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端 賈永江 王燕
摘 要:當前我國面臨自然災害形勢嚴峻,災后恢復重建任務繁重。隨著社會組織在救災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構建政府與社會組織協同機制成為完善我國現有減災救災機制的一個重要方面。
1 我國災后重建面臨的現狀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發生最為頻繁的國家之一,近年來各類自然災害易發多發,災害損失嚴重,災后恢復重建任務繁重。2016年7月19日到21日,河北省遭遇了特大暴雨洪澇災害,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全省受災人口904萬,因災死亡130人,失蹤110人,直接經濟損失163.7億元。
當前我國的減災救災制度具有明顯的政府主導特征,強調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對救災工作的統一指揮和綜合協調。當重大災害發生時,政府通常起主導作用并占據核心地位,是災后重建中的決策者和組織者,將各種社會力量納入到公共救援系統當中進而轉化為政府行為。災后重建的戰略規劃、資金劃撥、援助項目內容、重建管理等通過自上而下的集中方式來進行,政府各部門相互協調,將緊急援助資源與資金調撥并分發給各受災地區,以推動重建工作。這種“行政主導”的集中式救災機制在災害發生初期,可以保證高效率的開展救災工作,但是在災后恢復重建的過程中,這種機制可能會引發一些如“政府承載過重”、“監督機制不健全”、“抑制社會力量的有效參與”、“中央對地方救災的過多干預”等問題。解決這些災后重建中存在的問題,需要完善和創新減災救災機制。當前隨著社會組織在救災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構建政府與社會組織協同機制成為完善我國現有減災救災機制的一個重要方面。
2 社會組織在災后重建中的重要作用
社會組織是獨立于政府、企業的第三大社會治理主體,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各種社會組織大量涌現,這些社會組織在災害救援、災后救助重建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凸顯。
自汶川地震以來,我國的社會救援組織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從最初的自發性組織戶外山野救援,到現在各類型自然災害專業救援,已發展成為一股龐大的社會力量。目前我國的應急救援力量包括軍隊、武警部隊等突擊力量,公安消防醫療等專業隊伍為骨干力量,以地方和基層應急救援隊伍、社會應急救援隊伍為輔助力量等。社會救援組織作為國家救援力量中的輔助力量,在應對災害過程中,扮演著積極的角色,他們推動著災區的救援、重建,發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我國大部分省份都有社會救援力量的存在。以河北省為例,截止2015年第二季度,河北省社會團體數量為9843個,民辦非企業單位8065個,基金會49個,社會力量龐大。在2016年“7.19”水災發生時,一大批民間救援組織如藍天救援隊、藍豹救援隊、山貓縱隊、陽光救援隊、車友協會、愛心協會等頻頻現身河北災區,為災區的救援、重建恢復等工作做出了很的貢獻。
在汶川地震和玉樹地震時,我國的社會組織還只是分散作戰、有限參與,但蘆山地震后,民間救援力量開始注重統一協調作戰,許多民間救援組織發揮自身特長和優勢,為災區的救助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成為多元救災力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得到了政府部門的肯定,同時也被民眾廣泛認可。例如在尼泊爾地震中,中國強大的救援力量展現出高效率和專業性,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是由于社會組織在我國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除少數大型社會組織外,大多數社會組織目前仍處于“野蠻生長”狀態,普遍存在著發展不規范、分散、與政府職能部門之間的協調溝通不完善等問題。2016年7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唐山考察講話中提到“要加大社會力量的有序參與,加強協同治理,完善災害預警、信息共享、應急響應、災后重建、社會動員等運行機制”。因此,必須構建多方參與的社會化格局,推進政府與社會組織的協同機制,才能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在災害救助中的重要作用,使社會力量有效的參與到災后恢復重建中。
3 構建政府與社會組織協同機制
首先,構建完善的社會管理服務體系。2013年四川雅安“4·20”蘆山地震后,四川省抗震救災指揮部設立了由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省殘聯、省僑聯、省科協等6家群團單位和省民政廳構成社會管理服務組,并在雅安市設立綜合協調辦公室,在主要災區縣、鄉(鎮)設立15個抗震救災社會管理服務站。社會管理服務體系搭建起政府與社會組織之間的聯絡和溝通機制,實現了政府引導和服務社會組織,并促使其依法、有序、有力、有效參與抗震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工作,這是政府與社會組織在應對災害時相互協同的重大進步。
其次,改進社會救災捐贈模式。改變由民政部號召全國性捐贈并指定捐贈款物接收單位的做法,鼓勵社會組織自發召集社會勸募。特別是在災后重建階段,政府與社會組織相互之間應當主動對接,政府根據社會組織的信息需求為社會組織提供物資、設施短缺清單,并優先讓社會組織的善款和物資在災后重建中發揮作用。有效的需求和資源對接,既能夠避免災后重建過程中出現多個社會組織爭搶重建項目造成混亂的現象,也可能避免明星災區救災倉庫爆倉與不知名的小災區物資短缺的不平衡。
三是建立政府與社會組織協同的長效聯絡機制。重點加強救災減災部門、慈善事業管理部門和志愿者管理部門等與社會組織的長效聯絡機制,發揮樞紐型社會組織的作用,使得政府與社會組織的協同常態化、制度化、長效化。推廣“4·20中國社會組織災害應對平臺”工作機制;參照云南、甘肅和貴州等地的做法,在應急狀態下啟動民政廳社會組織協調平臺;提高平臺運作效率,為參與救援和重建的社會組織提供信息共享,發揮各領域各層次社會組織的特長和能力,提高社會組織資源使用效率。加強政府與社會組織在資金、項目、志愿者、救災能力和專業技術等方面的溝通,尋求更為有效的協同方式。
參考文獻
[1]《我國災后恢復重建頂層設計與政策推進》,李雪峰,行政管理改革,2015.09;
[2]《從獨角戲到多元主體——透過蘆山地震看如何建立政社聯動救災機制》,高一村,中國社會組織,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