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素芬
皮亞杰認為,學習是一種能動建構的過程,學習者必須不斷地積極建構結構。這讓我聯想到了電腦磁盤碎片整理。若所學知識如同磁盤碎片一樣分散存儲在大腦里,勢必會增加學習負擔,影響學習效果。知識碎片整理可以優化學生的信息貯存和記憶以及信息提取的速度,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推進思維的發展。前段時間聽了羅明亮老師執教的“分數乘整數”一課后,我對知識結構化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片段一】
教師板書課題“乘法”,并問:明明是學習分數乘法,為什么老師只寫乘法二字?
生1:分數乘法是乘法的一種。
生2:學好了乘法,才能學好分數乘法。
……
【片段二】
課前討論:整數乘法、小數乘法、分數乘法,它們的計算道理一樣嗎?
有人認為一樣,也有人認為不一樣。
【片段三】
教師板書20×3,問:怎樣計算?三年級的小朋友請回答!
生答:2乘3等于6,所以20乘3等于60。
教師板書“20×3→2×10×3→6×10”,并提煉算理:2個10乘以3,等于6個10。
教師板書0.2×3,問:怎樣計算?四年級的小朋友請回答!
生答:2乘3等于6,所以0.2乘3等于0.6。

【片段四】
師:比較上面的三個乘法算式,你知道了什么?
生1:都將其中的一個因數拆開看,好算些。生2:都將這個因數拆成一個計數單位和它的數量相乘。
師總結:計算計算,就是數一數、算一算有多少個計數單位!
在新授課的第一個環節設置復習導入,這并不稀奇。因為數學知識的累積本就是遞進式的。作為數學教師,不能只是小碎步式地關注前后知識之間的聯系,而要能把控全局,找到不同知識板塊之間的聯系。羅老師從整數乘法到小數乘法,繼而過渡到分數乘法,用一句話“計算計算,就是數一數、算一算有多少個計數單位”溝通三者之間的聯系,實現了知識的橫向遷移。所謂學習水到渠成,對羅老師這堂課而言,更像是渠成水自來。羅老師借用整數乘法和小數乘法的意義“修渠”,學生便能自己“引水”了。
由此可見,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結構,幫助他們整體把握知識體系。這對學生的后續學習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單位:安化縣東坪鎮城南完小)