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凌云
摘 要:唐及五代時期的仙游縣僅為一偏遠地區之小縣,幾無名人可考,及至兩宋,進士科于仙游縣可謂鼎盛,縣中屢有進士,文人輩出。究其原因,歷經唐末五季戰亂,許多北人遷入仙游縣;兩宋因祖宗之法,有重文之環境;仙游縣承平日久,有文教之風俗。綜合三方面因素,為仙游縣營造出了良好的文化氛圍,最終令仙游從一偏遠小縣一躍而成進士名縣,人才輩出。
關鍵詞:仙游縣;《仙溪志》;進士;科舉
仙游縣之歷史,可上溯至春秋。唐天寶元年,仙游縣正式置縣。宋太平興國五年,屬興化軍。仙游文教、經濟事業興起較晚, 起初,“士未知有科舉之利”,“自唐以來姓名可攷堇一二”,至唐末,方出進士[1]。雖歷五代戰亂,但宋時“承平日久,始多儒雅,多世家宦族,而習俗漸趨于文” [2],從而使“異人輩出,甲于他邑” [3]。
1 宋代仙游進士提名情況
進士科在科舉制度中地位尤重。仙游在唐時已有進士。但有唐一代,仙游僅陳乘、楊在堯、陳光乂三人登第。后因“五季僭亂,不復貢士”。自葉賓提名于真宗景德二年起,“魁人韻士,彬彬輩出”。[4]據《宋登科記考》:兩宋共舉118次常科,有仙游人登科之榜逾半。有宋一朝,仙游縣登科者共370人,其中正奏名進士215人,號稱“科第蟬聯,簪纓鼎盛,甲于他邑”。[5]名次最高者為蔡佃,是崇寧元年的榜眼。后亦有嘉定十年第四名王邁,寶慶二年第五名丘,皆取得了很高的名次。[6]
除考取進士人數多外,進士亦呈家族集中的趨勢。宋代仙游一門中出多名進士者有數家,最出名者屬蔡氏,自蔡襄起,蔡氏一門在宋代共出23名進士,其中不乏蔡襄、蔡京、蔡卞等高官。此外,有傅氏一門25人登第,許氏一門12人登第,葉氏一門11人登第,這些家族皆為科舉名門。盛況之下,父子、兄弟同登第亦不足奇。據《仙溪志》,父子同登第者14對,兄弟同登第者11對,其中4對同榜登進士第。家族中的一支同登第者亦多,最值稱道者,仍是蔡氏、許氏。蔡氏一門中蔡凖及其子京、卞,孫翛、蔡仍,曾孫衍皆登進士。許氏則更傳奇,從許楨至其來孫興裔,共六代登第,足見其家學深厚。
2 宋代仙游進士科興盛之因
仙游的文教早期不發達,至宋時,文教大興,產生許多進士。除宋朝崇文右儒的風氣外,與仙游的發展亦有關系。
人口增加是仙游登第者增加的一大因素,其中包括北方移民和自身人口繁衍。兩宋雖和遼、夏、金、元等政權發生戰爭,但仙游地處東南,遠離戰端,這既是北人南遷的動因,亦是人口增長的基礎。史載仙游縣“置縣之始,人煙稀疏”,隨 “五季干戈”, “北方避戰亂者多居于此”。五代時,“傳其時主客未滿千戶”,經兩宋,“生齒日繁,校之疇曩,不知其幾倍焉”,可見仙游在宋時人口迅速增加。[7]紹熙三年,仙游縣有主客戶27987戶、62464口,而到寶祐四年,已有主戶27437戶、47557口;客戶13363戶;25080口,總人口已達72637人,近六十年間,人口增加了16%,相比于“未滿千戶”的時代,已翻數十倍。人口基數的增加,令參加科舉的人也增加,客觀上促進了仙游縣登進士第者的增加。
中國古代歷來重農,但仙游縣 “三面皆山,而瀕海之地僅東南一隅”,故“田疇有限”。[8]增長的人口面對有限的耕地,難以維持生計,因此“民戶兼并而逃,產無所歸”,故大量人口只能另尋他路。[9]但兩宋時期極重文教,不斷完善的科舉制度和不斷增加的科舉名額,使科舉成當時入仕的最好的途徑。進士在宋朝地位極高,尹洙曾言:“狀元登第,雖將兵數千萬,恢復幽薊,逐強虜于窮漠,凱歌而環,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可及也”[10],這令仙游縣極重文教,蔡襄曾感慨“鄉閭右學,后生不儒衣冠,不得與良子弟齒”[11]。在這種環境下,參加科舉已是人心所向。仙游縣進士陳可大,其父母便“愿一子光顯門戶,錢乞減其半”,后“季子可大果以政和二年登進士第”,可見仙游人對進士及第的向往。
