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古代建筑防火技術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由于當時以木材建造為主,氏族人為了防止木質構造的房屋等建筑免于火災,人們發明了防火技術。后來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發明了磚瓦技術。磚瓦是非燃材料,使建筑“披上”了一層保護殼,火災發生時不至于損失慘重。在中國建筑史上,明代可以稱得上是磚木時代,防火技術達到較高水平。本文就以呈坎村的燕翼堂為例,分析明代建筑的防火技術。
關鍵詞:燕翼堂;明代建筑;磚石材料;防火設計
1 燕翼堂
燕翼堂,建于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系“揚州八怪”后起之秀羅聘(1733-1799)祖宅。房屋為二進三樓結構,主宅北側建有廚房及私塾,后毀于“文革”時期。2004年7月,榮獲“世界古代消防組織 ”二等獎。整棟建筑坐西朝東,大門東向稍偏南,占地180平方米,呈長方形,東西進深19米,寬9.5米。中軸線貫穿其中,由兩個“四合”組合而成,包括門廊、前進、后進及聯合前后進的左右相廊。
2 明代建筑構造
明代是中國建筑史上磚木時代的典型代表,對磚石的防火功能認識頗深,并加以實際運用。我們都知道,每當發生火災時,首先最容易燒毀是就是屋頂,火勢傳播速度最快的也是屋頂,所以屋頂的建筑材料是防火的關鍵。燕翼堂在建造之初就融入了諸多防火措施,在建筑的二、三樓的樓層木板上都鋪上了厚厚的干細沙,然后在干細沙上面鋪上一層方形石磚,這樣的話,如果家中發生火災,木板被燒掉之后,干細沙和方形石磚就會陸續落下,將火撲滅。下面我們將從燕翼堂的各個構造來分析明代建筑的防火設計。
(一)門的防火設計
門的防火措施是建筑物的重要一個方面。古代門一般不朝正南開,這涉及到了一種風水知識,風水中認為南向屬火,門的朝向之所以避開正南方就是出于避災目的。門的門框通常都是用條石砌成,但明代的門楣是木質的,為使木質結構不外露,在門楣(門頭上的木頭)外露的兩面鑲貼方形水磨磚,在用圓頭鐵釘將其釘住。這樣的話,木質扇門、門楣就在發生火災時就可以免于大貨的直接燒烤,組織外火災門洞處竄入,起到很好的防火作用。當然對防盜來說也是不錯的設計。燕翼堂的大門是進入堂內的主要通道,也是外火容易入侵的通道。大門一開始是木質的雙開門,為了防火,在木板門上朝外的一面鑲上一塊方形石磚,并用圓鐵釘固定住。門楣,為了使其木質結構不外露,也用了一水磨磚鑲貼。
(二)地板和屋面的防火設計
明代時期,樓下低矮,樓上寬敞。人們習慣在樓上活動,如果因為取暖、用火或照明等不小心,木質地板非常容易引起火災。所以會在木質地板上鋪設一層方形石磚,既可以減少用火不慎引起地板著火,又可以在樓房層次之間防止火勢蔓延。至于屋面,人們會采取鋪上小青瓦,然后在瓦下面鋪上一層磚石,這樣的話,屋頂的木質結構就不會外露。小青瓦可以防止外界的火災,正如燕翼堂的地板、屋面設計,前后門都是水磨方形石磚鑲面,小孔洞窗是水磨磚窗頁,木樓板上面鋪水磨方形石磚,屋面上蓋小青瓦,瓦下面鋪上一層石磚。整體是一種“木質結構不外露”狀態,或說置于木結構之外不燃的磚石保護之中,可以完全徹底是拒火于戶外,也是徽派建筑的一個防火典范。這種防火設計可以和現代的鋼筋混凝土相媲美。
(三)蘆葦隔墻的防火設計
明代居民往往用蘆葦隔墻來分割空間,但經過曬干后的蘆葦很容易著火,于是人們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在蘆葦編制的隔板兩側抹上厚厚的一層紅泥,等到紅泥干透了之后,再接著上一層石灰,石灰干了之后蘆葦墻整體硬度就會顯著增強,此時就能夠起到很好的防火作用。燕翼堂這種“木質結構不外露”的構造,就是用磚、瓦、石、紅泥、石灰等耐火材料對木質結構和蘆葦墻進行了防火處理,體現古代人的智慧。
