致辛亥武昌首義爆發的日本因素》,湖北大學,2011。
[11]《清國留學生會館第五次報告》,轉引自李喜所《清末留日學生人數小考》,《文史哲》1982年第3期。
[12]湖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湖北省志·教育》,第82頁。
[13]章開沅、張正明、羅福惠主編:《湖北通史·晚清卷》,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46頁。
[14][日] 實藤惠秀著,譚汝謙、林啟彥譯:《中國人留學日本史》,北京,三聯書店,1983年版,第36頁。
[15]佚名:《留學日本各省學生人數表》,載《學部官報》,第8期,1906年12月。
[16]李喜所:《清末留日學生人數小考》,《文史哲》1982年第3期。
[17]佚名:《清末各省官自費留日學生姓名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86年版,第1-243頁。
[18]轉引自鄒昌盛:《清末湖北教育記事初稿1840-1911》,《教育研究與實驗》,1984年第3期。
作者簡介
易莎莎(1993-),女,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中國文化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