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語國際教育與推廣直接關系到國家文化戰略,它的目標是語言交際能力的獲得與中國文化的傳播,因此,關于當前漢語國際教育及推廣有必要進行思考與分析。文章根據漢語國際教育的推廣現狀,對“漢語熱”、孔子學院與中國文化傳播進行了思考,進一步分析了目標與實際人才培養之間存在的矛盾,只有將這些問題進行不斷的改進與完善,才能使漢語國際教育與推廣實現長久的發展。
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漢語國際推廣;思考分析
1 關于“漢語熱”的思考
人類語言是重要的交際與交流的工具,是傳播文化的重要途徑。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在國際上的地位逐漸提高,促使中國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強了與中國的交流合作力度,希望對中國有更多的了解。當下漢語教學已經成為中華文化推廣的重要渠道,它以全球化語言教育為核心,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國際經濟貿易與文化交流,它的實用與文化價值得到不斷提升,促進了在世界范圍內“中國熱”與“漢語熱”的興起。
從近十多年來來華學習漢語的留學生數據變化來看,在2000年之前人數只有8萬人左右,現如今每年有20多萬人,而世界上有100多個國家在高等學校開設了漢語學科,全球建立了400多所孔子學府和無數孔子課堂。從這些數據上可以看出漢語正在逐漸成為各個國家學習語言的新寵,越來越多的國家對中國與中國文化產生了興趣。但是,漢語教育起步比較晚,在教學觀念與內容上都存在著不成熟的問題,在海外漢語教育事業所需求的教師、教學方法與教材等方面都無法跟上其發展步伐,從長遠角度上思考,海外漢語教學應該成為漢語推廣的主戰場,畢竟能夠來華學習漢語的人數還是少數的。而據最新調查顯示,在西方國家中人們第二種語言通常會選擇西班牙語、葡萄牙語、阿拉伯語或者日語,而漢語對于他們來說還只是“小語種”,由此可見,我國在漢語推廣事業任重而道遠。在聯合國工作的六大語言當中漢語雖然占有一席之位,但是在國際重要的交際領域中使用還受到很大的限制,真正使用漢語的國際性組織、會議實際上并不多。
2 關于孔子學院與中國文化傳播的思考
2015年9月,美國芝加哥大學與賓尼法尼亞州立大學紛紛宣布與中國孔子學院終止合作,后來又有其他國家的跟進,這無形當中給“漢語熱”交了一盆冷水,值得我們進行這種局面因素的思考。
孔子學院開辦的宗旨是通過漢語國際化的教學方式將中國文化進行傳播,使世界各國人民加強對中國的認識與了解,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同時,也有利于中國與世界各國建立友好關系。從孔子學院的辦學特點與宗旨方面可以了解到,孔子學院在傳播中國文化的眾多優勢上,賦予它擔負中華文華傳播的重大使命。西方文化單邊主義的強勢給中國文化帶來了很大的沖擊,加上西方大國對中國文化不正確的解讀,這是造成孔子學院關閉的只要原因之一,以西方媒體為例,他們經常會以文化優勝者的姿態進行中國文化的審視,并運用自身的文化價值觀進行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過程中,進行錯誤的報道,最終導致中國文化在強勢的西方文化面前對外傳播始終處于弱勢。而造成孔子學院關閉的另一個方面是由于中國國力的日益強大,二孔子學院的退管模式又具有政府背景,導致“中國威脅論”在國際上的聲音越來越多,給孔子學院扣上了“文化侵略”、“文化殖民主義”的帽子。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關于漢語在國際上的推廣,不能夠僅僅依靠語言的傳播,要想使中國文化能夠真正實現語言與文化的強盛,只有在我們自覺的運用漢語文化時,通過漢語文化的自身魅力帶動漢語的推廣,才能夠使發展空間在世界上更加廣闊。任何一種文化的傳播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想要得到他國家與民族的理解與接受必須要經過一個漫長的內化過程,這是我們在進行孔子學院發展的過程中值得思考的問題。想要使中國文化得到良好的傳播,一廂情愿的強加于人是行不通的,而是應該潛移默化的將優秀的中國文化精髓滲透于語言推廣當中,通過不同文化之間的對比與交流,促使中國文化特質的彰顯。而我們應該思考怎樣推廣才能使不同地域文化的人群接受與欣賞中國文化。
3 關于目標與實際人才培養之間的矛盾分析
漢語國際教育在半個世紀經歷了從無到有,再從“對外漢語”發展到“漢語國際教育”的歷程,可以說漢語國際教育是一門比較年輕的學科。在2012年原來的“對外漢語”已經被“漢語國際教育”所取代。過去的對外漢語過度到漢語國際教育,由過去僅僅是語言學的一個研究方向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專業。
由于漢語國際教育來源于語言學,是從語言學里分離出來的,因此人們習慣性的將其看成是語言學的分支,這也使漢語國際教育的發展路程一直受到語言學學科的限制,將研究的重點集中于寒體的本體,造成漢語國際教育的需求與傳播形式之間的差距很大,孔子學院總部與國家漢辦,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在頒布的《國際漢語教師標準》中強調了教師漢語教學、文化傳播、跨文化交際等三項基本技能和教師的實踐知識。
在關于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的培養方面,“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較堅實理論基礎、系統專業知識與較強對外漢語教學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已經在學界達成了共識,但是,在實際的教學當中有很多案例在在培養目標上都與實際的情況存在很大的差距,雖然學生的理論儲備非常充足,但是學生不能將其在實際教學中靈活應用,不能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展開有效的教學,在解決動態問題方面的能力缺乏。這種情況想要得到改變,必須要引入大批的人文化類的學者,將單一的師資狀態進行改變,使其在根本上實現轉變。
4 結束語
總而言之,漢語國際教育與其推廣直接關系到國家的戰略,它在進行語言教學的同時,也關系到各國之間的關系、文化交流等方面,因此,我們要充分認識漢語和中國文化傳播現狀,從自身上尋找問題所在并將其進行改進與完善,才能使中國文化推廣得到長足發展。
作者簡介
羅坤(1985-)男,四川成都,美國猶他州華盛頓學區,中文沉浸式項目教師,學位本科,研究方向:沉浸式第二外語習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