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韻
摘 要:基層人民調解工作是我黨結合基層工作實際創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工作制度,是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理念在基層工作中的體現。本文簡要介紹了基層人民調解制度,強調了依照法律進行人民調解的重要性。基于此,重點從調解機構的建設、調解制度的完善、法制宣傳以及法律依據等方面,詳細探討了新時代基層人民調解工作“法力”的實施方法。以期能夠為國家基層的穩定及經濟的繁榮奠定基礎。
關鍵詞:基層人民;調解制度;法律制度;調解機構
黨在十九大報告中,再次提出了“依法治國”的理念,強調了“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性。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之際,基層人民調解工作能否抓住全面依法治國的大好機會,施好“法力”,促其工作出現新氣象、新作為,是基層人民調解工作現在及將來面臨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是目前相關領域及部門需要關注的重點。
1 人民調解制度及其法律依據
(一)人民調解制度
人民調解制度指以調節人民之間的矛盾為目的、以現行的法律法規及道德為導向、以調解及協商為途徑,在人民調解委員會的主持下,消除雙方當事人糾紛的一種制度,屬于我國群眾自治制度的主要組成部分[1]。將該制度應用到基層人民的管理過程中,可有效提高基層群眾之間關系的和諧性,進而使社會的穩定性以及國家的綜合實力得以提升。
(二)人民調解制度的法律依據
人民調解制度的法律依據,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人民調解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的若干規定》等。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為例,第111條規定,村民委員會以及公共衛生委員會等相關部門,應發揮糾紛調解作用,依照法律及政策的規定,對基層人民之間發生的糾紛進行調節[2]。可見,當基層人民之間發生糾紛時,應首先考慮通過調解的方式解決問題,以確保基層人民調解組織能夠以非訴的方式,使當事人之間的糾紛得到解決,為和諧社會的建立提供保證。
2 新時代基層人民調解工作“法力”的實施方法
(一)提高重視水平
人民調解委員會對基層人民調解工作缺乏重視,是阻礙“法力”實施的主要因素。提高機構對該問題的重視程度,對于國家基層建設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價值。
作為群眾自治性組織的一種,人民調解委員會不隸屬于任何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僅人民法院系其業務指導部門。為提高社會矛盾的解決效率,使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職能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人民法院應加強對該機構工作的指導,使基層人民糾紛能夠得到更好的解決。例如:當基層人民之間產生矛盾,且單獨依靠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力量無法調解糾紛時。在這種情況下,人民法院除做好日常業務指導外,針對人民調解委員會向人民法院尋求指導個案時,人民法院還需“一案一導”,從法律專業的角度指導人民調解委員會開展基層人民調解工作。以達到降低行政調解的行政成本、減輕法院訟累、彌補基層法院審判力量不足的目的。真正實現群眾糾紛就地化解,最大限度地將各種消極因素轉為促進社會和諧的積極因素。
(二)加強機構建設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民商事糾紛顯著增多。為進一步提高糾紛的解決效率、確保權力方能夠更快的是實現權力,提高調解機構建設的完善性較為重要。