學校是衡量一地文教事業的重要標準。據史料記載,仙游縣“廟學始建于縣西,咸平五年,遷于縣南”,可知至遲咸平年間,仙游已有縣學。[12]此后不久,仙游第一位宋代進士葉賓便登第。仙游縣學后于慶歷八年、元祐九年修之。雖“自宣和以來,頹圮殆盡”,但紹興九年,陳可大“率族黨裒金鼎新之”,后知縣謝天民“以其余貲買田收租,為后日葺治之計”。[13]乾道七年,時任知縣趙公綢重修縣學,建大成講堂,并由米芾書“尊道”匾,又建“明倫”等六齋。此后,仙游縣學多次修繕、擴建,使“規模備于前矣”[14]。可見無論當地中舉之人,又或當地官員,皆傾力發展仙游的文教事業,這亦是仙游縣進士鼎盛的原因。
此外,仙游縣之進士有向數個家族集中的現象。蔡、傅、許、葉四門在宋代共出71名進士,占仙游縣宋代進士的兩成。唐末五季雖令門閥世族徹底崩潰,但經學士族又繼之而起。這些經學士族就像科舉世家,族內登第者既可維持其社會地位,而其俸祿和待遇又使其不必為生計發愁,潛心治學。經學士族傳經而不傳爵,每位登第進士都是為后來者積累資本,家學熏陶也令家族成員能在科考中取得優勢,形成“若逢蒙之射而陶朱之賈,其失中而莫售者鮮矣”的局面[15]。這也是進士會向家族集中,且地位甚高的核心因素。
此外,蔡、傅等科舉世家的存在,對于整個仙游縣,在進士科舉方面亦有巨大的影響,其家族成員已成當地人之榜樣,“如立直木于九達之逵,后進有所望而趨邑之,人物其有不興起者乎?”[16]足見經學士族的存在對鼓勵仙游縣人投身科舉起到了巨大影響。
3 結語
仙游縣登進士科的盛況如整個閩地的縮影,即“雖為東南僻壤……至宋,大儒君子接踵而出,仁義道德之風于是乎可以不愧于鄒魯矣”,[17]但最終可以“率登第言之,舉天下郡縣,無有絕過吾郡縣者”,必有特殊原因。北方人口的遷入加速了仙游縣人口的增長,隨之而來的土地危機不得不令新生人口另辟蹊徑以求生存,而仙游縣本身漸趨于文的風氣和宋朝重文的大背景,令其選擇科舉之途,繼而產生數個科舉世家。這些科舉世家在地位、生活上都影響了家族內外的人,族內人接受前人經驗以在考試中取得更好的成績,獲得更多的利益,而族外人則被科舉世家獲得的巨大收益和崇高地位所吸引,投身科舉之路,以求此等地位。總之,仙游縣進士科考之鼎盛是多重因素的綜合結果。
參考文獻
[1]黃巖孫:《仙溪志》,收于《宋元方志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下略),第8276頁。
[2]黃巖孫:《仙溪志》,第8276頁。
[3]黃巖孫:《仙溪志》,第8314頁。
[4]黃巖孫:《仙溪志》,第8288頁。
[5]黃巖孫:《仙溪志》,第8301頁。
[6]蔡佃本為廷試第一人、狀元,因從祖蔡京當軸,故改為第二。
[7]黃巖孫:《仙溪志》,第8277頁。
[8]同[2]。
[9]同[7]。
[10]佚名:《儒林公議》,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年,第3頁。
[11]蔡襄:《蔡襄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509頁。
[12]黃巖孫:《仙溪志》,第8274頁。
[13]黃巖孫:《仙溪志》,第8330頁。
[14]黃巖孫:《仙溪志》,第8275頁。
[15]同[11]。
[16]同[3]。
[17]黃仲昭:《八閩通志·上》,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