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海上絲綢之路在秦漢時便已形成,尤其是漢代,當時國力昌盛,為海上貿易活動的發展提供了基礎。合浦作為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之一,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時至今日,在與東盟及世界各國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戰略下,仍為國家的發展提供了豐厚的歷史基礎。
關鍵詞:合浦;漢代;始發港;海上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是古代從中國出發橫貫亞洲的交通道路,先秦時期嶺南的先民已有出海貿易出現,但作為較大規模的海外貿易是從秦漢時期海上絲綢之路開始的。秦漢時期,在我國南方地區首先興起了一條海上對外貿易路線,稱為“海上絲綢之路”,合浦是海上對外貿易的重要始發港之一。
1 優越的地理位置
“合浦”一名的由來,是因其地處江河匯集于海的地方。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設合浦郡,據《漢書?地理志》:“合浦郡,戶萬五千三百九十八,口七萬八千九百八十??h五:徐聞、高涼、合浦、臨允、朱廬”[1]。根據這段文字可以看出,當時的合浦郡所管轄的范圍很大,從版圖上而言,包括今廣西北海、防城港、欽州、玉林等市縣,廣東茂名、新興,??档仁锌h,以及海南瓊山一帶。
合浦作為漢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之一,源于其得天獨厚的條件。合浦屬亞熱帶季風型海洋性氣候區,一年四季都可以進行航運,海港較深,避風條件較好。合浦位于北部灣北部海岸的中樞位置,地緣上靠近東南亞及西亞沿海各國,三面環海,海上交通非常便利,成為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地之一。
《漢書?地理志》載:“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沒國;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諶離國……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黃支之南有已程不國,漢之譯使自此還矣”[2]。這段文字記錄了漢代使節訪問東南亞、南亞等國的航程,表明我國在西漢時期就已與西南洋地區海道相通,它是我國與西南洋地區海路交通有史可考的最早記錄,是我國海船經南海,通過馬六甲海峽在印度洋航行的真實寫照。根據其所記載的這條路的回程,已不再經陸路,而是繞過馬六甲海峽,總的航程時間延長。當陸上絲綢之路受阻時,這條海上絲綢之路,就更顯出其重要性。
2 發達的商貿經濟
秦始皇統一嶺南后,實行“以謫徙民,與越雜處”的政策,這為嶺南地區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漢承秦制,實行休養生息、輕搖薄賦的政策,這也使得合浦在農業和手工業方面得以發展,商業也得到進一步繁榮。東漢時,交趾叛亂,《后漢書》載:漢光武帝“詔長沙、合浦、交趾具車船,修道橋,通障溪,儲糧谷”。東漢初期,合浦在嶺南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東漢統治者重視其發展,修筑道路橋梁,疏通河流,存儲糧食,屬于戰略布局所需,是連接東漢中原地區與嶺南的一條紐帶,這些有利因素促進了合浦海上絲綢之路的地位和當地的經貿發展,使合浦成為當時嶺南的一大都會。
兩千多年來,合浦一直是州、郡、府縣的所在地。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已發掘、清理數百座漢代墓葬,近年田野調查和考古發掘表明,合浦周邊的漢墓有近萬座,出土精品文物種類齊全,既有典型漢代文物,也有嶺南特色文物,亦有波斯陶壺、銅鈸等海外舶來品,反映了合浦不僅吸納、融合了強大的中原文化,同時還傳輸著自海外文化。恰如《中國通史》中所說:“廣西合浦望牛嶺西漢墓出土銅鳳燈、鴨首銅方匜,而這些都不過是冰山一角”[3]。如此多的漢墓的發現,可見當時合浦的繁榮景象。由此推測,西漢時期合浦已是一座商貿、水陸暢達,人口眾多的港口城市。
合浦漢墓出土文物精品數量眾多,僅以廣西博物館為例,其館藏有為數不少的合浦精品文物,包括玻璃器、水晶、瑪瑙、金銀器等共計936件(套)[4]。其中一些文物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的繁華景象,從玻璃器、水晶、瑪瑙、金器等器物均能能夠體現海上絲綢之路痕跡,生動展示了漢代合浦地區與域外開展商貿和文化交流的歷史。合浦漢墓出土的玻璃器以串珠居多,有鉀硅玻璃成分,有中原地區產玻璃器的鉛鋇玻璃,此外還有一些產于西方的鈉鈣玻璃[5]??脊虐l掘表明,合浦漢代平民墓中也出土有珍貴的玻璃器,這說明玻璃器在當時已相對較普及出現,有專家認為玻璃器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入后,相應的生產技術也傳入我國,傳入到了合浦地區,當地的能工巧匠通過學習,學會了運用本地原材料進行制作玻璃器的技術。