人民法院可于部門內部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或通過設立村民(居民)委員會的方法,提高糾紛調解機構建設的完善性:(1)建立內部組織機構:人民法院可于內部專門成立由院長和各部門審判業務骨干組成的專門指導人民調解工作的內設機構——人民調解工作委員會。當基層人民之間產生矛盾時,人民調解工作委員會,需積極幫助其解決矛盾。(2)設立村民以及居民委員會:受地區信息封閉性及交通暢通性的限制,農村居民發生糾紛時,往往難以向人民調解工作委員會求助。設立村民委員會后,當村民發生糾紛時,則可就近請求村民委員會幫助調解糾紛,提高糾紛的調解效率。同理,居民委員會的設立,同樣具有上述優勢。但需注意的是,人民調解員不得身兼數職,以免對糾紛解決水平造成影響。除了上述組織機構外,為解決內部矛盾,各企事業單位,同樣可設立相關的糾紛調解部門,提高糾紛的解決效率。
(三)完善制度建設
制度建設是否完善,是決定基層人民糾紛的解決是否有所依托的主要因素。為提高基層建設水平,人民法院應從“指導制度”、“溝通制度”兩方面出發,提高調解制度建設的完善性。
(1)指導制度:人民法院應將“指導基層人民調解工作”列入日常工作中,例如:人民法院可將基層人民調解制度納入到考核工作中,以一年為一階段,對相關委員會的調解糾紛數量、糾紛調解時間、調解結果等進行總結。如委員會的調解思路創新性較強,且方法得當、結果明顯,則應給予其相應的精神鼓勵和物質獎勵。反之,則應給予相應的懲罰。(2)溝通制度:為提高人民調解委員會與基層人民群眾之間溝通的暢通性,人民法院可設置內部聯絡員,為群眾的求助提供路徑。當基層人民出現糾紛時,可通過打電話、微博求助、微信求助等方法,與聯絡員取得聯系。聯絡員在獲得求助信息后,應于1個工作日內給予其反饋,提高糾紛解決效率。
(四)開展法制宣傳
基層人民群眾對糾紛調解方法缺乏了解,是導致糾紛發生時無法被及時解決的主要問題。受其影響,當前,我國部分偏遠地區的居民,通過打架斗毆等極端方式解決糾紛的案例數不勝數。
人民法院應承擔起法制宣傳工作,通過電視宣傳、發放宣傳手冊或召開宣傳大會的方法,提高基層人民對糾紛調解方法的了解程度:(1)電視宣傳:人民法院可將“法制宣傳”植入到新聞聯播等節目之中,或單獨開展“法制宣傳”節目,以電視為途徑,達到宣傳法制知識的目的。(2)宣傳手冊:人民法院可印制一批宣傳手冊,手冊中應包括“基層人民糾紛的表現”、“基層人民糾紛的調解方法”等內容,鼓勵人民在發生糾紛時,尋求糾紛調解委員會的幫助階解決問題。(3)召開大會:人民法院可與人民政府聯合,要求居民委員會通過召開法治宣傳大會的方式,宣傳糾紛調解知識,提高人民群眾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水平。
(五)遵循法律依據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依法治國”,是我黨所提出的重要理念,是建設和諧社會需依從的主要理念。基層人民群眾糾紛的調解,同樣應以法律為依據而展開,使依法治國的理念得以體現。
目前來看,我國針對人民調解問題有關的法律已經較為完善。且在全面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通過人民調解后申請司法確認的案件越來越多。人民調解法規本身頒發時間并不長,且也無法借鑒別國經驗。同時,隨著各種社會生活方式的“秒變”,人民調解法規在適用過程中也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問題,比如關于一些人民調解糾紛雖已達成協議卻不能申請司法確認的問題,群眾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對此,人民調解員應做好調查研究,一方面及時反饋,一方面積極研究解決辦法,如此反復,提高自身調解水平。在“法治社會”的大好形勢下,積極推進人民調解工作與“法力”之間的互益互動,徹底解決基層人民調解實踐中各種法律方面的“攔路虎”,讓基層群眾在法律的助力下,即使面對諸多各類糾紛,也能始終保持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新時代,有關部門應將基層人民調解工作,納入到重點工作的范疇內,提高對該工作的重視水平。應在遵循相關法律依據的前提下,通過完善機構建設的途徑,拓寬基層人民糾紛的調解平臺。通過完善制度建設的途徑,提高糾紛調解的合法性,提高調解效率。通過開展法制宣傳的方式,提高基層人民的法律意識,降低糾紛的發生率。在此基礎上,嚴格遵循法律的規定,對糾紛加以調解,使我國社會的穩定性得以提升,使“依法治國”得以體現。
參考文獻
[1]賀東航,孫敬良.基層治理視閾中的鄉村人民調解制度——以一個村莊人民調解文本為例[J].社會主義研究,2015(04):104-109.
[2]孟婷婷.把心系在基層——司法部基層工作指導司人民調解工作指導處榮獲“中央國家機關五一勞動獎狀”[J].人民調解,2014(07):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