(四)高開窗的防火設計
明代建筑的窗戶也多為木質結構,易燃。所以人們當時就把窗戶的窗框全部采用磚石材料來制成,雖然顯得有些笨重,但卻起到了很好的防火功能,在遇到火把等攻擊時,笨重磚扇也完全抵擋的住。如果樓內失火,火苗即便從窗戶噴出去,也不會對相鄰建筑構成威脅。
(五)廚房的防火設計
廚房是人們生活的必備場所,一般多設在正屋的后面或側面,及設在主屋之外,與主體建筑徹底分隔。因為廚房是火災極易發生的地方,防火設計顯得尤為重要,這一安排設計也體現出人們對廚房火災危險性的較高警惕性,所以當時人們就在進出廚房正屋邊門做了前文提到的相同處理,即采用石條做門框,然后用厚厚的水磨磚將木質材料包裹起來,用圓釘將水摩磚緊緊的固定在木板上,鑲磚面朝向廚房。
(六)外墻的防火設計
燕翼堂前面、后面和右邊都是街巷,巷子只有1米左右寬,其四周的外墻都是用青條磚砌起來的高大封火墻,看不到任何木質結構。
明代居民喜歡用四面高墻把木質結構圍起來,有條件的話還會在兩個院落之間再設一道高墻,將其完全分開。這樣一來,即便發生火災,也不會往周圍蔓延。另外外墻越高,就越能使房屋像煙囪那樣迫使火焰往上竄,而不易向四周擴散,防火作用更加明顯。
3 磚石材料
通過上述例子分析,我可以看出磚石材料在古代建筑防火設計上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明代。明代對磚石材料的應用可謂達到高峰,凡建筑中的重要部位都用到磚石材料。不過,早在商周時期中國就已經開始了對石材的應用。早期主要是應用于建筑的柱基、臺階等。到了漢代出現了石材建構的房屋,南北朝時期石土技術已經達到了很高水平,當時大規模的石窟和雕刻反映了當時對石材的充分應用。唐宋時期石材被大量用于建塔,磚石材料耐磨、耐水,硬度大,是很好的防火材料。
4 總結
明代防火意識已經比較高。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何歆出人徽州知府時,提出“降災在天,防患在人,治墻為上策”的治火主張,并組織居民修筑防火山墻,這也成為徽派建筑的一個重要特征。古代先民防火意識和技術上的高超,充分顯示出古人的聰明與智慧以及嚴謹的科學態度,為避免和減少火災作出了積極貢獻。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知古代居民建筑防火研究,進一步了解古代建筑防火設計,總結古人防火經驗。正是古人的防火設計,才使得千年古建筑得以保存至今,讓后人得以欣賞古人的創造,研究歷史,向歷史學習和借鑒。
不得不說,古人的防火技術的確起到了很好的預防火災和阻止火災蔓延的目的,是古人思想智慧的結晶。雖然我們現在的建筑在材料等上已經擁有很好的防火性能,但建筑的布局、結構等仍然需要考慮防火功能,所以古人的防火設計會是值得學習和借鑒的重要內容。
古人的防火設計理念集中體現出古人社會的社會發展情況、政治經濟文化等發展水平,是各種因素相互綜合的結果,對當今消防政策法規的制定、建筑結構和布局、消防管理以及人、才、物等方面的投入和研究都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應值得認真學習和研究。
參考文獻
[1]羅來平.呈坎--中國古代消防博物館[J]. 2005 (2): 18-21.
[2]肖大威.中國古代建筑防火技術與建筑發展[J]. 2008 (6): 14-17.
[3]李俊.明代徽派建筑磚木結構建筑的防火措施--從燕翼堂”木結構不外露“談起[J]. 2001 (1): 20-21.
[4]沈茂鶴.呈現:江南第一村[J]. 2017 (2): 60-61.
作者簡介
周莉(1994-),女,安徽寧國人,西北大學研究生,英語筆譯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