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園 楊金璐 鄭晗 李逸萱
摘 要: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分立割據的局面,為社會經濟發展,特別是農業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以都城汴京(今開封)地處的華北平原北界地區來看,農業發展基本處于盈大于縮的狀態。本文在參考相關史籍、宋代文集、今人著述的基礎上,從自然地理和人文歷史兩個方面來闡述北宋時期此地區的農業發展情況。
關鍵詞:北宋;華北平原北界;農業;自然地理;人文歷史
基金項目:西北民族大學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資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Y17159,項目名稱 北宋華北農業區北界盈縮研究
1 北宋時期自然地理概況以及對華北農業區的影響
正如韓茂莉《宋代農業地理》所述:“農業生產的本質是有機物質的再生產,它是生物體、自然環境以及人類社會勞動三方面相互結合的產物。在這三位一體的相互作用中,自然條件是決定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盵1]對于北宋華北農業區盈縮情況的研究,自然因素是不容忽視的。
氣候的冷暖變化對于農業生產具有很大的影響。《宋史·五行志》上的雪災記錄以北宋初期為最。北宋時期有18個年份冬季嚴寒,出現異常低溫現象,對農業生產和百姓生活都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威脅。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冬天,京師(今天河南開封)所在的中原一帶,入冬以后天天下雪,至春不止,導致“苦寒,民凍多死”。
但在北宋統治的大部分時間里,氣候都接近甚至超過現在的溫度,冬季溫暖的現象也大量存在。 鄒逸麟在《黃淮海平原歷史地理》中指出在960—1109年之間開封一帶出現17個冬季溫度明顯偏高的現象,有研究用極暖和極寒事件擬合1000年以來我國溫度曲線,在北宋這一時期也是明顯偏暖的。[2](見表1—1)
氣候的變暖,使農作物的適應性增強,宋朝時期兩年三熟的復種制度在華北地區推廣,北方冬小麥主要種植在今河南,河北,陜西及山西南部,使農耕區范圍也逐漸擴大。
歷史時期地形地貌情況,湖沼變化對農業也產生了重要影響。華北地區大多以平原為主,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廣闊且平坦的土地。華北平原歷史時期存在大量的湖沼,對于調節徑流量,改善氣候環境,發展農業經濟都起著十分重要的影響。但是到了唐宋以后,這一地區的湖沼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是人為因素所致。人口的增長、農耕經濟的發展對土地的需求日益增長,填充湖沼用來進行土地生產的現象時有發生。再加上黃河中上游森林被大量砍伐,使下游河流的含沙量增加,河道頻繁改道,不少湖泊被填充。湖泊的大量減少,使氣候的調節功能減弱,使洪澇災害頻發,影響了農業的發展。
自然災害對農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旱、澇、蝗災等。據資料記載,在北宋一百六十七年中,黃河流域有55個年份出現過水災,79個年份出現旱災,其中水旱并存有37個,黃河中下游地帶不到兩年就會發生一次水旱災。例如文獻記載“辛未,河南、北及秦諸州蝗,惟趙州不食稼。秋七月乙亥,春州暴水溺民。庚辰,郃陽雨雹。”[4]可見自然災害對農業的生產和人的生活都帶來了損失。
人口的增長也是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北宋時期人口數額變化幅度比較大,《宋會要輯稿》較完整地記載了宋代的人口情況。從表1—2里可以看出,人口呈現出增長的趨勢。雖然北宋時期遼與西夏人紛紛南下,與邊疆民族關系緊張。尤其是金兵南犯,燒殺搶掠,靖康之役,北宋滅亡。這給人口方面帶來了一定的損失。但是經過恢復發展,人口仍繼續上升。人口不斷增長,給農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
“黃河、長江、珠江流域既是宋土內的主要自然帶,也是人口的基本分布區。黃河流域人口占全國的總人口的41.5%,平均人口密度為40/km2 ,次于長江?!盵5]黃河流域的經濟地位雖然在唐中期以后漸漸衰落,但它作為古老的農耕區,有著悠久的農耕歷史和豐富的農耕經驗,在整個國家的農業發展中仍起著重要的。(見圖1—3)
除了人口外,土地也是農業發展的基礎。宋太祖時先后征服了荊南、南漢、后蜀、南唐諸國,宋太宗時又征服了吳越。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又滅了山西中部的北漢政權,結束了唐安史之亂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建立了統一的王朝。華北平原地區基本歸附宋朝。這就給華北地區的農業發展提供了土地空間。
就黃河流域農耕區的興衰情況來看,夏商周時期“三河”成為最早開發的農耕區,被司馬遷稱為“天下之中”。由于人口少,這時的農耕區呈島狀分布。春秋戰國時期黃河流域島狀農耕區消失,土地連片開發。漢代在全國形成關東、關西、江南、龍門碣石以北四大經濟區,位于黃河流域的關東、關西經濟區最發達。這時北方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4/5。東漢末年北方連年戰亂使人口與勞動力銳減,雖然隋唐統一后黃河流域經濟復興,但“安史之亂”與“靖康之難”再度導致人口流失、經濟衰退,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向江南地區轉移,至北宋時期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完全轉移到江南。