3 漢以后,合浦港的發展
三國時期,合浦郡曾一度改稱珠官郡,當時的合浦以盛產“南珠”而聞名。晉書載:“百姓唯以采珠為業,商賈去來,以珠貿米”[6]。因此,中原、沿海等地,以及東南亞各國的商人,前來合浦買賣“南珠”,合浦港的水陸交通仍較繁忙。三國兩晉以后,海上航行增強,可以穿過南海來往于番禺和東南亞,致使經過合浦港的船只減少,合浦港開始有了衰落的跡象。三國魏黃武五年(226年)分交趾、日南、九真、合浦四郡為交州,與中原的關系漸遠,這可能是影響合浦港發展的一個原因。
隋唐時期,據《嶺外代答》載,“嘗聞之舶商曰:自廣州而東,其海易行;自廣州而西,其海難行。自欽、廉而西則尤為難行……至于欽、廉之西南,海多巨石,尤為難行[7]”。商人一般從合浦沿海而上,在廉州鎮匯集,然后換乘小船沿南流江北上,這樣使得廉州得到了充分發展。唐代,合浦由越州改名為廉州。這時的廣州港因地理位置、物產諸多等因素更為優越,成為華南最大的港口。但合浦港因課稅低,采珠業興旺,靈渠得到修繕,水上交通暢達等因素,吸引了大批商人,促進了合浦港的發展[8]。
宋朝時,合浦曾改名為太平軍。廉州依山傍海,“斥鹵之地尤多”,發展鹽業十分有利,可直達中原。因此宋代時合浦港口發展成為廣西漕鹽集散之地。據《宋史》載:“廉州白石、石康鹽倉最大,乃全國四大鹽倉之二”。由此可見,廉州鹽業發達,這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合浦港的繁榮景象。
宋元時期,遠洋航海能力增強,航海業有了進一步發展。廣州、明州(寧波)、泉州等港口海上航線在唐、五代的基礎上也有了更大范圍的拓展與延伸,最終形成了廣州、明州(寧波)、泉州三大貿易樞紐港。至元代,廉州改稱為廉州路,并且設立總管府,屬于海北海南道宣慰司管轄的范圍。此外,由于軍事上的需要,元朝統治者往廉州增派軍事力量,這樣促使廉州駐軍增多,由此而言,合浦港口性質發生了改變,在當時成為了一個以軍事為主的港口[9]。
明代嘉靖年間《廣東通志》載,“高雷廉海面,惟廉州接近安南、占城為重地焉”[10]。由此可見,廉州所處區位優勢明顯,在明代,是與安南、占城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重地。但是,自明初就存在的“倭寇”等邊患,明朝政府一方面對內加強海禁政策,對外執行“片板不許入?!敝?。自明朝海禁起,海上絲綢之路衰落。
清光緒二年(1876年),北海開埠,航線日增。光緒五年至民國26年(1879~1937年)與國內大部分港口有往來,對外有定期或不定期航線8條??谷諔馉帟r期,海上運輸基本停頓。解放前夕,北海港航線逐步恢復,仍未達到抗日戰爭前的水平。解放后,北海港與全國沿海港口有航線相連,遠洋航線延伸到大西洋彼岸[11]。
海上絲綢之路在秦漢時便已形成,尤其是漢代,當時國力昌盛,社會經濟繁榮,為海上貿易活動的發展提供了基礎。兩千多年前,一條以合浦港等港口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構筑了世界性的貿易網絡。當下,中國正在與東盟及世界各國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戰略,為國家的發展再次提供了豐厚的歷史基礎。
參考文獻
[1][漢]班固.漢書?卷二十八,地理志[M].北京:中華書局,1962.
[2]同[2].
[3]范文瀾、蔡美彪.中國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吳偉峰、吳娛.廣西合浦縣漢代出土文物與海上絲綢之路[J].福建文博,2012(3).
[5]熊昭明.合浦——漢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J].中國文化遺產,2008(5).
[6][唐]房玄齡.晉書?卷五十七,列傳第二十七[M].北京:中華書局,1974.
[7][宋]周去非.嶺外代答校注卷五,楊武泉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9.
[8]廖國一、曾作健.南流江變遷與合浦港的興衰[J].廣西地方志,2005(3).
[9]同[8].
[10][明]黃佐.廣東通志?卷六十六[M].廣東省地方史志辦公室謄印,1997.
[11]北海市海城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北海市海城區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11.
作者簡介
胡章華(1984-),男,漢族,河南范縣,碩士研究生,館員,研究方向:區域性考古,博物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