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心證的公開,是指法官將其對案件的事實、證據、爭點以及法律的見解所形成的心證向當事人公開,使其對法官心證有所了解。法官心證的公開作為審判公開的一項重要內容,有利于克服心證的主觀隨意性等天然不足,防止恣意與專斷的裁判發生。心證透明化是現代自由心證的必然要求,庭審中的心證公開是心證公開的重要環節,其自身有著獨特的價值。
1 防止突襲性裁判
所謂突襲性裁判,即“法院所為之裁判乃非當事人基于訴訟所存資料依通常情形所得預期裁判結果之意外效果”[1]。在秘密心證的情況下,“法官為了盡量避免被當事人得知或推知其形成心證的判斷過程,常常在判決之前刻意地隱藏其心證,導致當事人無從知曉法官包括判準在內的心證過程,對司法活動的走向和預期失去了可預測性,往往只能摸著石頭過河,憑借摸索和試探來進行主張和舉證活動,從而使得當事人對司法審判的參與常常脫離依賴于論證的解題活動,而成為一種依賴于運氣的猜謎活動,很有可能僅僅由于對法官心證的估計錯誤之類的法外因素而致其落敗,或者出現雙方當事人的庭辯焦點與法官的裁判要點之間缺少關聯性從而使得言詞辯論淪為各說各話的擺設之怪現狀,這就很容易在實質上形成突襲性裁判的結果。”[2]在當前我國的訴訟模式下,法官不再是一切訴訟活動的“指揮官”,也不單純是“裁判員”。庭審中,法官通過適時地公開心證,當事人能夠及時的知悉法官心證的形成及結果,對案件的走向能夠進行預判,并有的放矢的進行訴辯及舉證;而當事人的訴訟行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法官,使其心證產生變化,得以修正。庭審中的心證公開為法官與當事人提供了一個彼此信息交流與溝通的途徑,如同一縷射穿司法神秘感的陽光,在透明的環境下促進案件實體真實的發現,防止裁判突襲的發生。
2 保障公正與效率
心證公開的理論基礎在于程序主體權及源于此的聽審請求權、證據提出權、證明權、辯論權、公正程序請求權等程序法上基本權。[3]即當事人有權參與與之相關的司法活動,有權要求其程序利益與實體利益受到合法的保護,而法院亦應對當事人參與訴訟活動予以充分的尊重與保障,對心證負有公開的義務。如果法官不公開心證,當事人就無從知曉諸如證據提出權、證明權、辯論權等權利的行使效果,以及是否需要繼續行使。通過法官在庭審中適時的公開心證,當事人可以透過這些信息對主張的事實或遺漏的事實補充舉證、對法院歸納的爭點進行針對性的辯論、對謬誤的法律觀點進行修正,從而充分保障其程序主體權利,這實質上反映的是保障和促進當事人的程序參與性,加強法官與當事人的溝通,實現通過程序公正保障實體公正的目的。從效率的角度來說,法官在庭審中公開心證,有利于當事人了解其證明責任的履行程度,促使其充分、及時地提供證據,快速、準確的形成爭點。對于法官而言,可以盡快的形成裁判;對于當事人而言,可以更清晰的明確案件的走向,消解不正確或不理性的心理預期,減少不必要的訴訟投入,甚至直接促成當事人調解、撤訴,達到止爭息訴的效果。
3 提升司法公信力
司法公信力是人們對司法活動產生普遍的信服和尊重的程度,其反映的是司法與公眾之間的信任交往與互相評價。司法公信力的提升不僅依賴于司法活動的公平性、合法性,還依賴于其可接受性、可信賴性。從社會大眾的角度出發,法院作出的裁判是衡量司法公信力的一個重要標準,故司法裁判不僅需要滿足法律判斷的正當性,還需要達成法律判斷的可接受性。司法公開是提高裁判可接受性的重要途徑,而心證透明化更是直接影響著司法公開的程度。正如法諺所說“正義不僅要得到實現,而且要以人們能看得見的方式得到實現。”法官通過在庭審中恰當、適時地進行心證公開,一方面讓當事人能夠了解法官對案件中事實以及證據的內心確信程度,如探知自己在履行證明責任上是否不到位,從而及時地在庭審中進行證據補強,調整訴訟策略,避免在法官作出裁判后才知曉判決理由;另一方面,對于法官而言,通過與當事人的交流與互動,法官可以檢視自己心證過程中是否存在謬誤與不足,使作出的裁判合法、合理。法官在庭審中及時地公開心證,不僅有利于增強當事人對裁判的可接受性,而且有效地避免裁判突襲的發生。正如一項調查所見:“近五分之一的社會大眾認為公幵程度是法院威信得到提高的表現。[4]”
綜上,庭審是法官通過組織當事人舉證、質證、辯論,通過詢問查明事實,獲得內心確信的重要途徑,而適時的進行心證公開,也使當事人能夠對案件進行預判,并檢視、調整自己的訴訟策略。可以說,法官在庭審中公開心證,促進了法官與當事人的信息交流與互動,其司法價值在于防止裁判突襲,兼顧程序與實體公正,促進訴訟效率,并使作出的裁判可接受性強,提升司法公信力。
參考文獻
[1]姜世明:《論合法聽審權——以在民事程序法之實踐為中心》,載(臺灣)《法學叢刊》2002年第4期。
[2]盛雷鳴:《心證透明化制度研究》,載《東方法學》,2015年第1期。
[3]廖中洪:《“心證公開”及其在中國的適用》,載《貴州社會科學》,2007年第8期。
[4]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編:《審判前沿問題研究——最高人民法院重點調研課題報告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490頁。
作者簡介
張志遠(1986-),男,漢族,遼寧人,碩士研究生,法理學專業,上海市閔行區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