2 北宋時期人文歷史概況以及對華北農業區的影響
唐末五代時,北方戰局動亂,對華北農業區的破壞十分嚴重,尤其是華北平原的西部,岐汴的割據勢力之間的斗爭經常發生在此地區。長期的戰爭是這里的農業生產受到極大的限制,民生凋敝,荒田千里,農業設施遭到極大的破壞。以河南京西路為例,蘇轍記載到:“自五代以來,天下喪亂,驅民為兵,而唐、鄧、蔡、汝之間是故陂舊堤遂以湮廢而不治?!盵8]可見,唐末的戰亂是影響華北農業區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戰亂,人口也受到了影響。作為農業生產的因素之一的勞動力,其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勞動力的缺乏,極大了限制了華北農業區的發展?!盎搓枴⒃S昌、汝南之城,人稀土曠,地力不盡”,[9]人口問題影響著宋初很長一段時期,也是北宋制定農業政策的依據。
北宋華北地區還有一個獨特的因素影響了華北農業區的生產,即南陽盆地不注重農業生產。華北農業區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糧食生產地,而北宋初期,河南是北方唯一沒有受戰亂侵擾的地區,更是北宋農業發展重要的支撐。但南陽盆地除了有著適合農業發展的自然條件之外,其更以經商、冶鑄、紡織等聞名于當時,商業價值大于農業價值,農業生產在當地不受重視?!芭f俗者稱南陽之民夸奢上氣力,難制御,今其余習殆尚有存者,故有邦之任,朕不輕以屬人,”[10]而南陽地區從事農業活動的大多都是外鄉人,所以南陽地區的農業發展也遠落后于其他地區。
華北地區雖然是有著悠久歷史古老的農業區,但北宋時期經濟已呈現南移趨勢,經濟地位有所下降。但河南依然是北宋重要的農業產地,北宋朝廷根據當時華北的實際情況制定了相應的政策。針對人口凋敝的情況,北宋政府制定了遷徙農民,戍民墾荒的政策。古代大多都是遷徙農民到邊疆一代,很少還有在內部戍民墾荒的,這是北宋一個特殊現象。北宋初期,皆實行人口遷徙的政策,如:“咸平二年,朝廷募民200余戶墾汝州、洛陽南務田。”[11]北宋政府還積極利用當時的流民,采取許多政策使流民到此定居。
除了解決人口問題,北宋初期還改善了當地的農業設施,尤其是對華北地區水利設施的完善。華北地區夏季多雨,又有黃河穿過,水利事業的修建有重要影響。如淳化年間,由于洪水泛濫,往往浸許州民田,在長葛縣開河導洪水分流入惠民河,役成之后,水患遂去。[12]
總的來看,制約華北地區農業發展的不只有當地的自然條件,人為因素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其中人為因素彌補了華北地區遭受的不利的自然條件的影響。北宋實行的積極的農業政策極大了促進了華北農業區的發展。
注釋
[1]韓茂莉:《宋代農業地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
[2]鄒逸麟:《黃淮海平原歷史地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
[3]鄒逸麟:《黃淮海平原歷史地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
[4]《宋史》卷一《太祖本紀一》。
[5]韓茂莉:《宋代農業地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
[6]崇寧元年戶額出自《宋史·地理志》,其余均出自《宋會要輯稿·食貨》一一之二六。
[7]韓茂莉:《宋代農業地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
[8]郭預衡、郭英德主編:《新版校評 修訂本 唐宋八大家散文總集 卷10 蘇轍》,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67—68頁。
[9]曾棗莊、劉琳:《全宋文 第十九冊》,成都:四川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439頁。
[10]王海濤、張紀娥注評:《人間詞話新評》,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183頁。
[11]韓茂莉:《宋代農業地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3年,第40頁。
[12]韓茂莉:《宋代農業地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第41頁。
參考文獻
[1]韓茂莉:《宋代農業地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
[2]曾棗莊、劉琳:《全宋文 第十九冊》,成都:四川古籍出版社,1991年。
[3]王海濤、張紀娥注評:《人間詞話新評》,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14年。
[4]郭預衡、郭英德主編:《新版校評 修訂本 唐宋八大家散文總集 卷10 蘇轍》,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3年。
[5]鄒逸麟:《黃淮海平原歷史地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
[6]《宋史》,北京:中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
[7]《宋會要輯稿·蕃夷道釋》,北京:中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5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